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园山实验学校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26分)
-
1. 【完善活动讲稿】校组织开展以“中国梦·爱国情”为主题的诗歌诵读活动,现在邀请你共同完成下列任务。
举国欢腾,万众翘首以盼,共和国迎来七十五华诞,为__A_(①营造 ②创造)浓郁的节日气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们B____(①诚心 ②诚挚)地发出倡议,在全校开展以“中国梦·爱国情”为主题的诗歌诵读活动。古往今来,一代代中华儿女用chì 热的情怀书写了爱国华章,他们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亦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脍炙人口、激情péng pài、引人深思的诗篇宛如C____(①浩荡 ②浩翰)群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让我们由衷自豪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更应当时常诵读、学习这些壮丽的诗篇。
(1)、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①chì热
②péng pài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 )A、删去“作为”。 B、将“诵读”与“学习”互换位置。 C、将“让”改为“使”。 D、删去“让”。2. 【拟写采访提纲】活动结束后,宣传部的同学对此次活动进行采访,请将其中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采访问题至少两个,要具体、客观,有针对性。)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9月28日下午,校学生会办公室
采访对象
策划活动的老师、学生会成员及其他同学
采访目的
了解策划本次活动的意义、成果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用具
笔、纸、相机或手机
采访问题
①②
3. 【撰写新闻报道】同学们很快完成了消息的写作,请你为这则消息填写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
校园之声社十月一日电 为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2024年9月28日下午,我校初二年级“中国梦爱国情”诗歌诵读展示活动在体育馆圆满完成。九十分钟的时间里,十五个班级的师生们轮流登台展现,齐诵古今爱国诗篇,深情的旋律,嘹亮的诵声,清澈的爱国心,莘莘学子以青春洋溢的诵读表达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
十五个班级所诵读的作品各不相同,演绎方式也各有创意,可圈可点,精彩纷呈,有很多班级的班主任老师也亲自上台,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志气。学校和年级的多位领导、老师莅临诵读活动,并作为评委为各班的展示节目点评打分,活动后,同学们的诵读展示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好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在此活动中得到历练,受到极大鼓舞,激发了爱国情怀。
4. 看祖国山水花木,愉心悦性。请你补充表格中吟咏自然美景的名句,和小文同学一起感受祖国河山的魅力。山川之胜
诗文名句
日暮山野,秋意浓浓
东皋薄暮望, ①。树树皆秋色,②。
大漠浩瀚,广袤无际
③ , ④。
晴日原野,草木茂盛
⑤ , ⑥。
花开草长,流连忘返
⑦ , 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⑧。
猿声凄异,渔者哀歌
故渔者歌曰:“⑨ , ⑩。”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作者是如何体现山水的动态美的。请结合加点字简要分析。
二、阅读(38分)
-
6.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门北向,甃①石为路,路尽复为门,两垂柳夹之 , 婀娜可爱。有堂亦北向,颜②曰“漱玉”。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 , 水清碧可鉴毛发,下视石子纵横,如樗蒲③ , 中多龟鱼。金鲫被水,大有径尺者,游于萍藻间,见人殊不畏。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荫可一亩许 , 炎景却避,凉风洒然,游者徙倚不能去。
(选自王士祯《游漪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甃:砌。②颜:门上的匾额。③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类似掷骰子。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解衣欲睡 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 B、 何夜无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C、两垂柳夹之 春冬之时(《三峡》) D、荫可一亩许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与朱元思书》)(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堂之后为池,白石为栏槛。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池上有杨柳合抱长条下垂披拂与萍藻相乱
(4)、【甲】【乙】两文同为写景散文,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7. 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一】
AI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模拟人类智能的技术和科学。它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大量的数据,自主地进行决策和问题解决,模拟人类的感知、认知、学习和创造等能力,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适应性等特点。
目前,AI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AI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生活方面,AI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健康医疗、教育等领域。例如,通过智能手机上的语音助手,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查询信息、设置提醒、控制家居设备等;在医疗领域,AI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数据、病史等信息,为医生提供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教育领域,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在专家看来,AI技术的普及,显著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在过去可能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但现在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地处理,从而释放了人力去关注更核心、更具创造性的任务”。
AI技术的利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作业本”上。储朝晖认为,如果把AI单纯当作偷懒的工具,那么它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是智力发展。因此他鼓励“恰当地利用AI,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去使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提高”。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也认为,利用ChatGPT、Sora 等AI产品生成的图像、视频可以叠加卡富的信息和价值,适当利用在教育领域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他还表示,以前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的谱曲、绘画、做视频等技能,现在只要用AI就能快速产出结果,让人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转变。
用沈阳的话来说,AI 会把“过程性”的学习体验给消灭,“所以我们需要把 AI 的结果当作新的起点,把结果过程化,将认知外包的过程转化为创新内源化”。
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看来,未来的大语言模型如果发展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现更加智能化的“AI 教师”,辅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到更多知识。
不过,想要AI技术更好地赋能中小学教育,也需要青少年夯实自身的基本功。潘教峰认为,应该注重用科普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发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
推动“AI+教育”的发展,更要重新审视AI技术本身发展到哪一步。沈阳提醒,目前仍然处于大模型在教育行业应用的探索阶段。“大模型本身是一个概率模型,它有AI幻觉,因此有时也会出错,”他补充,“在大模型本身的出错概率和我们教学中要求的严谨性这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
(选自《青年文摘》2024年5月,有删改)
【材料二】

(选自《济南日报》2024年9月12日)
【材料三】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人工智能在研发新材料、预测蛋白质结构等方面具有优势,有望进一步重塑科学研究范式:智能驾驶的普及,将改变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式..各行各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日趋增大的同时,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受到人工智能的多重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取得突破,一些潜在的隐患和道德伦理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隐私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隐患:“换脸”技术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信息采集不当带来数据泄露,算法漏洞加剧认知偏见...这说明,人工智能不单具有技术属性,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唯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才能更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其健康发展。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给人工智能治理带来更多课题,亟待相关法律和伦理工作者作答。
为此,必须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制定相应规则,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只有正确处理好人和机器的关系,才能更好走向“人机混合”的智能时代。
(选自《人民日报》2024年2月5日,有删改)
(1)、小语同学想把 AI技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下面做法无法完成的一项( )A、小语认为自己对地理知识点掌握不牢固,想让AI整理相关试题以作针对性练习。 B、小语将自己以往作文输入AI,改编名家著作进行“换脸”并预测参加比赛获奖情况。 C、小语利用AI宏观提前预测气候风险,帮助家长在种植决策时规避灾害天气影响。 D、小语把奶奶的病历和检验报告输入AI,想帮助奶奶获得一份详细的个性治疗方案。(2)、材料二是某媒体针对AI使用情况的调查数据,请你根据相关内容提炼调查结论。(3)、班级有些同学一直使用AI完成各科作业,请你结合三则材料内容尝试劝说他们。8. 文学作品阅读。遥远的向日葵地
李娟
①我们这里的河流全靠积雪融汇,而农民种地,又全靠从河里引水灌溉。因此在我们这里,一遇到降雪量少的暖冬,第二年肯定大旱。
②这一年是罕有的早年,除了旱灾、风灾、蝗灾,其他严重的病虫害肯定也会全集中到这一年,谁叫去年暖冬呢?虫卵没法冻死。
③尽管如此,我妈还是决定种两百亩向日葵,地是头一年就包好的,如果不种,荒着心里更难受。
④那块土地我们承包了三年,位于河下游村庄南面的荒野中,地势坦阔,一马平川。那一带开垦有一万多亩土地,除了少量的打瓜,全都被种上了向日葵,不知丰收时那里会是怎样的一幕情景。
⑤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
⑥因为离家太远,葵花从播种到收成的三四个月间,我妈得一直守在地边。这三四个月就没法照顾九十多岁的外婆和几只小狗及满院子的鸡鸭兔子鹅了。于是,妈妈雇了一辆大卡车,把整个家都搬到了地边。妈妈在荒野中挖了一个大坑,坑的南侧掏了一条斜下去的通道,坑沿上横搁几根木头算是檩条,檩条上横担一些木棍,铺几只撕开的纸箱子,最上面蒙一大块塑料棚布,最后再盖上一层泥土压住棚布。在新疆,这叫“地窝子”。此后的日子里,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搬家时我也跟着去了、在那里生活了非常短暂的日子。只目睹了种子进入大地的过程,却不知它们如何在大地里苏醒,渐渐长成。那些日子里,我总是站在地窝子旁,长时间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的大地,想到下面一行行齐整沉睡的种子,总觉得它们可能会永远这么沉睡下去了。大地永远荒凉空荡。
⑧搬家的那一天好冷。虽然已入四月,但冬天的气息仍然强大坚固,残雪皑皑,寒风凛冽。第二天,外婆就想回家了,她拄杖从地窝子里艰难地走上大地,转身四望,快要哭了。而我妈始终忙忙碌碌。她马不停蹄地雇人犁地,第三天就开始播种。眼下只能人工点播,为了快快播完,她跑到附近小镇上雇了二十多个人,可是,在空旷的大地上,这二十多个人远远看去是那么凄凉无助,他们一人拎一只盛满种子的口袋,一步一停,在大地上越走越远,远得似乎都走不回来了。
⑨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 , 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第五天,鸡开始下蛋,同时,小狗们在地窝子附近发现了一个田鼠洞,兴奋地刨了半天,大家很快适应了新生活。
叔叔不知从哪里弄来几块红砖和两块水泥板,给地窝子的通道铺了两级台阶。从此外婆出入方便多了。又因为这-带守地的几个地窝子里就我家出现了红砖这样的奢侈品,便被大家一致评定为五星级地窝子。
⑩荒野里没有电,虽然有相机和备用电池,我却总是不舍得取出来拍照。只在闲暇时分,当妈妈带着小狗在附近野地里散步时,我才端起相机,在显示屏里远远凝视他们。而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竖起食指在唇前。
⑪一次我妈散步回来,像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一束野花给我。在哪里采的呢?我捧着花从地窝子走上地面,转身四望,这干涸无尽的大地,这手心里唯一的湿润丰盈。我把一只矿泉水瓶从中间破开,注满水插上花,再把它们放在投入地寓于里的唯一的一束光线中。过了好几天,花都没败,可我出去散步时,却从不曾遇到过什么花儿。似乎我妈采回的这些就是全部的春天。
⑫总之我离开了。把妈妈、外婆和小狗留在了那片荒野上。把她们抛弃了一整个夏天。又觉得其实是把她们一直抛弃到现在……总觉得,这些年来,她们一直还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寂寞艰难地劳作、生活。
(选自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1)、【梳理事件】请你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概括与其相关的事件。“我”:长时间望着大地;在荒地拍照;①;离开亲人、荒野。
妈妈:②;③。
叔叔:④。
(2)、【品析词句】按要求回答问题。①一万亩啊,金灿灿的葵花地!(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第四天,鹅和鸭子发现了附近的水渠,痛痛快快洗了个澡。搬家时,它们不幸被安排在煤堆里。(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朗读体会】朗读要有一定的技巧。下面是某同学的朗读设计(“V”表示停顿,“↓”表示降调,“>”表示渐弱),请选出设计不恰当的一处种子播下之前的大地V(A)总是孕育无穷的语言。种子播下之后,大地↓(B)才安静下来,并对每一个前来者>(C)竖起食指在唇前。(全句的感情基调:热烈、奔放)(D)
(4)、【分析人物】你认为作者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5)、【理解思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链接材料的理解。链接材料
李娟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
—人民文学奖颁奖词
9.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点赞“红星”,品评人物形象。“红星” 1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 2
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儿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1)、《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国(国别)记者(名字),该书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2)、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两位“红星”人物的姓名。“红星” 1:
“红星” 2:
(3)、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一位,结合原著中的典型事例分析其形象特点。(不少于两点)三、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45分)
-
10. 山水点亮了文人情怀,蟋蟀点亮了浓厚思念,花样课间操点亮了校园生活。生活中点亮我们的也许是一句鼓励、一首歌谣、--段往事……回想生活中那些点亮你的人或事,书写你的体验和感受。
请以“点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