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天一大联考阶段性检测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2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对于正义的概念,柏拉图的定义是“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对正义的探讨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
从城邦的层面看,柏拉图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要求每个成员根据禀赋专门从事适合的工作,把各自的工作贡献于公众,而不能只顾自己的需要。一个正义的人,就是一个处在适当地位的人,他竭尽全力地做自己的事情并从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和幸福,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城邦或国家,形成和谐发展的社会组织。正义的国家是至善的,而这样的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国家的智慧由统治着这个国家的极少数人群体现,他们拥有谋划国家大事的知识。所谓国家的勇敢,也是因某一部分的人的勇敢而被说成勇敢的。勇敢的人无论处于何种境况都永远保持信念而不抛弃。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自己的主人”。即人的灵魂里面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的控制。在国家的四种美德中,正义最重要。正义是“能够使节制、勇敢、智慧在这个城邦产生,并在它们产生之后一直保护着它们的这个品质”。与其他三种美德比较,正义是最能使国家完善的美德。
从个人的层面看,仅就正义的概念而论,一个正义的个人和一个正义的国家是毫无区别的。因为除了来自个人,城邦是无从得到这些品质的。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个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理性部分,为整个心灵的利益而谋划,起领导作用;激情是理智的盟友,服从和协助理智;欲望占据人的灵魂的最大部分,人们通过欲望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属于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本性是最贪得财富的。如果欲望企图控制支配不应由它控制的部分,就会毁了人的整个生命。理智和激情可以通过音乐和体育的协同作用得到协调,“这两者联合一起最好地保卫着整个灵魂和身体不让它们受到外敌的侵犯,一个出谋划策,一个在它的领导下为完成它的意图而奋勇作战”。
柏拉图认为,存在于国家里的品质也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里。一个人被称为是智慧的,是因为他的灵魂中起领导作用的理智部分懂得各部分的利益;被称为勇敢的,是因为激情部分始终坚守理智关于惧怕的信条。“当人的三个部分彼此和谐,理智领导,激情和欲望不反叛,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
正义的人灵魂处于和谐的状态,指导这种和谐状态的知识是智慧,所以这样的心灵是健康的,美而有力。正义的国家则形成有机整体,“当国家最像一个人时,是管理最好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是至善的。
(摘编自黄亮《柏拉图的正义论》)
材料二: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观基于某种天然的劳动分工,正义与分工同构。在柏拉图那里,分工直接来源于自然的平等性,人们根据天赋的差异自发地形成分工,根据自己的天赋从事天然适合自己的工作。
在早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对柏拉图的分工理论,即正义理论进行了辩证批判。他首先对柏拉图提出分工思想给予一定的肯定,认为其看到了分工的重要性——对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马克思又认为自发的分工是不正义的,为了弥补柏拉图分工主张的局限性,他提出自觉分工这一概念。马克思指出:“‘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倒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总之,马克思的正义观将生产方式和正义联系起来,是物质生产决定正义,而不是正义决定物质生产。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基于特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正义,有客观的物质基础,具有科学性;二是包含道德评价的正义,具有一定的价值性。一方面,生产力具有历史性,生产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因而正义也具有历史性,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所具有的正义观念也不同。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正义观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就人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及其发展过程,还是其最终导向的结果都会妨碍人的全面发展。
柏拉图正义观的落脚点在于国家正义,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有赖于国家的建立,个人正义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正义,恢复城邦秩序。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所提出来的分工理论、公有制理论以及教育主张都是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城邦,实现城邦利益的最大化。而在马克思那里,正义的落脚点不是国家的整体利益,而是着眼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成为人确证自我价值的手段,人成为自由全面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自觉地活动,他可以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医生。
在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是首个系统阐述正义理论的哲学家,他的正义观在人们的心目中培植了正义、和平与友爱的美好希望,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柏拉图的正义理论带有乌托邦的色彩,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柏拉图晚年承认这样的国家在现实中的荒诞性,转而主张建立一个法制国家。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的奥秘,从政治经济学方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科学评判,将自己的正义观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的正义观是包含正义的出发点、正义的实现途径、正义的实现依靠谁以及正义的实现为了谁的系统理论。
马克思和柏拉图的正义观在提倡公有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二者绝不能混为一谈,也绝不能把柏拉图的正义观当作马克思正义观的前身,他们是完全不同的哲学体系。
(摘编自侯雯俏、李一鸣《马克思正义观对柏拉图正义观的超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提出,一个国家的智慧由它的全体公民共同体现,而勇敢则属于坚守信念的群体。 B、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划分为理智、激情、欲望三部分,认为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协助的关系。 C、柏拉图晚年放弃理想国构想,这说明他认识到自己的正义理论存在荒诞而缺乏体系化的问题。 D、马克思和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不同的哲学体系,二者虽有相通之处,却没有演化与传承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个体正义是国家正义的前提,而国家正义则通过和谐秩序为个体幸福提供保障。 B、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快递员和医生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不是天然形成,而是社会分工造成的。 C、马克思认为,正义并非一成不变,今天我们认为是正义的行为,在未来未必属于正义之举。 D、柏拉图的正义观带有乌托邦色彩,其价值体现在历史研究上,在当代社会中已无实际意义。(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柏拉图所说的“自己的主人”的一项是( )A、苏格拉底被判死刑后,拒绝学生安排的逃亡计划,克制求生欲望,坚持服从雅典法律。 B、一位老板制定严苛的工作制度,延长工人劳动时长,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为自己积累财富。 C、陶渊明不追求功名利禄,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便解印去职,返回故里,以耕种为生。 D、屈原遭流放仍拒与奸佞同流,以“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坚守,牺牲生命,克制苟活欲望。(4)、材料二指出,马克思与柏拉图的正义观“绝不能混为一谈”。请结合文本,从“分工理论”的角度简要分析两者的差异。(5)、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当下实现正义的具体路径。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截肢和输血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到第一所没三天,就接到三五九旅王震旅长从雁北打来的电报,告诉他前线的情况。①他兴奋得一夜没睡好,拂晓就出发了。
十一月天,在崇山峻岭的雁北更觉得冷了。②山岭蒙上一层绒毡似的厚雪,天空还在下着。黄昏时候,白求恩大夫披着一身雪花到了雁北灵丘河浙村。三五九旅后方卫生部的人们在村外河滩上排成两行,高呼口号欢迎。半里外白求恩大夫就下了马,和卫生部顾部长一道进了村。他脱了雨衣,扑扑皮帽子上的雪花,急忙忙地问:“病房在哪儿?”
“不远。”顾部长说,“待会儿,吃完饭再去看吧。”
“吃饭还有多久?”
“还有二十分钟。”卫生部政治委员潘同志说。
“那太久了,可以先去看病房。”
潘同志想到他冒着雪,饿着肚子,一天走了八十里山路,太辛苦了,就劝他:“休息一会儿再去吧。”
“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
他一口气检查了三十多个伤病员,其中有五个要立刻做手术。
“二十分钟后能做手术吗?”他问医疗队的王大夫。
王大夫担任检查每个单位的手术室的工作,今天刚到,没来得及去看,就抱歉地说:“我还没有到手术室……”
顾部长接过来说:“二十分钟后可以做手术,叫他们去准备了。你先去吃饭,待会儿好动手术。”
“我也要去参加准备工作,没有时间吃饭。”
准备工作很快地完成了。手术室里谁也没有讲话,只有明亮的汽灯在嘶嘶地响着。
一个青年伤员躺到石制的手术台上。他脸色苍白,左下腿向内翻着,上面捆着满是脓血的绷带,绷带缝里露出一根犬牙般的长骨。这是因为物质条件困难,夹板不够用,所以长成畸形的。
白求恩大夫把手里的器械扔在桌子上,对顾部长说:
“这是谁负责的?”
“郑医生。”
“为什么不上夹板?——中国共产党交给八路军的不是什么精良的武器,而是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锻炼的干部啊!因为不上夹板,就必须离断。”
麻醉师给伤员上了药。麻醉的深酣还要等待一会儿,白求恩大夫就利用这片刻的时间给医务人员讲离断术的历史。
手术开始了,锯骨的声音嘶嘶地响着,那十多个人一声不响地注视着。直到半夜才把五个手术做完。顾部长请白求恩大夫去吃饭,可是白求恩大夫回到自己屋子里,脱下衣服,又跑到病房里去了。他一一去看刚才做过手术的伤员,用生硬的中国话直接问:“好不好?”
伤员们都说:“好。”
他乐得简直要跳起来。他对潘同志说:“只要伤员告诉我一声好,那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快乐了。”
白求恩大夫从三五九旅回到杨庄的第一所,急于要完成特种外科医院的建设。第一所里当时收容了三百多个伤员。③他每天除了监督筹备特种外科医院,还要给十个以上的伤员做手术。
一个股骨折断的伤员,经白求恩大夫检查,必须做离断手术。可是这伤员受伤的时候流血过多,已经到了严重的贫血状态。要是不立即做手术,这伤员很快就会死亡;要是做手术而不输血,那也还是难免死亡。
“要输血。”白求恩大夫翘着胡子的嘴角上浮起微笑,快活地说,“我是O型,万能输血者,我可以输。准备手术吧。”
区卫生部叶部长考虑到他的年龄和疲弱的身体,劝他说:“还是另外找一个人来输吧。”
“用不着。我输不是一样吗?前方将士为国家民族打仗,可以流血牺牲;我们在后方的工作人员取出一点血液补充他们,难道有什么不应该吗?况且对身体并无妨碍呀。别耽搁时间,救伤员要紧!”
白求恩大夫和伤员的肘窝经过严格的消毒,用输血管插到静脉里。④加拿大共产党员300CC的血液静静地流到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战士的身上。
由于得到新鲜的血液,伤员饮食增加了,体温正常了。三个星期以后,这个垂死的伤员就完全恢复健康了。
(摘编自《诺尔曼·白求恩断片》)
文本二:
谈报告文学
——序《周立波、周而复报告文学集》
周而复
报告文学属于叙述真人真事的散文作品,适于迅速地反映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活题材,具有战斗性和群众性,洋溢着时代的气息。报告文学可以集中叙述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件,也可以叙述某些人物的生平或者一段生活,当然,这不可能截然分开,事件中一定有人物,人物活动中也有某些事件;为了感染读者和提高文艺的效果,必要的环境描绘和气氛的渲染,也是可以的,甚至夹叙夹议,也未可厚非。报告文学必须是真人真事。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虚构是报告文学的致命伤。因此,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我们不妨把报告文学比作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产儿。
从1939年到1942年,我与晋察冀边区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道过着战斗的生活,他们用血肉在创造历史,我用笔记下他们惊天动地的英雄史绩。回到延安以后,晋察冀边区军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白求恩大夫的英雄事业,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为了纪念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逝世5周年,我写了《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
后来由于时局的变化,1946年夏天我从上海到香港。当时位于海边的英皇道十分安静,工作也不算繁忙,遇有空闲的时候,我坐在斗室里,仰望窗外的晴空,浮想联翩。晋察冀战地生活景象纷至沓来,各种人物的生活形象不断在我的脑海里出现,于是酝酿、构思、创作小说,首先写出《白求恩大夫》这部小说。1944年所写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报告文学,完全是真人真事,不允许展开幻想的翅膀。但小说不同,作者可以概括集中,甚至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允许有合理的虚构,幻想的翅膀可以飞翔了。当然,关于白求恩同志本人的事迹,基本上是如实写来。
1980年12月3日
(有删改)
【注】诺尔曼·白求恩,加拿大著名胸外科专家。1938年初率医疗队来到中国,1939年11月因手术时受感染,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求恩在中国救治伤员的同时,还积极地筹建特种外科医院,并向身边医务人员普及医疗知识。 B、“嘴角上浮起微笑”“快活地说”等描写,表现了白求恩大夫乐观积极的态度,突显了他乐于救死扶伤的精神品质。 C、《诺尔曼•白求恩断片》是为了纪念白求恩逝世5周年而创作,作者对这位国际战士怀有深厚的感情。 D、为创作小说《白求恩大夫》,周而复移居香港。这说明当时内地的动荡时局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下列对文本一中画线句子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接到王震旅长的电报后,白求恩的兴奋表现,为后文写他在工作中的行为作铺垫,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句子②中,雁北“绒毡似的厚雪”勾勒出严寒艰苦的战地环境,白求恩大夫的“一身雪花”更强调了其纯洁无瑕的品质。 C、句子③以“除了……还要……”的句式,既表明白求恩工作的繁重与紧张,也侧面反映出当时医疗所专业医务人员的紧缺。 D、句子④以“加拿大共产党员”“中国人民的八路军战士”代替“白求恩大夫”和“伤员”,体现出白求恩输血举动的重要意义。(3)、白求恩大夫坚持“先去看病房”,并追问“二十分钟后能做手术吗”“没有时间吃饭”,这些言行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文本二中,作者认为报告文学不允许展开“幻想的翅膀”。请结合文本一谈谈虚构会对文章造成怎样的危害。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帝入洛之后,信伶宦之谗,颇疏忌宿将。河中节度使、尚书令李继麟自恃与帝故旧,且有功,帝待之厚,苦诸伶宦求丐无厌,遂拒不与。大军之征蜀也,继麟阅兵,遣其子令德将之以从。景进①与宦官谮之曰:“继麟闻大军起,以为讨己,故惊惧,阅兵自卫。”又曰:“郭崇韬②所以敢倔强于蜀者,与河中阴谋,内外相应故也。”继麟闻之惧,曰:“今事势将危,吾得见主上,面陈至诚,则谗人获罪矣。”癸亥,继麟入朝。
魏王继岌③将发成都,诸军部署已定。是日,马彦珪至,以皇后教示继岌,使杀崇韬。继岌曰:“大军垂发,彼无衅端,安可为此负心事!公辈勿复言。且主上无敕,独以皇后教杀招讨使,可乎?”李从袭等泣曰:“既有此迹万一崇韬闻之中涂为变益不可救矣。”相与巧陈利害,继岌不得已从之。甲子旦,从袭以继岌之命召崇韬计事,继岌登楼避之。崇韬方升阶,继岌从者李环挝碎其首,并杀其子廷诲、廷信。
马彦珪还洛阳,乃下诏暴郭崇韬之罪,并杀其子廷说、廷让、廷议,于是朝野骇惋,群议纷然,帝使宦者潜察之。保大节度使睦王存乂,崇韬之婿也;宦官欲尽去崇韬之党,言“存乂对诸将攘臂垂泣,为崇韬称冤,言辞怨望”。庚辰,幽存乂于第,寻杀之。
景进言:“河中人有告变,言李继麟与郭崇韬谋反;崇韬死,又与存乂连谋。”宦官因共劝帝速除之,帝乃徙继麟为义成节度使。是夜,遣蕃汉马步使朱守殷以兵围其第,驱继麟出徽安门外杀之,复其姓名曰朱友谦。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
材料二:
唐庄宗勇而善战,与梁人夹河相攻,十战九胜,涉河取郓,不十日而克梁,威震诸国。五代用兵,未有神速若此者也。然其克敌之后,幸一日之安,沉湎声色之娱。宦官、伶人,交乱其政。府库之积,罄于耳目之奉。民怨兵怒,国有土崩之势而不知也。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向使西师不出,蜀虽未下,而京师有重兵,崇韬不死,河朔叛臣心有所畏,不敢妄动,则庄宗不亡。
(节选自苏辙《郭崇韬》)
【注】①景进:五代时后唐伶人,庄宗时授封为伶官之首。下文马彦珪、李从袭均为宦官。②郭崇韬:五代时期后唐宰相、名将,伐蜀时任招讨使。③魏王继岌:后唐庄宗长子,封魏王。文中皇后即刘皇后,是其生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有此迹A万一B崇韬C闻之D中涂E为变F益G不H可救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军之征蜀也”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同。 B、所以,表示原因,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意思相同。 C、去,除去、去掉,与《种树郭橐驼传》“去不复顾”的“去”意思不同。 D、取,动词,指攻占、夺取,与《过秦论》“南取汉中”的“取”意思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继麟被宦官伶人诬告谋反,他听到后感到害怕,虽入朝自辩仍遭猜忌,最终被朱守殷率兵围杀,恢复旧名朱友谦。 B、魏王李继岌初以“主上无敕”等为由拒杀郭崇韬,后在李从袭等人的劝说下听从,他的随从李环也参与了对崇韬及其二子的袭杀。 C、景进等人为清除郭崇韬余党,揪住睦王存乂为郭崇韬鸣冤的举动将其告发,使存乂被囚杀,李继麟亦被诛。 D、庄宗李存勖前期英勇善战,与梁人作战大多取得胜利,迅速攻克梁地,威震当时,纵观整个五代时期也属难得。(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苦诸伶宦求丐无厌,遂拒不与。
(2)一时功臣,皆武夫倔起,未有识安危之几者。
(5)、请结合材料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分析唐庄宗时期政治混乱的原因。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钱塘湖上唐处士
方干
我爱君家似洞庭,冲湾泼岸夜波声。
蟾蜍影里清吟苦,舴艋舟中白发生。
常共酒杯为伴侣,复闻纱帽见公卿。
莫言举世无知己,自有孤云识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通过展现“蟾蜍影里”和“舴艋舟中”的具体场景,既写出了唐处士苦吟的状态,也说明了他年华的老去。 B、颈联写出了唐处士生活的双重性——既有把酒言欢的隐逸之乐,又常与公卿交往,这反映了他在放浪形骸与追逐名利之间的矛盾。 C、尾联“孤云”是诗人自比,“孤”字流露出孤高之感,“识此情”表现出诗人与唐处士之间的惺惺相惜。 D、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通过描述唐处士的生活环境与状态,表达出诗人对他的理解与同情,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2)、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晚上在奶奶家的庭院里乘凉,风吹桂树,地上桂树的影子随风摆动,他不禁想用《项脊轩志》中的“ , ”来直接抒发自己对此景的喜爱。
(2)肖老师邀好友到家里聚餐,开饭前以《客至》中的“ , ”来谦称自己没有准备多少菜肴和新酿的酒。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六、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共享充电宝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 A 的工具。但你是否想过,在我们身体的细胞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共享供电”现象?科学家发现,线粒体——这个被称为细胞“能量工厂”的重要细胞器,竟然能够在不同细胞之间转移。这一功能不仅能够帮助机体修复损伤、对抗疾病,甚至还能被癌细胞用来“偷电”求生。
自19世纪中期被发现以来,线粒体长期被认为是细胞内固定的“私有财产”,只能通过细胞分裂传递给后代(垂直传递);也就是说,遗传信息只能( 甲 )。然而,2006年外国科学家团队首次观察到:具有线粒体DNA缺陷的细胞(无法自主产能)能够通过接收健康线粒体恢复活力。这一突破性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线粒体的传统认知。
如今,“线粒体转移”现象( 乙 ),例如酵(xiào)母、软体动物以及啮(shì)齿动物等。科学家虽然尚未完全揭示促使线粒体移动的具体机制,但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可能会在必要时将自己的线粒体“借给”邻近细胞,以帮助机体启动组织修复或激活免疫(yì)。
尽管线粒体转移的具体机制目前还未完全明确,但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三种主要的“物流系统”,其中一种常见的细胞间线粒体转移机制类似发快递:释放和捕获含有线粒体的细胞外囊泡作为货物。细胞外囊泡是细胞脱落或者释放的膜性小泡,是细胞间主动交流的一种手段。细胞外囊泡可以根据大小及其线粒体货物进行分类,把线粒体放入合适的“包装盒”。
线粒体转移现象的发现,揭示了细胞间存在远超想象的复杂互助网络——从代谢支援到免疫协作,甚至跨器官对话。这不仅刷新了基础生物学认知,更为癌症、代谢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线粒体增强疗法”是否会像输血一样普遍,让我们 B !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句子中的“手段”与文中加点的“手段”,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这位魔术师手法精妙,变戏法的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B、那很会耍手段的奸商最终被工商部门查处。 C、这位黑客手段了得,短短几分钟就破解了复杂的加密系统。 D、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该公司采取了低价促销的手段。(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字音标注有误和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文中第四段画线句是个比喻句,分析这一比喻的构成及效果。七、写作(6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阅读Ⅰ的材料一中,柏拉图谈了对“欲望”的看法,认为欲望是灵魂的无理性部分,那么,你是如何理解“欲望”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