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诗意人生(25分)
-
1. 年级开展“读诗文,悟人生”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前言:我爱诗文】
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的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的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jiāo”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pīng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一点不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亵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温文尔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传承好诗词文化,对涵养民族精神、安顿个体心灵和增强文化自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一代天(jiāo) ②鲜妍(pīng) 婷
(2)、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正确的句子写在下列横线上。(3)、请根据句子“总有一处风景,让你的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的心绪荡漾”,写出其中两种短语结构类型:、。(4)、根据以上文段,为下面的下联选择最合适的上联( )上联:____下联:笑谈一代天骄,弯弓射大雕,展现伟人豪情
A、静赏四月芳华,鲜妍映天地,流露才女雅韵 B、忠于一事无旁骛,专心致志,成就大家风范 C、建筑精神小屋,美观又结实,构筑心灵家园 D、面对挫折不屈服,勇往直前,书写壮丽篇章2. 【栏目一:我谈诗文】(1)、笑谈“一代天jiāo”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 pīng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结合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简要谈谈刘禹锡的诗意人生。(2)、《艾青诗选》中,“土地”和“太阳”是核心意象。诗人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用嘶哑的歌喉歌唱苦难的土地,传递出对民族的深情。诗歌中“土地”象征 , “太阳”象征。(3)、学校开展“诗意校园”宣传活动,你作为活动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结束语,呼吁同学们传递诗意。【答案】3. 年级开展“跟着诗文去生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栏目二:我备诗文】假期小明同学计划跟着诗文去旅游,准备一些诗文语句,请帮他补充完整。毛泽东
陕北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①。
刘禹锡
扬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 , ③。这两句诗通过用典,将个人经历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有一种超越个人的普遍情感共鸣。
温庭筠
商山
《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④。
刘长卿
长沙
《长沙过贾谊宅》
作者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的句子是:⑤ , ⑥!
范仲淹
岳阳
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⑧
蓝关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二、诗意生活(47分)
-
4. 年级开展“诗意生活体验”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栏目一:走进岳阳】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文正公轻财好施,尤厚于族人。既贵于姑苏近郊买良田数千亩为义庄以养群从①之贫者。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其出纳,人日食米一升,岁衣缣②一匹,嫁娶丧葬,皆有赡给。聚族人仅百口。公殁逾四十年,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节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群从:指堂兄弟以及诸子侄。②缣:细绢。
(1)、解释下列文言字词的意思。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②岁衣缣一匹 岁: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子孙贤令,至今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3)、根据【乙】文,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既 贵 于 姑 苏 近 郊 买 良 田 数 千 亩 为 义 庄 以 养 群 从 之 贫 者
(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乙】文记载了范仲淹显贵后买良田设义庄,赡养贫困族人的事迹。 C、【甲】【乙】两文都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关爱百姓的品质。 D、【甲】文侧重写范仲淹的思想抱负,【乙】文侧重写他对家人的严苛要求。(5)、【甲】文中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乙】文则记载了他轻财好施、设立义庄的举动。请结合这两方面内容,谈谈范仲淹的精神品质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5. 【栏目二:走进诗歌】材料一:诗歌里的生命温度
诗歌,是流淌在人类血脉中的精神暖流。当我们在寒夜读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风雪中匆匆归来的身影,不仅是千年前的某个过客,更可能是此刻奔波在回家路上的自己;当我们面对困境默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那份在失意中昂扬的生命力,便跨越时空注入我们的心田。
诗歌从不只是文人的专属,它藏在市井的烟火气里。卖早点的阿婆会对着初升的太阳念叨“日出江花红胜火”,晚练的老人会望着天边的晚霞吟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些不经意间的诗意流露,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别样的光彩。它能让喜悦在诗句中沉淀,让忧愁在吟诵中释怀,让每一个普通的生命都能感受到存在的价值与美好。就像诗人顾城所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这种无需言说的诗意,正是生命最本真的感动。
材料二:诗歌与不同人生阶段的联结
人生阶段
最易产生共鸣的诗歌主题
诗歌在生活中的主要作用
相关诗句示例
少年时期(12—18岁)
梦想与远方、青春的迷茫与悸动
寄托对未来的憧憬,缓解成长的烦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青年时期(19—35岁)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爱情与奋斗
激励在困境中前行,表达真挚的情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年时期(36—55岁)
责任与担当、对生活的感悟
抚慰生活的疲惫,坚定前行的脚步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年时期(56岁以上)
岁月的沉淀、对生命的回味
回忆过往的美好,安享当下的时光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数据来源:2024年“诗歌与人生”全国问卷调查,有效样本8000份)
材料三:诗人的诗意人生印记
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在颠沛流离中书写诗意。他被贬黄州时,生活困顿,却能在赤壁之下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词句。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开垦东坡,躬耕劳作,“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将生活的苦难化作了诗意的养分。他用诗歌记录下对生活的热爱,对民生的关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这份以诗意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
冰心则用细腻的笔触,在诗歌中描绘出爱的世界。她的《繁星·春水》里,“母亲啊,我是你盛开的花朵,你是我温暖的港湾”,饱含着对母爱的深情;“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即便在动荡的年代,她的诗歌依然如一盏明灯,传递着爱与希望,让人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感受到心灵的慰藉。她用诗歌告诉我们,诗意就蕴藏在平凡的亲情、友情和对自然的感知中。
海子,这位天才的诗人,用炽热的文字描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忱;“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是成为无数人心中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他的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即便生命短暂,却用诗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温暖。
材料四:诗意人生的当代实践
在浙江杭州,有一所中学开展了“诗意校园”建设活动。学校在校园的角落设置了“诗歌墙”,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创作的诗歌写在便签上贴上去,也可以写下自己喜欢的诗句与他人分享。课间时分,总有不少学生驻足在诗歌墙前,或轻声朗读,或交流感悟。该校校长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就能感受到诗意,让诗歌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伙伴。”
在江苏南京,一群退休老人组成了“银发诗社”。他们每周都会聚集在社区的活动室里,一起读诗、写诗。有的老人把自己买菜的经历写成诗,“青菜萝卜新鲜嫩,提着篮子乐悠悠”;有的老人将带孙子的趣事化作诗句,“孙儿嬉笑绕膝跑,爷奶欢心乐开怀”。他们说,诗歌让退休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趣,也让他们重新发现了生活中的美好。
在网络上,“每日一诗”的话题热度持续上升。许多网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句自己喜欢的诗,或是一段原创的小诗。有上班族分享“工作再忙,也别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配上一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学生写下“考试的压力再大,也要相信自己能行”,附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在网络上的诗意互动,让更多人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也让诗意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歌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能跨越时空,让读者在诗句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相似的情感共鸣,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可能让奔波归家者感同身受。 B、不同人生阶段的人能从诗歌中获得相应的精神支持,青年时期可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爱情观。 C、诗人的人生经历证明,只有生活困顿、历经磨难,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诗歌,如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豪迈词句。 D、当代实践中,诗歌能融入日常生活,杭州中学的“诗歌墙”、南京“银发诗社”等都体现了这一点。(2)、结合材料二,说说不同人生阶段与诗歌的联结有何特点。(3)、材料四中的三个事例,分别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诗意人生的当代实践”?(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诗意”。6. 【栏目三:走进深圳湾】深圳湾的诗意时刻
①清晨六点,深圳湾的红树林还浸在薄雾里。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膀划破晨雾的瞬间,被早起的摄影爱好者定格———这是都市里最容易被忽略的诗意,却总有人在耐心捕捉。
②我常在这里遇见一位老人,他每天带着面包屑来喂鸟。老人不说话,只是静静坐在长椅上,看水鸟起落。他说自己退休前是工程师,一辈子与图纸打交道,退休后才发现,原来海浪拍岸的节奏、鸟群盘旋的轨迹,都是大自然写的诗。“你得慢下来,才能感受诗意,”他指着远处的芦苇荡,“风穿过芦苇的声音,比任何交响乐都动人。”
③正午的深圳湾公园,年轻人在草坪上野餐。有人铺开诗集朗读,声音被风吹得断断续续;有人用吉他弹唱原创歌曲,歌词里有红树林的潮汐、科技园的灯火。一个穿校服的女孩正在写生,画板上,跨海大桥的钢索与天边的流云缠绕在一起,像极了五线谱。她告诉我,老师让画“我的诗意生活”,她觉得这里的每一缕阳光都能入画,每一阵风都带着韵脚。
④黄昏是深圳湾最热闹的时刻。下班的人们沿着滨海栈道散步,落日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云朵成了流动的诗句。卖棉花糖的小贩推着车走过,糖丝在夕阳下闪着微光;穿轮滑鞋的孩子追逐嬉戏,笑声惊起几只水鸟。一对老夫妻并肩走着,老爷爷指着晚霞说:“你看那片云,像不像年轻时我送你的那朵玉兰花?”老奶奶笑着点头,皱纹里盛着夕阳的暖光。这平凡的对话里,藏着最醇厚的诗意,需要用心品味。
⑤夜幕降临,灯光次第亮起。跨海大桥的灯带如同一条光带,横跨在墨蓝色的海面上。有人在岸边放孔明灯,火苗在夜风中跳动,载着写满心愿的纸条缓缓升空。一位父亲指着灯对孩子说:“这是人们在向月亮传递诗意呢。”孩子似懂非懂,却把手里的荧光棒挥得更欢了。
⑥深圳湾的一天,是这座城市诗意的缩影。它告诉我们:诗意从不在远方,而在晨光里的白鹭、黄昏时的晚霞、陌生人的微笑里。捕捉诗意需要敏锐的眼睛,感受诗意需要柔软的心灵,品味诗意需要从容的时光,传递诗意需要温暖的分享。当我们学会在地铁里读一首小诗,在阳台上种一盆花,在朋友圈分享一句打动自己的话,平凡的日子就会绽放出诗意的光芒。
(1)、作者在深圳湾捕捉到了哪些诗意时刻?请补充完整。
清晨白鹭掠水被定格——————夜晚放孔明灯传递诗意(2)、品味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对老夫妻并肩走着,老爷爷指着晚霞说:“你看那片云,像不像年轻时我送你的那朵玉兰花?”老奶奶笑着点头,皱纹里盛着夕阳的暖光。
(3)、第⑤段中“传递诗意”的场景有何特点?(4)、结合全文·说说深圳湾的“诗意”有何独特之处。(5)、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⑥段的理解。7. 【栏目四:走近艾青】阅读《艾青诗选》内容,按要求完成以下问题。创作阶段
代表诗作
主要意象
情感
30年代
成名期“吹芦笛的诗人”
①《》
大堰河
怀念与感激
高峰期②“的歌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③
悲悯与忧伤
70年代
新的创作井喷期“归来的歌者”
《光的赞歌》
光
赞美光明
三、诗意分享(45分)
-
8. 下面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以诗为镜,照见人生”为题,写一篇文章。
诗歌是生命的回响,是岁月的注脚。少年时,“会当凌绝顶”的豪情点燃梦想;中年时,“谁言寸草心”的牵挂沉淀责任;老年时,“老骥伏枥”的执着温暖余生。苏轼在贬谪中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将苦难酿成诗意;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平凡愿景成为永恒。无论是市井中阿婆念叨的“日出江花红胜火”,还是网络上网友分享的“明月松间照”,诗歌始终在见证人生的每一种姿态。
要求:⑴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⑵不少于600字;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