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城区8校联考2026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10-11 类型:开学考试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乡情生长在血脉深处,好似游子心头永不tuì色的朱砂。②从痴情到离愁,穿过春天的纸鸢引线,夏夜的蒲扇萤火,秋晨的霜染蓑衣,____,在岁月流转中浸润着游子的魂灵。③袅炊烟入梦,声声鹧鸪入耳,斑斑苔痕入眼,盈盈月光入酒,朦朦胧胧,魂牵梦萦。④它以温柔的牵绊____(沉淀/雕琢/承载)了斑驳的童年记忆,串联起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竹马青梅的故园风物。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tuì】色             袅炊烟

    (2)、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沉淀 B、雕琢 C、承载
    (3)、请结合第②句中的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内容。
  • 2. 小语的妈妈想开个网店卖鲜花,小语搜索到以下数据并进行分析,请以小语的口吻给妈妈建议。(100字左右)

  • 3.  古诗文默写
    (1)、不应有恨,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 , 人迹板桥霜。
    (4)、 , 直挂云帆济沧海
    (5)、野芳发而幽香,
    (6)、 , 不以己悲。
  • 4. 同学们准备以“希望与理想的追求”为主题重新编辑《艾青诗选》,下面三首艾青的诗作,你认为哪一首最合适入选?请结合阅读体验,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鱼化石》              B.《向太阳》              C.《大堰河——我的保姆》

二、阅读理解(50分)

  • 5. “幻想家园”文学阅读活动

    住宅问题

    [日]星新一

    ①同往常一样,N先生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您回来啦,一定很累了吧。您买来琥珀牌葡萄酒了吗?葡萄酒可顶数琥珀牌了。它香甜醇厚,饮上三杯两盏,可使您疲消力壮、神清气爽……”

    ②这本来用不着特意来回答,可N先生还是小声说:“啊,买来啦。”

    ③于是声音接着说:“蒙您屡次惠顾,十分感谢!您选了琥珀牌葡萄酒,足见您是多么有见识啊!”

    ④接着,传来了商业宣传歌曲的歌声,在歌声中穿插介绍了琥珀牌的其它各种酒。

    ⑤N先生走进内室,坐在沙发上自斟自饮起来。就像声音中所说的那样,一喝了琥珀牌葡萄酒,好像一天的疲倦就此消失了。

    ⑥这时墙上出现了映像,是商业宣传片开始放映了。随着悠扬、缓慢的旋律,眼前展现出一片翠绿的果园。

    ⑦“嗯,景色不错呀!”N先生拿着酒杯,正看得出神的时候,果园霎那间变成了工厂的景象,随后出现了产品的特写镜头。

    ⑧“您要买水果罐头,请买吉母公司产品,他家罐头味道鲜美,犹如新鲜水果。”

    ⑨N先生没把视线转向其它墙壁,因为四处都是一样。N先生想看看窗外,可那窗玻璃也映现出广告画和文字,在歌曲的伴奏下活动着。N先生想避开这一切,那只有闭目塞听了。

    ⑩这种显像和声音是消灭不了的,显像和声音的装置被安装在建筑物之中了。即使用什么办法把它搞坏,公寓管理室也会立即发现而派人来加以修复。如果查明是故意反复进行破坏,那要立即被逐出公寓。因为这是免费公寓,宽敞雅致。而昂贵的出租公寓对于一般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⑪当然,这种生活环境不只N先生在忍受,好多人也都在设法适应。广告主方面决不会惴惴不安,因为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在为他们的宣传工作出谋划策。广告主懂得,强制过了火而使居住者的头脑发了狂,那就本利全丢了。

    ⑫人们在传说,还有一下子就搬到了出租公寓去住,反而出现了神经衰弱症状,可一搬回免费公寓来却又马上好了的。这大概是巧妙编造出来的瞎话。

    正像大家一样,N先生对这种生活也没什么特殊不满。

    ⑭不过,他的脑海里却时常闪出一种意念:想脱离这个环境,到不受拘束、没有指令的地方去。可是他既没钱也没出去流浪的勇气。

    ⑮他边听着话声和反复宣传的商业歌曲,边翻着当日送来的广告。其中一张是出售地皮的广告,印着高原地方的风景。

    ⑯他揉了揉眼睛,是不是印错了呢?这价钱可出乎想象的便宜呀!“即将卖完,欲购从速”几个字促使他快速做决定。他拿起话筒问个究竟。当搞清了价格没错之后,立即订了契约。

    ⑰好像彻底被解放了似的,N先生霎那间对充斥于室内的商业宣传图像和声音感到厌烦。他高兴得又喝了些酒,多少年来总算是做成了一个愉快的梦。

    ⑱N先生迫不及待地终于盼到了休假日,他要在这一天去看看已经属于自己的土地。来到当地,因为轻率签订契约的疑云立即消散,这实景和印刷的图像一样,不,比那还要优美得多。

    ⑲眼前的树林郁郁葱葱,鸟儿的婉转歌声阵阵,成双结对的蝴蝶,在吐着异香的百花中翩翩起舞,清新的空气缓缓地流动,阳光宛如金色的细雨一般穿过树木的枝叶洒在地上。

    ⑳他兴奋、陶醉,跑啊,跳啊,翻个筋斗躺到草坪上。这儿没有图像也没有录音,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枝头上的鸟儿亮起清脆的歌喉。

    ㉑N先生侧耳细听鸟儿的歌唱,忽然皱起眉头。咦?这似乎是在什么地方听过的熟悉曲调。他立刻想起,这不是匹配电机公司的商业宣传歌曲吗?他边摇着头,边仰视着天空,看到候鸟在成群地飞翔。怪哉!那队形怎么和他纳食品公司的徽章形状一模一样呢?

    ㉒N先生把目光转向地面,看看花草。花儿开得姹紫嫣红、绚丽夺目,翠绿的叶是那样富有生命感。N先生没见过这样的花,他好奇地摘下一朵,一端详,立刻恍然大悟。不论是花还是叶,都露出了厂商的标志。这也像是改良品种。

    ㉓夜晚,令人惊讶的是,萤火虫用它们的光亮,出色地形成了一个公司的标记。树林里猫头鹰在叫,那也是商业歌曲的曲调。

    ㉔这不会是心理作用吧……也可能商家的特意宣传……

    ㉕但是,不管哪一种,反正都是一样……

    (选自《喂——出来:星新一脑洞小说集》,有删改)

    (1)、以下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19段描写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色,可见N先生惊喜的心情。 B、小说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社会阶级差距大,普通人生活处境艰难。 C、结尾,N先生不能拥有悠闲恬淡生活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性格缺陷:投机取巧。 D、小说叙述多于描写和抒情,风格明快新奇而又犀利深刻。
    (2)、N先生无法拥有悠闲恬淡的生活,在前文中其实早有伏笔。请找出两处伏笔。
    (3)、谈谈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有观点认为,星新一的科幻小说是用幻想和未来的镜子折射出人类现实的问题,表达对现实的忧虑。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 6. “守护传统家园”主题学习

    材料一:

    ①侗寨鼓楼本名“堂瓦”,意为公众活动的地方,因其楼中悬鼓,后结合中原地区的称谓,统称为“鼓楼”。

    ②按侗族的习俗,每一族姓都要建一座专属的鼓楼。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全寨分为五大房族,并由此形成五个分寨,于是就有了“仁、义、礼、智、信”五座形态各异的鼓楼。

    ③侗寨鼓楼的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边形,内设四根粗壮的杉木主柱贯通至顶部,象征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外设十二根边柱排列支撑,寓意十二个月家和物兴。鼓楼底层的中央是一个或方或圆的大火塘,边柱四周设有栏杆座椅,可容纳百余人歇坐聚会。鼓楼的中部则重檐密迭、层层而上,气势雄伟。重檐均为奇数,三到十七层不等,楼身形式有四面倒水、六面倒水、八面倒水等。每层的飞檐翘角犹如白鹤展翅,独特精巧,檐板上绘有反映侗族风土人情的彩绘纹样。鼓楼的顶部也称宝顶,宝顶平台上放置牛皮大鼓,寨中有事召集大家时,由后生攀顶敲击此鼓。为将鼓声传遍侗寨的每一个角落,宝顶部分常处理成喇叭造型,并形成镂空工艺的宝顶蜂窝(斗拱),更利于声音的传播。这一科学思维也成就了鼓楼风貌的独特之处,即侗寨鼓楼的楼身收分至顶部后又局部放大,在建筑造型和建造技术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选自闵天怡《侗族文化的象征与精神核心》,有删减。

    材料二:

    ①增冲鼓楼位于侗族村寨,是侗族地区现存古老且主体保护完整的鼓楼。它历经风雨,现存诸多问题:

    ②一是楼体损坏,因地址沉降、木质结构变化等,楼体出现不均匀沉降和倾斜,构件与装饰也有遗失、替换情况,如牛皮大鼓转移、串珠宝顶被盗;二是火灾威胁,寨内建筑多木架构,火灾威胁大,虽有防火规约和意识,但火灾仍可能发生;三是经费人才有限,村寨经济曾落后,鼓楼修缮难,如今价值认知提升,但专款筹集仍是难题,且侗族木构营造技艺传承人才流失加剧;四是文化氛围丧失,随社会变迁,以增冲鼓楼为中心的文化氛围发生巨大变化。

    ——选自尹槐《贵州增冲侗寨文化研究》,有删减。

    材料三:

    ①本文将采用桑德拉·鲍尔洛基奇的传播基础结构论来分析鼓楼文化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种讲述者。

    ②(一)宏观层面:主流媒体

    ③宏观的鼓楼文化讲述者主要为图书、电视、报纸等。鼓楼最早见于明代邝露撰的史书《赤雅》(卷一)。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全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出国内重要报纸以侗族鼓楼为主题的报道共有8篇。其中,最早对侗族鼓楼进行报道的是2006年《国际商报》的《老传统遇到新问题——传统知识保护急觅WTO良方》。肇兴侗寨鼓楼文化能实现全国各地快速传播扩散,得益于电视这一媒介的创新推广。2018年,肇兴侗寨成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黔东南分会场。自此,肇兴侗寨鼓楼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

    ④(二)中观层面:特殊组织与本地媒体

    ⑤围绕鼓楼进行的组织传播,起始于1983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和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联合发起的“六山六水”民族调查。此外,贵州侗族地区借助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建立了自己的传播体系,展现民族地区的乡土文化。如贵州旅游网设置有“最美黎平”的板块,主要介绍黎平县的村寨旅游和民俗文化。肇兴侗寨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千年侗寨梦幻肇兴”用来介绍肇兴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

    ⑥(三)微观层面:鼓楼内部活动

    ⑦鼓楼文化的保护传承,最终还是要依靠族人来实现。肇兴侗寨的寨佬守正创新,用本民族文化魅力,吸引着外出的青年群体回归,为本民族鼓楼文化传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鼓楼对歌节”与“鼓楼斗牛”便是以鼓楼为主要空间进行的重要活动,鼓楼日渐成为不可忽略的媒介载体。每当举办活动,侗族人聚集于各座鼓楼,展示着侗族文化和精神风貌。

    ——选自王幽然《肇兴侗寨鼓楼文化传播途径与“再地方化”呈现》,有删减。

    (1)、据材料一判断,下列对侗寨鼓楼结构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指鼓楼主柱,由四根粗壮的杉木贯通至顶部,象征着一年四季风调雨顺。 B、②指鼓楼边柱,由十二根杉木排列支撑,寓意侗族人家十二个月家和物兴。 C、③指鼓楼重檐,位于鼓楼的中部,层层而上,气势雄伟,且重檐均为奇数。 D、④指鼓楼火塘,称为宝顶,其平台上放置牛皮大鼓,有事召集大家时使用。
    (2)、若《贵阳晚报》以专栏刊登上面三则材料,下列专栏最不适合的一项是(   )
    A、建筑艺术 B、民族文化 C、非遗保护 D、旅游攻略
    (3)、三则材料都围绕侗寨鼓楼展开,其编排顺序能否打乱?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4)、若需解决材料二中“文化氛围丧失”的问题,结合材料三提出两条具体措施。
  • 7.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后安石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机,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材料三]

    到家

    王安石

    五年羁旅倦风埃,旧里依然似梦回。

    猿鸟不须怀怅望,溪山应亦笑归来。

    身闲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

    秋晚吾庐更萧洒,沙边烟树绿洄洄。

    [材料四]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文动笔如飞

    [查阅词典法]①归属②撰写③嘱咐④寄托

    (填序号)

    见者服其精妙

    [课内迁移法]皆出酒食(《桃花源记》)

    后安石

    [俗语关联法]当家作主

    人之所至焉

    [语境分析法]上一句为“常在于险远”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B、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请简要分析材料三前两联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4)、借景抒情是诗歌创作中的常见手法。下列写景诗句中,与“秋晚吾庐更萧洒,沙边烟树绿洞”寄寓的情感相似的一项是(   )
    A、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D、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5)、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6)、材料二中,王安石游褒禅山的心得是: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有“志”,还要尽“力”,这样就无悔。结合材料一、三、四,请你指出王安石的“志”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追求这种“志”的呢?

三、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

    成年后的鲁迅,难忘那夜的社戏与豆香,因为天真的童年时光不能缺席,那是他温暖的港湾;贫瘠的陕北高原上,昂扬的生命力不可缺席,那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烈渴望。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事、物意义非凡,它们可能是某种情感、品质,也可能是某个人、某段经历、某种风景等等。它们是生命中的馈赠,一旦缺席,生命便会逊色。

    请以“不能缺席”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得抄袭;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不少于600字;④自选文体,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