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23分)

  • 1. 活动一:走进南头古城

    南头古城,犹如一颗镶嵌在悠悠岁月长河中的明珠 ,绽放出A无与伦比的绚烂光芒,将文化自信的迷人魅力展现得B淋漓尽致

    古城的历经沧桑是深圳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当人们悠闲地漫步在古老的街巷时,脚下的石板路就像岁月的琴弦,每一步都弹奏出历史的旋律。游客们观赏到的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犹如历史的珍宝,闪耀着光芒。南城门,仿佛一位深情的老者,正C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诉说着往昔那辉煌的荣耀;新安县衙,尽显古代官署的威严庄重、D气势非凡;报德祠,承载着人们深切的崇敬与②qi án chéng的感恩,那情感真挚得如同炽热的火焰,能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

    南头古城让我们领略到历史的韵味,感受到文化的交融,触摸到自信的脉搏。它让我们坚信,深圳文化将如“旭日东升,光芒万丈”,永远熠熠生辉。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qián chéng    ②

    (2)、第2段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3)、语段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无与伦比 B、淋漓尽致 C、栩栩如生 D、气势非凡
    (4)、下列对语法及文学知识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文化自信”“威严庄重”“气势非凡”分别为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其中。 C、“汉阴”指汉水北岸。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阳。 D、“家父”“拙见”“敝人”“舍弟”“奉劝”都属于谦辞类。
    (5)、每年6月 10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校学生会将邀请南头古城博物馆刘馆长于6月9日下午3点在学校多功能厅给全校学生做“文物保护从我做起”的主题知识讲座。请你替学校拟一则通知,告知同学们讲座信息。
  • 2. 活动二:创编诗歌作品

    小语参观完南头古城,正在创作一首小诗,请结合小贴士和上述阅读材料,帮他补写两句。

    小贴士:写诗,要注意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小贴士:

    写诗,要注意节奏。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自由,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也要注意保持一定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南头古城,穿越时光的邂逅》

    南头古城,静卧于繁华都市之畔,岁月褶皱,藏匿着万千故事诗篇,现代光影,于古老中跳跃而闪现。

    南门城楼,① , 新安县衙,② , 报德祠中,感恩情怀心间燃。

    南头古城,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美好诗篇,再次相遇共同来谱写。

  • 3. 活动三:补充赏析古诗词

    文化是一种共通的情感,更是人生的感悟。下面是小前演讲时所吟诵的诗句,请你补充完整。

    历代文化大家的风骨与情怀长久地滋养着我们。文人风骨是李白在《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①”的自信:是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② , 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积极进取;是苏轼《水调歌头》中“③ ,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旷达明理;是杜甫在《月夜忆舍弟》“④ , 况乃未休兵”中所流露出的忧思;是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秋草独寻人去后,⑤”中的惆怅伤感;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韩愈“⑥ , 肯将衰朽惜残年”那忠君报国的信念;更是范仲淹心怀天下“⑦ , ⑧”的士人担当。我们要学着在先贤的人生感悟中寻找自己的人生意义。

  • 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

    关 雎

    《关雎·周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现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 B、“君子好逑”写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向往,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理想的伴侣。 C、诗中的人物是有修养、有高雅兴趣的“君子”和有美好内心的贤良“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婚姻理想。 D、这首诗和《蒹葭》一样,都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借大自然的景物起兴,直接抒发对心中理想对象的强烈思念和执着的追求。

二、阅读(共49 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和古诗,完成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堵,墙壁。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③戚戚:忧愁的样子。④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选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丙】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B、此中人云(告诉) C、醉而退(既然) D、衔觞诗(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本诗是诗人酒后即兴创作,三四句自问自答,意兴阑珊,颇具酒后酣畅之情态,直抒胸臆,挥洒真情。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道尽诗人与南山不期而遇的悠然与自在的心境。 C、尾联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酒与自然的神韵里沉醉,要想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思,已找不到任何言辞。诗人已领悟到生活与生命的真谛,微妙之意尽在不言中。 D、“心远地自偏”是指外面没有人来人往的喧闹声,内心自然而就会远离尘世,更加淡泊。
    (4)、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3 处)

    好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每 有 会 意 便 欣 然 忘 食

    (5)、陶渊明在现实中精神苦闷,找不到出路,于是他意欲通过诗文写作获得精神解放。请结合以上三篇古诗文谈谈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人生与理想生活。(提示:三篇诗文分别对应三个角度)
  • 6.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深圳这座城

    【材料一】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是深圳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深圳对每一位市民的承诺。深圳是全国首个系统性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城市,坚持“从一米高度看城市”的理念,将儿童的需求和视角纳入城市治理决策体系。从“儿童安全上学路”到专门为儿童打造的儿童公园、游戏空间、艺术展区、图书室……深圳从公共空间建设改造出越来越多的适儿化项目,美好而真实的“儿童友好版”深圳正在加速建设中。

    (选自《晶报》2024年6月12日)

    【材料二】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妇女群众的“娘家人”。2023年,深圳妇女儿童维权服务中心扩大妇儿维权公益律师团规模,接待信访案件3937宗,办结率100%。全国首个市级妇女儿童维权关爱智慧系统实现涉妇女儿童权益案件全品类全链条全网络智慧化办理,上线运行以来处理涉妇女儿童权益案件4.6万宗,实时办结率89.39%。

    “妈妈岗”是重塑女性就业环境的一种尝试。深圳妇联在“深i 企”上线深圳妇联主题专区和首批服务清单,开发超5000个“妈妈岗”灵活就业岗位,举办女性赋能专场招聘会等提供岗位超7000个。

    (选自《晶报》2024年03月08 日)

    【材料三】

    爱上深圳有很多理由。干净整洁的街道、富有前景的就业机会、公正公平的营商环境、便捷通畅的公共交通网络、风景宜人的人居环境……乃至是街道转角处不期而遇的一间书店、一家咖啡店,都可能成为一个人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的情感砝码。而“安全感”,无疑是人们谈及城市归属感话题时的最大公约数。

    深圳一直十分看重市民的“安全感”。2023年,深圳公安全力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着力构建主动警务、预防警务新模式,推出“一键报警”“高峰勤务”“视频巡逻”等一批新机制新做法,有力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全市接报刑事治安警情同比下降16.1%。“平安深圳”的成色更足。

    提升市民“安全感”,由无数个可触可感的细节构成。比如,2023年10月19日的下午,梁先生妻子临产羊水破了,他驾车送妻子前往龙岗妇幼保健院,行驶到碧新路口时遇到交通拥堵。接到梁先生求助后,深圳交警火速开启“护送模式”,开辟“生命通道”,原本20多分钟的路程,压缩为7分钟——这是深圳公安完善步巡、视频巡、车巡、摩巡、空中巡“五位一体”巡逻防控体系、最大力度实现“动中备勤、快速处警”的一个缩影。

    (选自《晶报》2024年03月26日)

    (1)、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儿童的需求和视角纳入城市治理决策体系,展现出一个美好而真实的“儿童友好版”深圳。 B、深圳妇联在“深i企”上线深圳妇联主题专区和首批服务清单,开发5000个“妈妈岗”灵活就业岗位。 C、材料三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提升市民“安全感”,由无数个可触可感的细节构成”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D、“一键报警”“高峰勤务”“视频巡逻”等一批新机制新做法,使“平安深圳”的成色更足。
    (2)、深圳不仅在经济与科技上领跑全国,更在人文关怀和社区建设上展现出独特魅力。深圳用其细腻和温情,描绘着温馨和谐友好的画卷。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深圳的“友好”体现在哪里。
    (3)、以下甲和乙两组数据,你认为放在哪则材料比较合适?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链接古诗文】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要以民生为底色,营造城市治理中的“人情味”,这温度需要在长年累月的建设中累积,如何使深圳更有“温度”?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大道之行也》,列出几点措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 7. 读下面的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梧桐树

    丰子恺

    ①寓楼的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因为它们和我隔着适当的距离,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它们的主人,对于它们的局部状态也许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对于它们的全体容貌,恐怕始终没看清楚呢。因为这必须隔着相当的距离方才看见。A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我以为树亦如此。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我又亲眼看见绿叶成阴的光景。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幛,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亲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 ____!最初绿色黑暗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B北风一吹,它们大惊小怪地闹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虚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下几根枝头,恢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恢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呻。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 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无常”的象征,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哀。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拥有了它们,但都没有看见上述的种种光景。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选自《丰子恺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就指出梧桐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这是因为“我”退到一定距离,可以看清梧桐树的全体容貌。 B、第③自然段中,“梧桐分绿上窗纱”一句化用诗句“芭蕉分绿上窗纱”,意在表现夏季的梧桐树绿意之浓厚,生命力之旺盛,化静为动,写法精妙。 C、文章第④自然段中写到树叶寿命比花长得多,将落叶与落花的对比,突出表现梧桐落叶悲哀之深重,由此发出“无常”的感叹。 D、文章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在情感上经历了新叶初生的欣喜、绿树成荫时的赞叹、梧桐叶落的积极昂扬这几个阶段。
    (2)、请为画曲线句选择合适的语气词,并说明理由。

    句子:样子真凄惨____!
    A.啊
    B.呢

    知识卡片:

    语气词可以改变句子的语气和语调,表达情感、加强语气,表达不同的说话模式,并增强情感效果,正确使用语气词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有力和感性。

    我选择 , 理由:
    (3)、请在AB画横线处任选一句,结合以下材料,品味丰子恺的语言风格。

    子恺兄的散文风格和他的漫画风格十分相似,或者竟可以说是同一事物,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叶圣陶

    丰子恺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简洁,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朱光潜

    (4)、梧桐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也是佳人才子笔下的移情对象,常引起缕缕思绪。本文中的梧桐叶落之时作者寄寓的情感与下面链接材料是否相同?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链接材料: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5)、读完文章后,有同学对本文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写下三个关键词,请你任选一个,完善感悟式批注。
    A.自然
    B.艺术
    C.人生
    我选择
    【感悟式批注】
  • 8. 名著阅读;阅读经典名著能够拓展视野,丰富人生体验,让我们汲取到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以下题目。
    (1)、结合表格内容,将横线补充完整。

    作者

    作品

    篇目

    主要内容

    艾青

    《艾青诗选》

    ①《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

    朱自清

    《经典常谈》

    ②《

    介绍了这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史料整理编成。

    《水浒传》

    《智取生辰纲》

    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用、晁盖等人用计劫走。杨志因为无法交差,被迫流落江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吴用等人也因为官府追查,去梁山落草。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A听了道:“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朥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①文段中的A 即(人名)

    ②A因何要打郑屠?从A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写作(45分)

  • 9.  写作

    【任务A】半命题作文: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进步成长的空间。要常常静下来审视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请以“做一个的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任务B】命题作文:成长岁月,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打动了你我,照亮了前行的路。请以“温暖我的瞬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从任务AB中任选其一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