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 七上(新教材)第三单元第4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单元检测(提升)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26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图表示探究植物生命活动实验的部分步骤,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可以探究植物蒸腾作用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关系 B、乙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部分步骤 C、丙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D、甲、乙、丙装置中都设置了对照实验
  • 2. 将一盆银边天竺葵暗处理24小时,选其中一个叶片,用两个圆形黑纸片把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右图乙处所示),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剪下叶片,去掉黑纸片,用酒精脱色后再清水漂洗,滴加碘酒观察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暗处理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 B、用酒精脱色不可直接加热 C、甲丙两处都变蓝,乙处不变蓝 D、乙丙两处对照说明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 3. 生物课上,学生们利用黄豆芽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方法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段时间后,甲中氧气明显减少 B、实验的变量是黄豆芽的生理状态 C、打开开关,挤压瓶身,乙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可证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 4. 图甲、乙表示绿色植物细胞中的两种生理过程,M、N表示两种不同的物质,①、②表示细胞中不同的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和乙过程能同时发生在叶肉细胞中 B、甲过程有能量的释放,乙过程有能量的储存 C、M物质表示有机物,N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D、结构①表示线粒体,结构②表示叶绿体
  • 5. 下列关于植物对环境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
    A、制造氧气、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C、降低湿度、减少降水 D、吸附灰尘、降低噪音
  • 6. 移栽树木时通常要剪去部分枝叶,并带土移栽,移栽后有时还要遮阳防晒,在树干上“打针输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带土移栽可以保护根 B、“打针输液”可以提供无机盐 C、遮阳是为了降低光合作用速率 D、剪去部分枝叶是为了减弱蒸腾作用
  • 7.   如图所示,将天平已平衡的实验装置放于阳光下照射3h后,观察到天平指针明显向右倾斜,产生此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分解作用
  • 8. 小组成员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做了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        )

    A、步骤④烧杯中盛有酒精进行脱色 B、步骤③可形成对照,变量是光照 C、本实验正确操作顺序为①③④⑥②⑥⑤ D、步骤⑤可以观察到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 9.  在森林里,松鼠有时候会将小树苗的树皮啃食一圈、从而导致树苗死亡。关于树苗死亡原因的分析,顺序正确的是(  )

    ① 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受阻

    ② 根细胞缺少营养死亡

    ③ 叶片得不到水分干枯

    ④ 叶片制造的有机物无法运输给根

    A、①③④② B、④①③② C、④②①③ D、①③②④
  • 10. 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作为海滨城市,汕头在蓝碳上具有巨大潜力。下列与海洋植物固碳有关的生理作用是(       )
    A、蒸腾作用 B、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 D、固氮作用
  • 11. 图是小组成员探究大豆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过程,甲瓶内是萌发的种子,乙瓶内是煮熟的种子,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呼吸作用产生水 B、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C、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D、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 12. 俗语“人怕伤心,树怕剥皮”,如果刺槐主干上的树皮被环剥一圈,刺槐将会死亡,原因是(       )
    A、根吸收的水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B、根吸收的无机盐不能运输到枝和叶 C、环剥导致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 D、环剥直接影响了叶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 13. 为探究植物呼吸作用,将新鲜菠菜叶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菠菜叶煮熟,乙组不作处理,分别放入图1装置,置于不透光且密闭的恒温箱,采集24小时装置内某气体浓度的数据(图2)。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采用不透光的恒温箱是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 B、选生长状况相同的菠菜叶是为了控制单一变量 C、图2曲线表装置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 D、蔬菜保鲜可通过降低氧气浓度延长保存时间
  • 14. 小红同学设计了验证种子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要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 B、两个瓶内的澄清石灰水均会变浑浊 C、该实验可验证种子的呼吸作用产生氧气 D、甲瓶温度高于乙瓶,说明种子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 15. 《耕织图》描述了中国古代真实的劳动情景,题图表示稻谷收获后要经过晒谷减少水分才能储藏,其原理是(  )

           

    A、增强光合作用 B、提高蒸腾作用 C、避免光合作用 D、抑制呼吸作用
  • 16. 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把盆栽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A、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B、设置对照实验 C、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 D、进行光合作用
  • 17. 以下实验装置能验证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是(  )
    A、 B、 C、 D、
  • 18. 分析如图所示的四种实验装置,你认同的观点是(  )

    A、要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与甲对照的实验装置应进行遮光处理 B、乙装置中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要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不需要对丙植株进行暗处理一昼夜 D、只要丁装置透明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就可以说明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 19. 学习小组选取了20株玉米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均放置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 相同且适宜的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具体处理和变化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二氧化碳浓度

    培养液

    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

    0.06%

    土壤浸出液

    良好、达标 

    0.06% 

    蒸馏水

    较弱、不达标

    A、实验中的20株玉米苗都应是健康且长势和重量相同 B、甲生长良好乙生长较弱,说明玉米苗生长需要无机盐 C、每组选多株玉米苗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使结果更准确 D、该实验证明玉米苗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的无机盐
  • 20. 为了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装置中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时不遮光部位变为蓝色 B、图乙所示现象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C、丙装置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是氧气 D、图丁装置能够探究萌发的种子呼吸时释放热量
  • 21. 夏季晴朗的某天,科研人员测定了大豆一昼夜氧气释放量,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以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a点大豆不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C、c点大豆有机物积累最多 D、b点大豆有机物积累最少
  • 22. 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无土栽培的实践探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充气泵向培养液中通入空气,有利于植株根的呼吸作用 B、在泡沫板上按合理的间距固定植株,有利于植株充分接受光照 C、培养液中缺含氮的无机盐,植株就会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D、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定期更换的培养液的成分及其比例不变
  • 23. 二十世纪,科学家希尔曾做过下图这个实验.有关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叶绿体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B、装置b中气泡内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C、装置c中无气泡产生是因为缺乏光照 D、实验表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 24. 下图是发生在水稻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A、B表示细胞中的结构,a、b、c表示相关物质。其中,A、a代表的结构、物质以及它们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

    A、线粒体、氧气、呼吸作用 B、叶绿体、氧气、光合作用 C、线粒体、二氧化碳、呼吸作用 D、叶绿体、二氧化碳、光合作用
  • 25.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我国乃至世界解决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传承他的科研精神,某科研小组对水稻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研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稻植株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生理过程C B、水稻通过生理过程B,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C、水稻通过生理过程A,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 D、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种植时应合理密植并保持恒温

二、读图理解题

  • 26.  番茄的维生素含量丰富,深受大众喜爱。某生物兴趣小组研究了其生理活动:图1中的A、B、C分别表示番茄的某些生理过程,图2是大棚内番茄种植密度与有机物制造或消耗的关系图。为了进一步探究番茄幼苗的生理活动,该生物兴趣小组设计了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9中根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填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吸收的水分通过(填结构)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2)、当播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番茄产量都不理想。分析图2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填“m1”“m2”“m3”或“m4”)时,有机物积累得最多。
    (3)、该生物兴趣小组实验过程如下:将装置一(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装置二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从装置一和装置二中各取下一片叶片,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是装置中的叶片变蓝。装置一和装置二为一组对照实验,该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 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三、资料分析题

  • 27. 我国科学家对人工合成淀粉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材料一:“我国科学家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首次在实验室反应器(如下图)中实现人工合成淀粉,完成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材料二:人工合成淀粉的合成速率是玉米植株的8.5倍,太阳能利用率是玉米植株的3.5倍。按照目前技术参数推算,在能量供给充足的条件下,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约3333平方米)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产量,这项技术有可能解决我国的粮食和耕地短缺问题。

    (1)、 结合材料一得知,实验室反应器合成淀粉所需要的原料是
    (2)、 该装置模块二中的能量转换场所可类比植物叶片的。若要检验该装置模拟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可借鉴“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的步骤,用 (试剂)检验该装置的产物。
    (3)、 结合资料二分析,人工合成淀粉比绿色植物合成淀粉的速率要(填“低”或“高”)。

四、实验探究题

  • 28.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若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可将植物先放在暗处一昼夜,目的是 , 再将该装置放在光下照2-3个小时,再经脱色、滴加碘液等步骤, A、B两叶片变蓝的是[],说明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2)、将装置放在光下3个小时后,打开阀门①,通过甲试管收集透明塑料袋中的气体,然后再用带火星的细木条插入甲试管中可观察到木条复燃,说明A叶片产生了 , 可用于维持大气中的平衡。
    (3)、打开阀门②,将黑色塑料袋中的气体通入乙试管中,发现澄清的石灰水变 , 说明B叶片进行了作用产生了
    (4)、在实验过程中,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是植物进行作用散失的。

五、综合应用题

  • 29. 在“互联网+新农业应用”中,农民通过控制系统对大棚内的温度、水分、二氧化碳等实时监控,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如图1是大棚内甲、乙两种植物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图;图2是叶肉细胞示意图,1~6表示叶绿体、线粒体吸收或释放气体的过程;图3是植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大棚中安装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可检测土壤中的含水量,实现农作物的自动灌溉。根尖吸收的水主要用于
    (2)、图1中,当外界温度降低时,a点会向(填“上”或“下”)移动;当光照强度为d时,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f时,甲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图2中的过程(填数字)。
    (3)、完成E生理活动需要通过茎中的(填“导管”或“筛管”)完成。图3中表示蒸腾作用的是(填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