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龙山共同体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活动一:新闻解码站(28分)
-
1. 学习新闻单元后,班级围绕“新闻”开展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76年的历史如一幅画卷: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锐不可当①____;1982年,印度新德里亚运会赛场上,中国姑娘吕伟的凌空一跳博得了观众zhèn②____耳欲聋的掌声;为了那惊天一着,中国科研人员殚精竭虑,用行动zhāng③____显着民族的伟大与不屈,这些历史功绩必将镌④ 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1)、根据汉字写出①④两处的拼音。(2)、根据拼音写出②③两处的汉字。(3)、关于“新闻”,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语:常见的新闻体裁有很多,除消息外,还有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 B、小文:新闻的“六要素”是: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C、小长:消息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D、小兴: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增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4)、在“新闻中的诗与远方”活动中,同学们发现许多新闻主题与古诗意境相通,请你根据提示写出相应诗句。报道边防战士迎风站岗的新闻时,吟诵起《赠从弟》中赞美松柏坚贞不屈的诗句。
?。
——刘帧《赠从弟》
采访老教师退而不休的事迹时,我们想起《龟虽寿》中体现老当益壮的名句。
, 。
——曹操《龟虽寿》
电视台播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新闻时,想起《三峡》中侧面描写夏水湍急的句子。
, 。
——郦道元《三峡》
拍摄校园绿植开花的画面时,联想到《庭中有奇树》的景象。
, 。
——《庭中有奇树》
2. 阅读理解鲁迅的烟,该不该点?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面“鲁迅夹烟”网红墙画被游客投诉,一时引发网络热议。对于此事,许多网民纷纷表示“尊重历史”。纪念馆也回应: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广大游客中的既有形象。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墙画所呈现的是更为‘生活化的鲁迅’,是受到大众广泛认同和喜爱的形象”。
“鲁迅抽烟”这幅画,是著名版画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原副主席李以泰于1974年创作的一幅版画作品,原名为《马克思主义是最明快的哲学》,生动刻画了鲁迅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凝神思考、豁然开朗的形象,作品先后发表在《杭州日报》《浙江日报》等媒体上,成为人们心中鲁迅的经典形象之一。
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写道:“鲁迅的烟瘾,一向是很大的。”吸烟作为鲁迅创作生活的真实组成部分,与其文学成就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肖像。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是具有其时代特征的,如果以当下一些特定标准苛责,历史将无处安放。在很多人心中,鲁迅的烟斗,其实早与其“冷峻批判”的形象融为一体,强行“去烟化”不仅弱化人物丰富性,更可能消解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核。真正的文明进步,在于让公众通过了解真实历史,建立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而非制造“无菌化”的过去。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烟草于文人既是排遣愁绪的“精神慰藉”,也是激发灵感的“创作伴侣”。更关键的是,吸烟从未消解鲁迅思想的锋芒,他用烟管刻画了阿Q的形象,在烟头的火光里纪念青年的魂灵。那支“彩凤牌”香烟,承载的是他对“吃人社会”的批判,对民族觉醒的呐喊。历史人物的真实和深邃在于外在的细节,更在于思想的长久。
历史不用“美颜”,真实自有力量。这场争论的本质,其实是对历史认知方式的叩问。历史的价值首先在于真实——它不需要滤镜,也拒绝被纯化。鲁迅的形象之所以立得住,正因为他是一个丰富、复杂、有血有肉的人。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那时医生给以警告,说是不能吸烟、饮酒,否则药力无效。母亲在焦急,家人不敢劝阻,尤其难禁止的是烟。鲁迅自己则竟连日不食少睡。在战斗的环境下首先是保存实力,如果连这躯壳也不存在了,那心灵还有何依托可言?”鲁迅先生吸烟,既是爱好,也与时代背景下生出的苦闷惆怅有关。他以笔作刀积极战斗,烟虽为其带来灵感,却也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这些“好事”“坏事”并行交织于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勾勒出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轮廓。
对话不拘形式,尺度仍需清晰。如今,年轻人与历史对话的方式愈发多样。有人身着汉服行走于古城街巷,身体力行感受传统礼仪的温度;有人在李白墓前敬上一杯酒,与诗仙隔空神交。我们乐见年轻人以新颖的方式致敬历史、传承历史,但有些尺度仍需厘清、有些边界还需敬畏。比如,敬仰鲁迅于乱世中的不屈之姿,不一定非得在人群中打火点烟、“与先生一起来一根”,文化场所的点点火光、袅袅烟雾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实实在在地损害了他人健康,更狭隘化了鲁迅先生的形象。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鲁迅精神的概念不应该被偷换成“吸烟精神”。我们今天学习鲁迅,是要记住他“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社会期望,感受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铮铮铁骨……
——来源: 浙江宣传 2025年08月27日 (有删减)
(1)、根据新闻内容,本篇新闻体裁应该是( )。A、消息 B、新闻特写 C、新闻评论 D、通讯(2)、本则新闻标题富有特色,请分析其精彩之处。(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句子对本则新闻写作有何帮助?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假设你是鲁迅纪念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需要回复投诉“鲁迅夹烟”网红墙画的游客,请根据“浙江宣传”的上述内容写一封回信,不少于100字。二、活动二:经典永流传(18分)
-
3. 学校举行“赏经典文化,传人文精神”读书活动,请你参与。(1)、学校举办阅读图书展,展厅设有新闻学、历史学、军事学、地理学展区,你认为《红军照耀中国》应放在哪个展区?请仿照示例,说明你的设计。
示例:放在历史学展区,因为书中记载了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遵义会议、长征、西安事变等。
放在展区,因为。
(2)、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大家有问题想向斯诺请教,请结合名著内容推测斯诺会如何回答。问题一:在“序言”中,您说“从字面上讲,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您为什么强调“这是真的”?
①
问题二:为什么“红小鬼”会吸引你的注意呢?
②
4. 阅读理解父亲
卞毓方
①人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可小时候,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除了身高不及,脸型也不像,父亲的脸明显偏长,我的脸则近似于“圆”,五官也不像,父亲的线条是儒家的,外柔而内刚,我的线条却是刚的,更准确地说,是粗糙的;脾性也不像,父亲诙谐、幽默,我则木讷、无趣。
②父亲有顶礼帽,深灰色的,冠高而固,帽檐宽大而略微翘起。我偶见父亲戴过一次,其余日子,礼帽一直放在纸盒里,纸盒搁在竹棚上,我曾无数次偷着试戴,可我的脑瓜太小,往头上一套,禁不住想起成语“沐猴而冠”。从此只能仰望父亲高大的背影咏叹那顶礼帽或许在竹棚上窃笑。是的,它属于魁梧、伟岸的父亲。
③夏日晚间,一帮小孩捉迷藏,玩得兴起,夜深了也不归宿。这时,各家大人就会出来找。找着了,还赖着,不肯回,大人出手就打:“让你疯!让你疯!”父亲也会出来找我,他号准我的脉,料定我会往哪儿躲,一下子就找个正着。见了面,老远扬起右手,作狠抽狠揍状。我晓得,那是唱戏的胡子——假生气,父亲的巴掌不会落下,吓唬而已。
④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也没有打过弟弟。四弟生性顽皮,走路总是乱跑乱撞,一不小心,不是把墙角的暖瓶踢倒了,就是把桌上的酱油瓶碰翻了……然而父亲对四弟的“劣行”没有呵斥,只是温和劝诫。他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牛大自耕田。”因此,对一时过错无须责打,重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果然,四弟上学后,各方面表现皆优。
⑤为人处世,父亲常讲,宰相肚里能撑船,小肚鸡肠成不了大事。他跟我讲过一个故事,特别强调,是祖上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叫“秦穆饮盗马”。秦穆公丢了几匹马,派负责养马的官员去找。官员回报:“马儿已经被三百多个农夫杀了分吃,我把这帮不知好歹的家伙统统抓了来,国君您看如何处置!”秦穆公说:“别,别,哪儿能因为几匹马,就把这么多百姓都抓起来呢?我听说马肉不是寻常食物,吃它时必须喝点儿酒,否则会伤肠胃。赶紧给每人都喝点儿酒吧,然后放他们回家。”三年后,秦国与晋国爆发战争。秦穆公被围,身负重伤。节骨眼上,那三百个农夫赶了来,舍命将秦穆公救出。
⑥这个故事,令我想到祖父的待人接物,原来这是“家学”。祖上传下来的还有诸多。竹棚上,在礼帽盒的旁边,还搁着一根扁担。这也是文物级的古董,串联着父亲前半生的许多故事。父亲说,这扁担是曾祖父留下的。祖父用过,父亲接过。
⑦父亲还说,自己去上海打工,在码头上装货卸货,用的也是它。船与码头之间,搭着一尺宽的跳板,挑着担子走在上面,没经验的,腿会发抖,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河。经验从哪里来?练呀。巷子里放几条长板凳,连在一起,权当跳板。徒手走,挑着担子走,闭了眼睛走,练腿劲,练胆量。
⑧后来,我去北京念大学,因事陷入困境,我写信给父亲,说不想念书了,干脆回家种田。父亲回信:“人都有七灾八难,牙打碎了往肚子里咽,咽下去朝着前面走,走的时候腿要有劲,胆子要大。大丈夫要能伸能屈,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天无绝人之路。”
⑨“一根扁担能睡三个人”,这句话给了我力量,我后来遇到过更大的苦境、逆境,也都是凭了这种信念,咬牙度过。
⑩晚岁揽镜,发现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而且是愈老愈挂相。当初为什么觉得不像呢?这是因为,那时我面对的是父亲的不惑之年或天命之秋,以我之稚嫩,去比照岁月的沧桑,当然是合不上辙的。如今我已迈入耄耋,五官逐渐向父亲趋同,总归是基因相承,血浓于水,繁华落尽,露了本色。
——来源:《光明日报》2023年5月5日(有删改)
【注释】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父亲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阅读文章,简要概括事件。父亲佯装打“我”吓唬“我”回家→①→父亲常给“我”讲祖上传下的故事→父亲向“我”讲述扁担来历及用扁担在码头干活的经历→②。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进行赏析。(3)、文中的“扁担”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文章开头说“没人说我长得像父亲”,而结尾却说“我和父亲竟然有几分相像”,前后说法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进行判断并分析原因。三、活动三:览大好河山(20分)
-
5. 文言文阅读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山无麓,乍入谷,未有奇。沿溪曲折行数里草木渐秀润山竦出崭然露芒角。水声铿然鸣两峰间,心始异之。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嘉木奇卉被之,葱茜秾郁①。风自木梢起,纷披震荡,山与木若相顾而坠者,使人神骇目眩。
又行数里,得泉之泓澄渟湻②者焉。洑出石罅③ , 激而为迅流者。阴木荫其颠④”,幽草缭其趾⑤”。宾欲休,咸曰:“莫此地为宜。”
——麻革《游龙山记》,有删改
【注释】①葱茜秾郁:草木浓郁盛美的样子。②泓:水深而广;澄:水清澈透明;渟:水停滞不流:藩:水聚积。③状出石蟒:从石缝间伏流而出。④颠:上方。⑤趾:岸边。
(1)、根据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例句
文言现象
释义
绝巘多生怪柏
一词多义
①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
心始异之
词类活用
③
竦
联系课内: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④
(2)、请用“/”为【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三处)沿 溪 曲 折 行 数 里 草 木 渐 秀 润 山 竦 出 崭 然 露 芒 角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又盘山行十许里,四山忽合,若拱而揖,环而卫者。
(4)、【甲】【乙】两文中都对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两座山的共同特征。6. 诗歌鉴赏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背景:上次游玄都观写赏花诗后,刘禹锡又被贬出京,14年后重被召回,写下本篇。种桃道士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1)、开头两句借青苔遍地、 , 描绘了一幅的画面。(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活动四:忆往昔岁月(50分)
-
7. 鲁迅留学日本,他的老师藤野先生给予他关怀与鼓励,这种影响在他的回忆中日渐深远,于是写下《藤野先生》;朱德出身贫苦,他的母亲勤劳慈爱,这种影响对他投身革命尤为重要,于是写下《回忆我的母亲》……在你的回忆中,有没有对你影响深刻的人物?请你写下与他(她)的回忆。
内容选择
文体选择
要求
通过典型事件,展现人物精神品格
回忆性散文
传记
①自拟题目,不少于500字;
②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