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树兰中学2025-2026学年秋季八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 科学(1-2章)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
1. 金秋十月正是桂花盛开的时节,校园处处甜香飘溢。我们能闻到空气中的桂花香气所依靠的感受器是 ( )A、味觉感受器 B、痛觉感受器 C、嗅觉感受器 D、视觉感受器2. 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越长,拨动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B、图乙中,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 C、图丙中,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图丁中,开启倒车雷达,可利用次声波回声定位3. 若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只受到力F的作用,且运动过程中力F始终保持不变,则图中小球的运动轨迹(用虚线表示)不可能的是 ( )A、
B、
C、
D、
4. 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0,如图所示,下列操作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 )
A、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而下降 B、保持激光射入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 C、保持水面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 D、保持水面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入射角增大5. 小敏学习光学知识后,整理了如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小宁补全后应为( )
A、①凸透镜 ②光的直线传播 ③正立虚像 B、①凸面镜 ②光的色散 ③正立虚像 C、①凸面镜 ②光的直线传播 ③正立实像 D、①凸透镜 ②光的色散 ③正立实像6. 端午节赛龙舟时,如图所示,全体划桨手在鼓声的号令下有节奏地齐向后划水,龙舟就快速前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桨对水的力小于水对桨的力 B、龙舟冲过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由于它具有惯性 C、岸边观众的呐喊声响度大因此是超声波 D、使龙舟快速前进的施力物体是桨7. 在下图“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时用的硬纸板应选用粗糙的,目的是让光在纸板上发生漫反射 B、将纸板右半部分向后翻折,发现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消失了 C、多次改变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可以得出结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D、当入射光线与法线重合时,不存在反射现象8.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经能够飞出太阳系,如果这种探测器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A、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C、停在原处静止不动 D、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9. 某小组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图所示光具座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们把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他们想再次得到清晰的像,下面是他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B、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屏应向右调 C、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左调 D、近视眼镜镜片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光屏应向右调10. 如图所示,大人跟小孩掰手腕,很容易把小孩的手压到桌面上。若大人对小孩的力记为F1 , 小孩对大人的力记为F2 , 则( )
A、F1运动大于 F2 B、F1先于 F2产生 C、F1后于 F2产生 D、F1和F2大小相等11. 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B、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C、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 D、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12. 用手托起一本八年级下册《科学》书本所用的力约是( )A、0.3N B、3N C、30N D、300N.13. 下列四幅图是描述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 F作用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情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A、
B、
C、
D、
14.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20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u=6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18cm处的过程中,像变大15. 下列有关力和运动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脚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因为脚对足球的力逐渐减小 B、用手推桌上的橡皮,橡皮会运动,不推,橡皮马上会停下来,说明物体的运动必须要有力维持 C、水平抛出的物体会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重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会保持静止状态16. 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B、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17.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成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18. 如图所示,一氢气球吊着一重物以1 m/s 的速度匀速竖直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吊物体的绳子突然断了,则在绳子断开后,物体将( )
A、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大 B、先上升一段距离,再下落 C、立即下落,且速度越来越小 D、由于惯性,物体以1 m/s的速度匀速上升19. 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同学们得到如下结论,错误的是( )
A、控制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让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等 B、致使小车在水平面上减速的原因,是小车受到向后的阻力 C、实验中通过改变平面上铺设的材料的不同来改变阻力的大小 D、通过实验,伽利略直接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20.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相同的钢球,以相同的速度分别沿着竖直向上和斜向上方向抛出,若不计空气阻力,则它们在空中运动过程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最高点时的速度相同 B、甲、乙在空中的受力情况不同 C、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甲将保持静止状态 D、最高点时突然一切外力消失,乙将保持静止状态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
21. 中国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中,剧情设定为太阳将要衰老膨胀,人类为了拯救地球,在地球表面安装了一万多台超大的行星发动机来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飞向离地球4.22光年的比邻星。当地球运动到木星附近时,由于木星的引力大,导致地球偏离航线,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速度减变,同时,地球的不少地壳发生了断裂,这说明力还可以使物体改变。这其中,木星对地球的引力肯定(填“>”、“<”或“=”)地球对木星的引力。22. 如图所示的装置,用力F按压平面镜之间的桌面时,经两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面上的光点位置将(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这个实验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桌子受力作用后发生的形变不易观察,通过观察经平面镜反射后光点的位置变化证明桌子发生了形变的科学方法是(选填“类比法”或“转换法”)。
23. 某校项目学习小组用弹簧和刻度尺自制弹簧测力计,制作的弹簧测力计如图所示,标记刻度如表:弹簧所挂物体的重/N 0 2 4 6 8 10 12 14 刻度尺示数/cm 6 8 10 12 14 16 19 24
(1)、从表中可知弹簧秤制作原理: 。(2)、制作过程:小金在6厘米刻度线处标上0N,每增加1厘米,所标的力增加 N。(3)、作品应用:用该项目小组制作的弹簧测力计测某物体重力,示数如图,该物体的重力为。24. 如图是元代王祯《农书》中描绘的农民使用扇车清选谷物的情景。农民快速摇动摇柄,扇轮转动产生气流,当把谷物倒入扇车时,谷物在力的作用下落入扇车,气流使枯瘪谷物从出风口飞出,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饱满的谷物由于惯性大不会被吹到出风口,说明惯性大小与有关(填“速度”、“质量”)。
25. 如图,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入射角为45°)后,再折射入空气。
(1)、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45°(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光从玻璃砖再次斜射入空气中时,请画出折射光线。(2)、若把该玻璃砖压在教材的“科学”两字上,则透过玻璃砖看到的“科学”两字是____。A、变浅的虚像 B、变浅的实像 C、变深的虚像 D、变深的实像26. 爱动脑筋的小金在项目化学习中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简易投影仪。他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影到白墙上,设计如图甲所示。
(1)、选用的透镜应该为(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2)、为了获得清晰的画面,透镜离墙的距离应(选填“小于f”“大于f且小于2f”或“大于2f”)。(3)、如图乙是正立的手机画面,为了在墙上获得正立的画面,手机应该(选填“正放”或“倒放”)。27. 如图所示为耳的结构。请据图问答下列问题:
(1)、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①传到内耳,②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2)、当③受损时,造成的耳聋能否治愈?(填“能”或“不能”)。三、实验与探究题(共每空1分共计20分)
-
28. 科学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装置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像距与物距关系时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②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玻璃板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③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复上述实验;
④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如图乙。用刻度尺测量出每次的物距和像距,记录数据如表:
次数
物距/ cm
像距/ cm
1
5.0
5.0
2
8.0
8.0
3
12.0
12.0
(1)、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中,因实验本身的限制,要用与实验对象具有相似或共同特征的对象来替代的方法。本实验中用到的等效替代法具体体现在。(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3)、用直线连接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还可得出的结论是。(4)、实验中,有同学用一张白纸挡在玻璃板和像之间,你认为该同学还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吗?并说出你的理由:。29. 明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来研究近视眼形成及矫正。步骤一:如图甲所示,用A 凸透镜模拟正常眼睛,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步骤二: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合适的距离(模拟眼睛看书太近),如图乙所示,光屏不动。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此时用合适B凸透镜,在光屏上重新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步骤三:如图丙所示,步骤一中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B凸透镜代替A 凸透镜,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将光屏左移一定的距离,得到清晰的像。
(1)、三次实验得到清晰像的性质是一个像。(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由于眼睛的晶状体变(选填“厚”或“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选填:“之前”、“之后”)。(3)、在进行步骤三时,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的左侧相近的位置再放一只合适的镜,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用此类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