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吉华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知识(24分)
-
1. 某校七年级举行“探寻自然之美”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小题。
“美”是一个多元且主观的概念,它可以是心与物的和谐、对“度”的自由运用、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可以是个人在特定时刻的独特体验。①潺潺流水,奏起了清澈的乐曲;葳蕤草地,hōng____托着露珠的光芒;巍峨高山,撑起了高傲的背脊。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劲和凝重;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葳蕤中积攒执著与希望;②____,____。就连秋日里残荷与夏水的jué____别,也裹着一层带着怅惘的、含蓄的美。大自然毫不吝啬地把它的各类美赋予大地,③通过这些自然美景,使我们更了解美的内涵与意义。
(1)、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hōng托 jué别
(2)、①处画横线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中,“流水”的词性是。(A.动词 B.名词 C.形容词,只填选项)(3)、请在②处续写一句,并与前面的句子一起构成排比句。(4)、语段③处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后,将正确的句子写下来。2. 小文分享的语段中间的顺序有些混乱,请你选择正确的语序( )他曾经养过一盆枸杞,____这样想来,枸杞本身,大概也是愿意被鸟儿啄食的,好让它的种子可以随鸟儿一起飞向远方。
①哪知,这果子刚冒出来,就被鸟儿啄走了。
②因为向往古人描述枸杞盆栽结果后,会有“雪压珊瑚”的美景,就一直精心伺候着。
③枸杞是一种很“贱”的植物,它对泥土没有任何要求,在贫瘠的条件下照样能生长,而且它很容易繁殖,枝插、分株都很容易成活,还可以籽播。
④一连三天,天天如此,心疼地看着枝头所剩无几的红果,谈老师却突然想到了枸杞的习性。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④③①② D、④③②①3. 古诗诗句之美漫步于历史长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无处不在的美。《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展现了江面上风帆高悬、顺风而行的和谐景象美;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体现菊花之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勾勒出一幅秋日傍晚的绝美图景:《峨眉山月歌》中“ , 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月映清江之美;曹操《观沧海》中“ , ”透着荡漾水波与耸立山岛之美。
4. 古诗情感之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中的“左迁”一词意思是“升职、升官”。古人尊左卑右,右迁:即贬谪,降职。因此把升职称为“左迁”,把降职称为“右迁”。 B、首句选取“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点明并烘托了特定节令和环境,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C、次句由写景转入言事,写了友人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的险远。 D、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因此在朗诵这首诗时要用轻缓低沉—轻缓低沉—高亢激扬—轻缓低沉的基调来朗读。(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两句诗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何独特之处?请作简要分析。5. 七⑶班拟于10月20日下午4:00在学校阅览室开展“探寻自然之美”主题分享会,想邀请美术老师李老师参加,请你代表班级拟写一则邀请函。二、 阅读理解(48分)
-
6.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 ,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乙】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①初不②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丙】
谢遇③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④ , 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那得:怎么。②初不:从未,从来没有。③谢遏:谢太傅之侄。④紫罗香囊:为魏晋贵族男子喜好,体现阴柔之风。
(1)、阅读古文,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联系现代汉语
狂风骤雨
俄而雪骤:
字典查阅
著:①显露,显著②写文章,写书③附着④穿,戴
好著紫罗香囊:(写序号)
成语推断
患得患失
太傅患之:
(2)、小文和小语正在研读上面三则材料,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全对话。小语:你看,语段【丙】中这个划线句“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没有标点,朗读时该如何停顿呢?
小文:这并不难,我们朗读时应该根据文义,再联系前后文来停顿。此句断一处即可,为“。”
小语:的确如此。同时,理解文义时,我们要注意句中词语活用与省略的成分,如语段【乙】中“我常自教儿”的“自”就是活用,此句应翻译为 , 还有“乃谲与赌,得即烧之”这一句的“与”后面也省略了“他(谢遏)”,此句应该翻译为。
小文:读完这三则故事,我感觉到《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而韵味悠长。你看,【甲】文中用描写和描写,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乙】文中就只用了描写,寥寥几笔就让人物特点跃然纸上。【丙】文“”(用原文语句)这一形象生动的描述,让我们可以想象到谢遏佩戴香囊时的姿态,极具画面感。
小语:你的分析真不错!【甲】文中将“雪”比作“柳絮”“盐”,这让我联想李益的边塞诗里,用“雪”作喻来描绘边地月下沙地的景象,如。
小文:你的这个联想妙!我联想到的是,我的爸爸对我教育态度能像谢太傅对他的子侄们态度一样就太好了呀!
小语:谢太傅有这么好吗?你结合上面材料具体分析给我听听。
小文:好。
小语:和谢太傅比起来,鲁迅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太专制了,在《朝花夕拾》的《》文中,小鲁迅盼望去观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要求。
小文:是的,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批判了。
7. 智能之美【材料一】
随着AI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使用AI辅助学习,2023年某中学调查显示,78%的中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至2025年全国抽样数据中这一比例上升至85%。
在2025年寒假作业中,40%的学生使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AI工具,主要用于解题辅导(31%)、资料整理(28%)和语言学习(10%)。65%的学生通过AI获取数学、物理等学科的解题步骤和答案,部分学生甚至直接生成作文初稿。有些学生的作业“AI味”越来越重,有的孩子甚至使用AI写作业已“颇有心得”。
【材料二】
不可否认,AI在辅助学习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智能导师,随时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当学生遇到数学难题时,AI能够迅速分析题目,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多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语文学习中,AI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AI还能成为学生快速获取资料的得力助手。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的知识浩如烟海,学生通过AI可以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的知识,还是一些前沿的科技资讯,AI都能轻松获取,助力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
然而,一旦学生习惯了依赖AI完成作业,就如同在思维的道路上安装了“拐杖”,久而久之,会导致思维能力的退化。他们不再愿意主动思考,面对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研究表明,频繁使用解题类AI工具的学生,其独立思考时长平均下降40%。在考试中,没有了AI的帮助,学生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过度依赖AI还会让学生养成惰性和投机取巧的习惯。他们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学习和研究知识,而是希望通过AI快速得到答案。这种学习态度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毕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问题都需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解决,过度依赖AI只会让学生在面对挑战时变得更加脆弱和无力。
【材料三】
案例1:“这根本是作弊!”杭州张先生发现初二女儿用AI写作文后非常愤怒。老师反馈连续三篇作文出现相同句式结构,张先生当即没收了孩子的智能设备:连“我的妈妈”这种题目都要AI代写,还有什么是真的?经过两周“戒断期”,现在仅允许用AI查生词。
案例2:“AI是未来社会的必备工具,与其禁止,不如教会孩子合理使用。”80后家长李女士认为,“AI不仅能帮助孩子快速查找资料、优化表达,还能够帮助孩子厘清逻辑。以使用DeepSeek为例,重要的不是它最终生成的内容,而是生成内容前罗列的思考过程,如果孩子认真看过的话,是能够从中受益的。”
案例3:某市一中学语文王老师在批改《童年味道》作文时,发现80%的作业呈现固定模式:40份作文里32份用“大数据显示”开头,中间堆砌《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结尾强行升华到“传统文化传承”。她直言:“这些文字没有孩子的体温,只有算法的冰冷。”该校英语组组长补充:“AI生成的复杂句式掩盖了学生真实的语法薄弱点,像给破墙刷盒粉”之后该校推行了“课堂限时写作”,要求必须使用当堂提供的素材。
(1)、下列表述中,和上述材料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根据2025年全国抽样数据,85%的中学生使用AI辅助学习,其中40%在作业中使用过DeepSeek等AI工具。 B、AI能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详细的解题步骤和多种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拓宽思维,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C、频繁使用解题类AI工具的学生,其独立思考能力平均下降40%。 D、案例3划线句中的“破墙刷金粉”,是指AI能帮助学生弥补语法上的不足。(2)、阅读【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AI辅助学习的优势和风险。(3)、【材料三】中两位家长对AI的态度截然不同,你更支持张先生还是李女士?请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理由。(4)、假如你的同桌小文经常用AI生成作文,请你结合【材料三】的内容,对他进行劝说并提供合理的建议。8. 平凡之美芋叶亭亭
罗芹仙
①刚刚过去的夏季,餐桌被几片芋头叶子生动着。
②芋头是母亲自己种的,今年过年前给我带了些,吃过几回,还剩了十来个,一直放在塑料袋里。暮春时节拿出来一看,全都长出了粉嫩嫩的芽尖,芽根周围伸出一些白色的根须。其中有两个连体的芋头,顶着朝天辫似的嫩芽,造型尤其可爱,遂装在一个玻璃杯里,加了些水,置于窗台。
③嫩芽见了光,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着。先是从芽尖冒出嫩绿的小尖角,细看能看出那是卷状的叶苞。叶柄快速长高,有时一天能长几厘米,蓬勃的生命力简直叫人吃惊。叶苞随之慢慢展开,先展开一半,再展开另一半,颜色是新鲜娇嫩的绿。没几天,叶柄便有几十厘米高了,叶片也全展开来。纤长的叶柄婀娜着托起椭圆形的叶片,便有了亭亭的姿态。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④窗外的阳光像磁场般吸引着芋叶一点点向外倾弯,成了鞠躬的姿势。转天早晨,我把杯子换了个方向,想着这样能让它们挺直一些。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摔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虽然知道植物有向光性,但还是觉得惊奇,生命的执着总是令人感动。
⑤叶柄越长越高,玻璃杯已经无法容身,找了一个玻璃花瓶给它们搬了家,并移放到餐桌上。这样一来,我每天吃饭时,目光平视所及,就是这几片绿意盎然的芋叶,总想说一声:芋,你好!《说文解字》关于“芋”字是这样记载的:“大叶实根,骇人,故谓之竿也。”大意是人们见到芋的叶子竟然这么大,忍不住惊呼。你也“吁”,我也“吁”,于是就有了“芋”的称呼。得知这样的解释后,再看“芋”字,觉得多了几分幽默的意味,忍不住想笑。
⑥不过我养的这几个叶片并不大,与我的手掌差不多大小。但作为水培绿植,这不大不小的叶片加上错落有致的造型,却是别有一番风韵。
⑦人们总爱把芋叶和荷叶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确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样碧绿的颜色,一样硕大的叶盘,一样事立的姿势。仔细看,其实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荷叶是圆盘形的,叶脉从圆心向四周辐射;中间大都凹成碗状,很容易蓄住水珠,珍珠般的水滴在绿绸似的叶面上滚来滚去,是一道意趣盎然的风景。而芋叶是稍显狭长的心形,叶脉从中间往两边辐射;芋叶大多是前倾的姿势,不能像荷叶那样滚“珍珠”,但它会挂“钻石”。前段时间,正是梅雨时节,空气特别潮湿,一到晚上,芋叶的叶尖就挂上一颗水珠,灯光之下就像亮闪闪的钻石。
⑧尽管芋叶与荷叶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极少进入人类的审美领域。古往今来赞美荷的诗文何其多,甚至连枯萎的荷叶都要“留得枯荷听雨声”。可写芋叶的却少之又少,我只知道一句“芋叶瓜藤绿满田,数家烟火接平原”。看到这句诗,脑子里跳出写荷叶的“接天莲叶无穷碧”。同样是广阔的绿,一个接的是地,一个接的是天,一个连的是烟火人间,一个连的是理想天堂。
⑨生活平凡如芋,或许不能如荷般开出娇艳的花朵。但若我们用心观察柴米油盐的日常,尘世烟火何尝不可以是一道别致的风景呢?就像这花瓶里的亭亭芋叶。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14日第20版))
(1)、阅读全文,补全下图。芋叶——芋叶生长——芋叶———芋叶——赞美芋叶
(2)、标题“芋叶亭亭”,写出了植物之美。诗歌中也常用植物来表达情感,这让我联想到了七上课本的前三单元中有两句诗均包含植物:“ , 。”(本试卷出现过的诗句除外)(3)、语言之美不仅体现在词语上,还体现在句子的修辞运用上,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这时候,在两个叶柄的根部,又探头探脑地钻出了一个绿色的小尖角,是两个新生的叶苞。
(4)、请你为“到下班回家时,见叶片像向日葵一样,竟然掉了个头,仍然弯腰低头朝着窗外的阳光行礼。”这一句设计两处重音。(5)、《朝花夕拾》中的“芋叶”链接资料: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葵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请从下列篇目中任选一篇,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为何能成为鲁迅心中“别致的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
三、写作之美(45分+书写3分)
-
9. 升入初中,来到新校园,走进新教室,见到新老师,结识新同学……你想必有许多新的见闻。试着选取初中阶段的新事物,拿起笔,写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点。请以“你知道吗?你是我最别致的风景。”为开头,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标题自拟:
⑵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⑶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⑷不少于600字,不超过900字:
⑸不出现真实信息(人名、校名等),不可避免时用XX代替:
⑹不得抄袭,不得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