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11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运用(30分)

  • 1. 语境默写
    (1)、古诗词往往寄托着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和认识。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①“”表达追求未来的勇气;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②“”表达广济苍生的博爱情怀;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③“”表达人世间有聚散离合的道理;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④“”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报国情怀。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富贵”和“义”发生矛盾时,该如何抉择呢?孔子在《论语·述而》中用⑤“”表明了他的抉择。
  • 2.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王文治遇好友来访,二人志趣相投,谈笑风生,于是他拟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填写到横线上,并说明理由。

    上联:得好友来(沐春风 如对月  共品茗)

    下联:有奇书读胜看花

    理由:

  • 3. 语言运用

    ①关注二十四节气的朋友们可能会有疑问,小暑之后有大暑,小雪之后有大雪,小寒之后有大寒,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大满”?小满的“满”,饱含人们对雨水适度的期盼之意。对于农事活动来说,小满时节,如果雨水适度,会有利于作物丰收;雨水不足,则可能影响作物产量。但是,如果雨水太多,不仅对农事活动不利,江河还会有洪涝风险;所以,“大满”一词并不符合人们的期盼。

    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不设“大满”节气,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____”“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将满未满、小得盈满的“小满”状态才是刚刚好,充分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哲学思想。

    ③小满,既是反映物候的节气,古人智慧的体现,彰显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传统。

    朱定真/《为什么只有小满,没有“大满”?》,有删改

    (1)、下列成语,填写在第②段“____”处最恰当的是(     )
    A、谦虚谨慎 B、适可而止 C、满招损,谦受益 D、可望而不可即
    (2)、第③段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3)、文中说“为何小满之后没有‘大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说明?
  • 4.
    语境运用

    【科研科普·人工智能】

    近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举办,所属135个单位“开门迎客”,为青少年带来了一场人工智能专场科普活动。

    ①长期以来,科研院所被视为“象牙塔”,尖端科技成果与普通公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感。②而如今,公众走进实验室,亲眼看见微观世界的奇妙实验,亲手触摸前沿科技设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鲜活可感。③科研院所“开门迎客”,打破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次元壁”。④对于青少年来说,一次与大科学装置的近距离接触,一场院士深入浅出的科普讲座,或许就能在他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点燃一个科技报国的梦想。

    宋雅娟/《科研越开放 科普越有力》,有删改

    【科学实践·人形机器人】

    材料一:
    我国人形机器人未来应用场景及规模: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材料二:
        近段时间,人形机器人持续引发关注:有展示“功夫模式”的,有能够完成前空翻的,有机器人攀爬百级台阶的,有数十台机器人协同搬运大尺寸料箱的……这些新进展、新动态,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技术加快迈向成熟。
        人形机器人为何能加速“进化”?技术进步是首要原因。随着人工智能、精密制造等技术发展,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完成的动作愈发复杂,行走坐卧的姿态逐渐“丝滑”。

    谷业凯/《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有删改
    材料三:

        在人形机器人这个新赛道上,我国是后来者,但具有后来居上的优势和潜力。
        优势源于完整的产业体系。人形机器人从头到脚有上百个零部件,我国完整的产业体系可以确保研发试验环环相扣。优势源于庞大的人才队伍。我国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每年工科毕业生数量超过全世界工科毕业生总数的1/3。优势还源于超大规模市场,创造了复杂的应用场景和多样的落地需求……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进步与成本降低,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孟繁哲/《跑好“人机共跑”的马拉松》,有删改

    (1)、依据你对上述句子的理解,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④②①
    (2)、阅读【科学实践·人形机器人】中的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阅读材料一,概括主要信息。

    ②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有哪些优势。

    (3)、【科技发展·太空探索】

    本报西昌5月29日电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29日1时3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升空。火箭飞行约18分钟后,将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 转移轨道。此后,探测器太阳翼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喻思南、蔡金曼/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请给上面这则新闻拟定标题。
    (4)、结合【科研科普·人工智能】【科学实践·人形机器人】【科技发展·太空探索】三个语境,发挥联想与想象,描述一个与机器人有关的科幻场景。

二、阅读理解(45分)

  • 5. 古人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抒发登临时感受到的自然之美、人生感慨、忧乐情怀。例如明代朱栴在宁夏驻扎时所写的《宜秋楼记》,就呼应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表达了相似的情怀。

    宜秋楼记

    朱栴

    予居夏之七年,于城东金波湖南,择地之爽垲者构楼焉。四皆田畴,凭阑纵目,百里毕见,之曰“宜秋”。客有谓予者曰:“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今子名曰宜秋,其亦有说乎?”予应之曰:“今予名曰‘宜秋’,其义大矣。七八月间,禾黍尽实,东皋西畴,葱笼散漫,极目无际。有民社寄者,时年丰,置酒邀宾,睹禾黍之盈畴,金穗累累,异亩同颖,则心岂不乐乎。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农夫田妇,哭泣相对,则其心不忧乎。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盖亦乐人之乐,忧人之忧也。岂图一时耳目之娱乐,为无益事耶?由是而观,楼之有补于政教多矣,名之宜秋,不亦宜乎?”

    节选自《嘉靖宁夏新志》,有删改

    注:①朱栴(zhān),史称庆靖王。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塞王之一。②夏,今宁夏银川。③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曰“宜秋” 

    时年丰

    则其心不忧乎

    由是而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凡天地山川、园池之景物,于春为盛。

    ②然则登斯楼者,非徒凭高眺远,闻管弦之为乐。

    (3)、请用“/”符号给画线的句子断句。

    苟七八月之间旱苗将槁矣或水潦横流浸及陇亩略无禾苗

    (4)、《岳阳楼记》与《宜秋楼记》都写了登楼远眺而生发的忧乐观,谈谈你的理解。
  • 6. 朱栴在宜秋楼抒发了志趣抱负和心系百姓的情感。他的《月湖夕照》则生动描绘了宁夏平原的如画风光和流转千年的黄河水文化所赋予的人文图景。古月湖在今宁夏贺兰县张亮堡北,水域广阔,碧波浩渺,湖形似月,清澈见底,美不胜收。

    月湖夕照

    朱栴

    万顷清波映夕阳,晚风时骤漾晴光。

    暝烟低接渔村近,远水高连碧汉长。

    两两忘机鸥戏浴,双双照水鹭游翔。

    北来南客添乡思,仿佛江南水国乡。

    注:①选自《嘉靖宁夏新志》。②碧汉:银河。③忘机:泯除机心,忘掉一切。④南客:朱栴自称。他祖籍安徽,生长江苏,故称南客。

    (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一开始就进行铺陈,连用六句写月湖风光之美,为最后两句的抒情进行了蓄势。 B、颔联中的“近”“长”二字,点出了炊烟与渔村相接,银河倒影月湖,水天相接的景象。 C、尾联中的“北来南客”,点明诗人的身份,客游他乡,眼前的美景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诗人用塞北的景物来反衬江南风物之秀丽。思绪之长,情意之切,尽在不言中。
    (2)、诗人是以怎样的视角观察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 7. 1928年,鲁迅先生结集出版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在近一个世纪里,《朝花夕拾》一直滋养着中国人的心灵。请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读书任务。

    《狗·猫·鼠》之养宠物:(隐鼠)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kē,指膝盖)。给放在饭桌上,便检(捡)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在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阿长与〈山海经〉》之得《山海经》:(我)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五猖会》之背《鉴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琐记》之读《天演论》: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

    (1)、任务一:根据上述选文谈谈在你心目中小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任务二:小鲁迅的成长经历,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 8. 阅读

    提问的价值

    ①“提出一个问题”和“给出一个答案”,哪个更重要?这个老话题,在人工智能方兴未艾的当下,有了新的观察视角。

    ②答案似乎已唾手可得。从搜索引擎,到问答群组,再到大模型,常常一键即可获取想要的信息,免去了人们为寻找一个数据、一条语料而埋头纸堆的辛劳。

    ③提问的价值正在彰显。信息浩如烟海,如何沙里淘金,善于提问是必备技能。拿人工智能问答来说,不同的问题设置,输出的文本天壤之别。好的问题,就像一把打开复杂世界的钥匙;提问不得其法,答案可能让人如坠云雾。

    ④由此观之,学习和教育的意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

    ⑤今天,我们无需知道“茴”字的4种写法,未必要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但正如算法需要改进,人的思维也应不断升级。古人云:“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问题是通向知识的桥梁,提问则是锻炼思维的砥石。

    ⑥呵护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张开的是想象力的翅膀;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育的是批判性思维;以苏格拉底式“精神助产术”步步设问接近真理,锻炼的是逻辑力;从习焉不察、日用不知中发现问题,提升的是观察力;从一枝一叶、一颦一笑中生发疑难,涵养的是共情力……

    ⑦理越辩越明,脑越用越灵。以提问打开知识之门、点亮思维之光,人之为人的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万物灵长的优势才能得以保持。

    ⑧于己观之,提问是“我思故我在”的注脚;打开视野,提问是发展进步的引擎。

    ⑨对大海另一边是什么的好奇,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的巨变;对月亮“向何处、去悠悠”的疑问,催动了从万户飞天到嫦娥工程的不懈探索。

    ⑩问题是创新之源。即便未解之谜,也有助于拓展科学边界、推动社会发展。哥德巴赫猜想困扰人类近3个世纪,数学家的前赴后继无形中推动了数论领域的发展;“钱学森之问”虽未完全破解,却早已化作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内生动力。

    ⑪创新创造的方向盘,归根结底还要掌握在人的手里。作为知识的“搬运工”,人工智能纵为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⑫“我们应该出题目给人家做。”“人民科学家”吴文俊身体力行开辟赛道,“吴示性类”“吴公式”等成果得到多位菲尔兹奖得主的引用。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今天的中国创新更应致力于实现从“答题”到“出题”的蝶变。答题是学习之法,借鉴也是必经之路,但要实现突破性创新,显然不能靠被动应对。以新问题打造新阶梯,才能采撷树梢的果实,开启向科学之巅的攀登。

    ⑬也要看到,好问题的诞生需要创新求实的土壤。学生勇于提问,离不开师长的鼓励;学者敢于质疑,得益于宽松的科研环境;企业善于出题,需要产业链创新链支撑……如何培养优秀的提问者、命题人,不仅是紧迫的教育课题,也是重要的发展命题。

    石羚/选自《人民日报》

    (1)、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答案我们可以从搜索引擎,到问答群组,再到大模型,轻易获得,信息筛选是必备技能。 B、问题是创新之源。例如“哥德巴赫猜想”“钱学森之问”就能充分证明问题是创新之源。 C、中国创新应以新问题打造新阶梯,从被动答题到主动出题,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 D、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阐释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语言准确犀利、生动形象。
    (2)、第④段的“由此观之”和第⑧段的“于己观之”能不能删掉?请表明你的看法。
    (3)、文章第⑦段“以提问打开知识之门、点亮思维之光,人之为人的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万物灵长的优势才能得以保持。”谈谈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说“如何培养优秀的提问者、命题人,不仅是紧迫的教育课题,也是重要的发展命题。”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发表你的看法。
  • 9. 阅读

    袁隆平的家书

    ①在《袁隆平全集》中,公开发表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家信9封,是他写给妻子邓则的,书信的时间跨度从1967年到1987年。这些家信是袁隆平对妻子述说的一些家中日常小事,反映出来的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与发明中的侧面。

    ②这9封信件落款的地点分别是:云南元江县、菲律宾马尼拉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北京机场候机室、长沙、海南三亚师部农场、广州东方宾馆,这时正处于杂交水稻研究艰难攻关与大力推广的关键时期,可以想见袁隆平工作的紧张繁忙。

    ③最早的一封信写于1967年的云南元江县,这是他最早的南繁育种之行,信中说道:“8月8日离开长沙,乘火车经柳州、贵阳于12日始抵昆明,17日乘汽车来往西南方向行两日才达目的地————元江县。长途跋涉,很感疲劳,尤其近来各地的交通运输情况都是半瘫痪状态,乘客拥挤之状实难形容,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经过10多天艰难的长途跋涉,袁隆平也与大多数人一样,发出了“出门时时难”的感叹。

    ④初来乍到,袁隆平以农业科技工作者特有的眼光,描述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元江是云南最热的地方,地势特殊,四面皆高山,中间一个下凹的平坝,大约比安江的平地还略大一点,水稻可一年三熟,为典型的热带风光,除水稻、蔗田外,到处是香蕉、番木瓜、龙舌兰及菠萝等热带植物。”他告诉妻子:“我现住元江县良种场,离城3公里,县农技站设在此处。”“我打算在这里育苗,插秧后便回湖南(约20天,即9月初),待抽穗时(约10月底)再来鉴定。”

    ⑤这一次元江育苗,就是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次南繁育种试验。

    ⑥南繁的育种工作和科研协作,让袁隆平远离家乡与亲人,在那个没有手机与网络的年代,与亲人的情感交流,书信是唯一的桥梁。

    ⑦他在1967年8月19日的信中写道:“一路上,我都在想念着你和小五一。不知小五一近来怎样?头上的疱是否痊愈了?会讲话了没有?请速来信告知。”在1986年3月9日的信中,他这样写道:“上月24日离家,今天是3月9号,屈指一数,离开你们才十三天,却觉得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似的,这说明我对亲人切切思念的心情,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恐怕是对你双腿有时感到乏力的担心。唐医生所开之药的效果怎样,如果仍无好转迹象的话,应及早去怀化诊断,并速信告我,以便来长沙医治。”浓烈的担忧,溢于言表。

    ⑧袁隆平常年在外,他会尽量抽空写信:“与去年12月中旬的一个早晨一样,此刻我是在北京机场候机室给你写平安信……”袁隆平的工作是紧张忙碌的,在机场候机的时间,他也会利用起来。

    ⑨袁隆平对待三个儿子的教育缺憾较多,有时也会抽空尽量弥补。

    ⑩1987年夏天,老二袁定江即将参加高考,他专门写信给家里交代:“7月14日为全省统一填志愿的时期,选什么学校和专业,需三思而行。原则是:若考得好,可适当选好一点的大学和专业;若平平,则要有自知之明,可选二、三流学校和非热门专业。”

    ⑪对老三袁定阳的学习,他也特意交代:“五三也应较严格地监督他学习,要他订好学习计划和作息时间。”信写完并已落款,但他仍觉得强调不够,在最后又专门写上几句:“‘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以此古人之名言赠给三个小孩,希望他们牢记在心并身体力行。”(1987年6月30日)。

    ⑫往事如风,袁隆平院士家书中的故事虽已远去,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家风、情怀和精神依旧熠熠生辉。

    胡佳武、罗毅华、糜良玲/选自《湖南日报》,有删改

    (1)、第⑦段中的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你?请结合具体语句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
    (2)、文章三个部分三组家信,简要分析作者选这三组家信的目的和作用。
    (3)、袁隆平家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家书内容简要分析。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一位优秀的父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他作为父亲的形象。
    (5)、文章结尾说“往事如风,袁隆平院士家书中的故事虽已远去,但其中表现出来的家风、情怀和精神依旧熠熠生辉。”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文中“熠熠生辉”的理解。

三、写作(45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天之前的每一天都是过往,未来是今天过后的每一天。想一想,过往都有哪些重要的人和事,帮助你成长,帮助你构建你自己的精神小屋,让你更好地成长;今天的你,必须面对未来,而未来就在不远的地方等着你,未来你将如何继续前行?

    请阅读以上文字,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讲讲你的故事,或说说你的感受,也可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内容充实,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500字。(不能使用试卷中的素材、不能透露考生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