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素养评估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18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24分)

  • 1. 下图中导致1845年后中英两国贸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偿付了巨额的赔款 C、开放了五口通商 D、允许英国在华设厂
  • 2. 近代历史上,清政府内部关于“海防”与“塞防”的争论,也反映了边疆危机逐渐加深。这一争论发生于下列哪一时段(   )

    A、A B、B C、C D、D
  • 3.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十荡十决无当前……道(光)、咸(丰)以来无此捷。”这首《冯将军歌》作于1885年。诗中的“捷”指的是(   )
    A、镇南关大捷 B、北伐胜利进军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大捷
  • 4. 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封闭走向开放 D、从专制走向民主
  • 5. “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材料中提到的“1919年的学生运动”是指(   )
    A、新文化运动 B、护法运动 C、五四运动 D、一二•九运动
  • 6. 下表是“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据”,对数据变化节点④解读恰当的是(   )

    A、五四运动蓬勃发展 B、国民党残酷镇压 C、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 D、国民革命开展
  • 7. 1928年1月,井冈山地区的逐川县传出这样的歌谣:“过新年,过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产党军来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镰,高举红旗开大会,工农翻身掌政权。”这一歌谣可用于研究(   )
    A、北伐胜利进军 B、创建人民军队 C、工农武装割据 D、长征胜利结束
  • 8. 在历史学习中应正确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 B、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甲午战败后,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D、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
  • 9.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做“中华英雄谱”的手抄报时整理了以下图表。下表“▲”处与英雄人物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英雄人物

    海龄

    刘铭传

    赵登禹

    董存瑞

    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隆化战斗

    A、红军长征 B、武汉会战 C、北平保卫战 D、三大战役
  • 10. 抗战时期,“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华北平原上的一户人家写下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抗战到底”。这(   )
    A、揭开了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序幕 B、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反映了中华儿女血战到底的决心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 11. 八年级⑵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开展以“看电影·学历史”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时,收集到某电影的部分台词(如图),请你推测这部电影的名称应该是(   )

    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

    A、《辽沈战役》 B、《西安事变》 C、《重庆谈判》 D、《平津战役》
  • 12. “有的同志害怕撤出延安后敌人破坏。毛泽东笑着说,延安不就是几座山头和一些土窑洞吗?大不了打烂一些坛坛罐罐。只要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不但可以有延安,还可以有西安、北平、上海、南京。”材料所述的背景是(   )
    A、共产党转为战略进攻 B、国共双方决战 C、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 D、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

二、填空题:(5分)

  • 13. 下图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填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

  • 14. 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 15. 1924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是民国年。
  • 16. 1937年夏,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17. 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召开了 , 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综合问答题:(10分)

  • 18.
    (1)、请将序号对应内容补充完整。
    (2)、找出示意图所示的板块一与板块二中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一组事件。
    (3)、依据板块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发挥的核心作用。(任选两个阶段)说明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四、材料解析题:(21分)

  • 1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使清朝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现实的危难促使一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从玄学思辨和古籍考据中惊醒过来,他们开始面对社会现实问题,举起“经世致用”的旗帜,谋求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基本内容为: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态,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讲义》

    材料二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股票

    ②1876年太常寺卿陈兰彬奏称:“(轮船)招商局未开以前,洋商轮船转运于中国各口,每年约银七百八十七万七千余两。该局既开之后,洋船少装货客……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商者,约已一千三百余万两”。薛福成也认为,中国自设招商局与洋商争衡,“收回利权者,已不啻五之三”。

    ——摘自刘莘《经济诉求与政治取向——

    论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

    材料三

    #报刊

    #创办者

    #内容简介

    《时务报》

    梁启超

    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民报》

    孙中山

    发刊词:“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

    《新青年》

    陈独秀

    1918年11月刊登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1920年9月《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与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1921年9月发表《中华女界联合会改造宣言》:“女子与男子受同等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A.“师夷长技以制夷”是“经世致用”解决现实危机的表现。

    B.“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抵御西方列强侵略,反对学习西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①②两则材料的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文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则材料概括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他们的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归纳《新青年》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或感悟。
  • 2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中重大事件时间轴(部分)。

    材料二抗战期间,中国以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歼灭了日寇150余万,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战场还牵制了日军近80%的兵力,对日寇的彻底覆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军民“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行了十四年奋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团结全国军民共同抗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万余人,歼灭大部分伪军。

    ——摘编自危兆盖《论抗战精神》

    材料三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变化情况(部分)。


    1946年7月

    1948年7月

    1949年2月

    人民解放军

    127万

    250万

    358万

    国民党军队

    430万

    365万

    204万

    (1)、请将材料一时间轴中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敌后战场”的指挥中枢在哪里?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两个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人数变化呈现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6—1948年人民解放军人数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