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上 4.3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和他的学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实验。墨子站在暗室外,其学生在带有小孔的暗室内观察。这个实验的原理是    (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色散 D、光的直线传播
  • 2. 每年月球绕地球公转12次,可我们在地球上始终只能观察到月球的正面(如图),其原因是

    A、月球没有自转 B、月球只有公转 C、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同 D、月球和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 3. 下图是一张日历,据此判断这一天晚上的月相是(  )

    A、 B、 C、 D、
  • 4. 我国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探月计划一期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人类第一次登月是美国宇航员在1969年7月20日实现的,他们发现月球上没有水和空气。下列活动中,宇航员在月球上可能做到的是(    )
    A、放风筝 B、扔石块 C、打雪仗 D、游泳
  • 5. 为探究日食产生的原因,小可进行了如下模拟实验:把A、B两球放置在同一水平面的视线上,并控制眼睛(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球A和球B的位置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球A模拟的是月球 B、日食发生当天一般是农历初一 C、要模拟日环食,小球A须向箭头③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D、要模拟日偏食,小球A须向①或②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 6. 《梦溪笔谈》中有言:“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图甲);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影西,鸢西则影东(图乙);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为窗所束亦皆倒垂(如图丙)……”,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乙、丙中的现象都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B、乙图中“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C、丙图中的小孔形状变为小三角形时也会有上述现象 D、丙图中的“窗隙”越大现象越明显
  • 7. 202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一次月全食,而且是罕见的“超级红月亮”。下图是小宁拍摄的甬城上空月全食照片,下列对月全食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

    A、丁→甲→丙→乙→丁 B、丁→丙→乙→甲→丁 C、丁→丙→甲→乙→丁 D、丁→乙→丙→甲→丁
  • 8. 以下关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日食发生时,太阳、地球、月球处于同一直线,且地球居中。 B、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我们平时看到的是太阳的光球层 C、我们看到的始终是月球的同一面,因为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 D、地球始终倾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夹角为66.5°
  • 9. 观测者站在地面观察某天文现象,当时太阳、地球、月球的关系如图所示。对于观测者当时看到的天文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月球位于①位置时可能出现日食 B、当月球位于②位置时可能出现月食 C、当月球位于③位置时可看到月亮背面景物 D、当月球再次回到④位置时,至少需要1年
  • 10. 2024年6月4日,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采样后,采样痕迹呈现的形状如汉字“中”(如图1)。网友评论:这既是“中”字,也是“和平鸽”(如图2),都象征着世界和平,迈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步伐。下列相关说法最恰当的是(     )
    A、没有人类干扰,“和平鸽”将能长期存在 B、由于日晒雨淋,“和平鸽”将会很快消失 C、由于风力吹拂,“和平鸽”将会逐渐模糊 D、随着月球自转,“和平鸽”将会面向地球
  • 11. 2025年全省统一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于6月21 日至22日进行,6月21 日正值夏至,农历五月廿六,关于这一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运行在图中④位置 B、当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C、德清当地昼夜等长 D、当天晚上的月相是满月
  • 12.  “超级月亮”是指月球距离地球较近时的状态,此时月球看起来异常巨大。关于它的出现,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从科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比较合理的是(   )
    A、此时发生地震的机会增大,人们要做好防震准备 B、此时潮水可能会增大,沿江群众观潮时要小心 C、此时紫外线的强度会增大,出门时要注意皮肤防护 D、此时台风会生成并且影响巨大,沿海居民要及时撤离
  • 13. 下列各成语所反映的情景中,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海市蜃楼 B、波光粼粼 C、镜花水月 D、凿壁偷光
  • 14.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奔向火星;至2021年5月15日(农历四月初四),携带“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巡视器在火星着陆,我国成为首个在一次火星探测任务中完成“绕、落、巡"三项目标的国家。下 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箭头所指的行星是火星 B、2021 年5月15日,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是下弦月 C、陨石撞击火星可以形成撞击坑 D、“天问一号”拍摄的照片信息是以电磁波的形式传回地球的
  • 15. 2025年3月14 日,西半球迎来了2025年首次月全食,形成著名的“血月”现象,如图甲所示。下列描述符合科学事实的是

    A、月球能自行发光 B、当天,日、地、月三者位置接近同一直线,且地球在中间 C、这天的月相更接近上弦身 D、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乙图中的②到③之间,白天时长大于黑夜

二、填空题

  • 16.  日食和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最有说服力的自然现象。
    (1)、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发光物体是
    (2)、下列与日食的成因相同的有。(填序号)

  • 17. 如图所示,小德制作了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A端开一圆形小孔作为镜头,B端蒙一张半透明纸作为光屏。将其水平放置,将镜头对着窗外很亮的景物,可在半透明纸上看到(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保持镜头位置不动,缩短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半透明纸上呈现的景物大小变。若将圆形小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 18. 2024年4月8日,日全食横穿北美,途径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如下图为某天文爱好者拍摄的日全食照片。

    (1)、日食当天三个星球间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
    A、太阳-地球-月球 B、地球-太阳-月球 C、地球-月球-太阳
    (2)、日食当天的月相是
  • 19. 科学家预测下次日食将发生在2025年9月21日,我国部分地区能观察到。

    (1)、日食发生当天,地球绕太阳运动所在位置最接近图甲中的点(填字母)。
    (2)、日全食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如果想观察到日环食,在此实验基础上可保持观察者和太阳不动,模拟月亮的小球应向(填“人”或“太阳”)移动。日全食形成的原因是光的
  • 20. 小明同学在2月25日这天画了一幅太阳系简图如图甲所示,请结合图片回答以下问题:

        

    (1)、2月25日当天的昼夜长短情况是(填“昼长夜短”、“昼夜平分”或“昼短夜长”);
    (2)、根据图中日地月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此时在地球上看的月相是
    (3)、近日,网络上流传一幅图,如图乙所示,八大行星的运行轨迹和图甲不同,它们一边跟着太阳前进,一边绕着太阳转动,形成了特殊的轨迹。老师解释这两幅图都是对的,只是因为不同。
  • 21. 2025年3月14日,月全食现象在全球多地上演。

    (1)、发生月全食现象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最接近甲图中的 , 当天的农历时间是(选填“初一”或“十五”)。
    (2)、当天, 地球位于图乙公转轨道上的之间(选填“①②”“②③”“③④”或“④①”)。
  • 22. “金星凌日”和“火星冲日”是两种非常罕见的天文景观,“金星凌日”人们从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个小黑点在太阳表面缓慢移动。“火星冲日”是太阳刚一落山,火星就从东方升起,整夜可见,且一年中是最亮的,其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根据上述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金星、地球、火星是太阳系中哪一类天体
    (2)、“金星凌日”与“火星冲日”形成的光学原理相同,该原理是
    (3)、发生“金星凌日”现象时,金星只在太阳上留下一个小黑点;而发生“日全食”时,月亮却能够遮掉整个太阳,原因是______;
    A、月亮体积比金星大得多 B、金星体积比月亮大得多 C、月亮离地球比金星远得多 D、金星离地球比月亮远得多
    (4)、根据地球与火星的公转周期,我们可以预测“火星冲日”现象一般每年出现一次(选填“1”、“2”或“3”)。

三、实验与探究题

  • 23. 某科学小组在学习了日食与月食知识后,设计制作了三球运动演示模型,并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同时制定验收标准,部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验收标准:

    评价维度

    待改进

    合格

    优秀

    科学原理

    三球位置、比例均不合理

    三球位置或比例基本合理

    三球位置、比例均合理

    演示效果

    无法正确演示三球运动和日食和月食

    基本可以演示三球运动及日食和月食

    可以完美演示三球运动及日食和月食

    小组的同学们在经过设计方案后,利用三个塑料小球完成了如图甲所示的三球运动演示模型的制作。

    (1)、根据验收标准中的演示效果维度,请你对该小组制作的甲模型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2)、另一小组同学按验收标准修正后的模型如图乙,该组同学要模拟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装置中还缺少什么?
    (3)、若要研究日食的过程,此模型中的月球应该转动。(选填“顺时针”或“逆时针”)
  • 24. 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后,某科学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同学们先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进行探究。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白糖,不搅拌。等白糖溶解完后,打开激光器,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光线。说明水槽中的溶液是的(填“均匀”或“不均匀”)。
    (2)、图乙是同学们制作的简易“针孔照相机”。能看到烛焰在半透明的塑料膜上成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为了增大烛焰所成的像,可采取的办法是: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3)、最后他们又想探究路灯下人影长度的影响因素,用如图丙所示高度可调的台灯模拟“路灯”、用竖立起来的铅笔模拟“人” (铅笔顶端始终低于灯泡的高度)进行实验。

    光源高度 H/cm

    20

    30

    40

    50.

    60

    影长L/ cm

    30

    15

    10

    7.5

    6

    表中为实验所测数据,根据数据可得结论:

  • 25. 某班级工程实践小组的同学制作日地月三球运动演示模型。

    (1)确定标准。下列因素中,确定标准时不需要考虑的有

    A.天体运动周期的比例          B.天体间距离的比例

    C.模型材料的颜色             D.模型的大小

    (2)设计方案。

    图甲是常见的摩擦型带传动方式,若在传动轮定位轴上安装大小不同的球代表太阳、地球及月球,模拟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①大轮和小轮的周长之比应为

    ②图甲大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太阳,小轮定位轴上安装的球模拟地球。

    (3)实施方案。

    (4)检验作品。

    ①演示绕日公转:如图乙所示,转动手柄,自上往下观察时,使球B绕球A以(选填“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

    ②演示日食:小球C运动至(选填“a”“b”“c”或“d”)位置来模拟日食。

    (5)改进完善。

    (6)发布成果。

  • 26. 小义参加学校开展的“自制小孔成像观测仪”项目化学习活动,他利用水管、卡片、手机等材料制作了一台“小孔成像观测仪”(如图所示)。

    (1)、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2)、为了使所成的像更明亮,小义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
    A、增加手机亮度 B、增加光屏与小孔间的距离 C、增加手机与小孔间的距离 D、增加小孔的孔径
    (3)、以下是项目化评价小组制定的“自制小孔成像观测仪”评价表。请根据评价表对“自制小孔成像观测仪”装置进行等级评定: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一

    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判断和调节

    可直接读数、可调节

    能大致判断、可调节

    无法判断、无法调节

    指标二

    物体和像的大小比较

    能准确比较

    能大致比较

    无法比较

    (4)、为了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像且能测量像的大小,对光屏材料的选择及处理要求是
  • 27. 小军通过高倍望远镜观察月亮,发现月面是凹凸不平的,如图甲所示。这是由于流星在太空中运行到靠近月球时,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坠落到月面,与月面发生碰撞而形成的坑洞,叫做月坑。小军猜想月坑的深度可能与流星的质量、体积及下落的高度有关。于是,他设计了一个用一只铺满厚厚细沙的盘子、几个不同的小球及刻度尺进行探究月坑深度的模拟实验,如图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序号

      质量  m(克)

    体积V(厘米3

    下落高度(厘米)

    坑的深度d(厘米)

        1

        20

        7.5

        50

        2.6

        2

        20

        7.5

        60

        3.5

        3

        20

        7.5

        70

        5.0

        4

        20

        2.5

        70

        11.3

        5

        20

        1.8

        70

        12.4

        6

        60

        7.5

        70

        14.6

        7

        85

        7.5

        70

        15.9

      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1、2、3三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有关。
    (2)、由(填实验序号)组数据可得:“月坑”的深度与流星的质量有关。
    (3)、“月坑”的深度还与流星的体积有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体积越大,“月坑”的深度
    (4)、请你结合小军的研究过程就“影响月坑深度的因素”问题另外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四、综合题

  • 28. 小科在模拟日食、月食实验时,绘制了如下实验图甲和乙,其中大球代表太阳,小球代表月球, “眼睛”表示小科在地球上的观察点。

    (1)、如图甲,小科可以观察到的日食类型是 。小科通过实验发现下列因素中与形成的日食的类型有关的是 (填序号)。

    ①观测者在月球阴影区的位置;②月球的大小;③月地距离的不同。

    (2)、如图乙,当月球全部进入A区时就发生现象;当月球的一部分进入A区,另一部分在B区时,是现象。
  • 29. 请观察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日全食发生的过程,将上图中的序号进行排序:D→________→D。
    (2)、在上图中没有反映出的日食类型是________;
    (3)、发生日全食和月全食时,日月地三者的位置关系有什么不同?________
  • 30. 在科学课工程实践中需要制作三球运动演示模型,材料包括木板、地球模型、月球模型、LED灯,刻度尺等,工具包括锯子、砂纸等。利用此模型可以演示日食和月食。

    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材料中装置可以模拟阳光;
    (2)、演示日食时, 日、地、月三者需在同一直线上,且在中间 。
    (3)、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两者周期(选填“相同”或“不同”)。
    (4)、在转动过程中,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圈时,月球需绕地球运动圈。
  • 31.

    小开同学和妹妹爱玩“变成大巨人 变成小矮人”的游戏,当小开的妹妹坐在离墙壁有一定距离的床上,小开从妹妹的身后打开电筒,在墙上会出现妹妹的影子。对此,小开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请回答:

    【原理分析】

    (1)通过上述操作,墙壁上会出现妹妹的影子,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是

    【实践活动】

    (2)若妹妹和墙壁的距离不变,要完成由图甲到图乙所示,其原理图如图丙,要使妹妹的影子变大,则手电筒的位置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妹妹。

    (3)小开在游戏过程中发现若保持光源、妹妹和墙壁三者的位置不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不变,通过上下移动手电筒的位置,可以使墙上的影子的位置发生变化,那么要使影子变高应将手电筒(选填“上移”或“下移”)。

    【反思总结】

    (4)要使此游戏成功,应选择在(选填“黑暗”或“明亮”)的环境中进行。

  • 32. 如图所示是学习小组制作的三球运动演示模型,能够演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1)、当三球处于当前位置,即三个天体正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是(选填“日食”或“月食”)。
    (2)、若用该模型向更多人同时解释日食和月食的原理,可以安装摄像头,摄像头应安装在上(选填“太阳”“月球”或“地球”) 。
    (3)、同学用该模型演示月食的成因,发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将会出现12次月食,他提出这与真实的天文现象存在较大差异,请根据此现象指出该三球模型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