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上 第1章 物质及其变化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大豆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氧转化为被农作物吸收的营养物质,使植物生长茂盛,叶色浓绿,玉米植株没有根瘤菌,施用下列化肥可达到同样效果的是
    A、KCl B、K2SO4 C、Ca 3(PO4)2 D、(NH4)2SO4
  • 2.

     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的微观示意图(“●”代表碳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比为1:1 B、排列再紧密的分子之间也有间隙 C、过程Ⅰ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D、过程Ⅱ发生了物理变化
  • 3. 已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关系为:甲+乙→丙+丁。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若取10g甲和20g乙反应,则生成的丙和丁的质量总和一定为30g B、若丙和丁分别为盐和水,则甲和乙一定属于酸和碱 C、若甲为一氧化碳,丙为金属,则丁一定为二氧化碳 D、若甲为常见金属,丙为气体单质,则乙一定为酸
  • 4. 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
  • 5. 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其他试剂,只用组内溶液互相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一组是(        )

    A、Na2SO4、BaCl2、KNO3、NaCl B、Na2SO4、Na2CO3、BaCl2、HCl C、NaOH、Na2SO4、FeCl3、BaCl2 D、NaCl、AgNO3、NaNO3、HCl
  • 6. 二氧化硫气体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 H2SO3.硫化氢 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已知相同的条件下,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在室温下向饱和的亚硫酸溶液中通入过量的硫化氢气体,反应的方程式为: 2H2S+H2SO3=3S+3H2O则下图中溶液的pH随通入硫化氢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 7. 将a%的氢氧化钾溶液b克和b%的硫酸溶液a克混合,下列不能与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是( )
    A、氧化铜粉末 B、盐酸 C、氢氧化钠固体 D、氯化钡溶液
  • 8. 向盛有CuSO4和H2SO4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沉淀质量、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随NaOH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代表溶质质量 B、Q点溶液中溶质为Na2SO4 C、O→P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D、原溶液中CuSO4和H2SO4质量相等
  • 9. 将36.5克的稀盐酸和40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的pH (    )

    A、一定等于7  B、可能等于7  C、一定大于7    D、一定小于7
  • 10.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俗名与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选项

    化学式

    俗名

    用途

    A

    NaOH

    烧碱

    治疗肾酸过多

    B

    Na2CO3

    纯碱

    干燥剂

    C

     Ca(OH)2

    熟石灰

    检验二氧化碳

    B

    CaCO3

    消石灰

    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 11. 如图所示是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柠檬的酸性弱于橘子 B、肥皂水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pH试纸浸入溶液中测其酸碱度 D、厕所清洁剂不会腐蚀大理石地面
  • 12. 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一定量的水,通过电解水的装置电解
    B、
    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至正好完全反应
    C、
    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D、
    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 13. 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相对应的关系中,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物质 M 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变红

    物质 M 属于碱

    B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C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瓶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D

    向溶液N 中滴入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溶液 N 中可能有CO32-

    A、A B、B C、C D、D
  • 14.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 B、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C、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D、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 15. 某K2CO3样品,可能含有Na2CO3MgCO3Cu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样品13.8g,加入1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无色溶液,同时产生气体的质量为m。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m>4.4g , 则样品的组成最多有3种可能 B、m=4.4g , 则样品中一定含有NaCl C、m=4.4g , 所加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 D、反应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二、填空题

  • 16. 向MgSO4溶液中逐滴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溶液总质量与滴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 17. 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物质性质决定用途,反应本质决定变化现象。如图是小科构建的氢氧化钙部分知识网络,其中“——”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酚酞试液在CaOH2溶液中显红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的离子是
    (2)、例举熟石灰 CaOH2在工农业上的一种用途
    (3)、X溶液能与 CaOH2溶液反应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写出产生该实验现象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18. 教室绿植在养护过程中常因土壤水分比例过大,出现叶片萎蔫发黄、脱落,根系腐烂等典型症状,俗称“霉根”。
    (1)、下列四种土壤的成分模型中,最容易出现霉根这一问题。

    (2)、轻度霉根时,可喷撒磷酸二氢钾 KH2PO4缓解,磷酸二氢钾属于肥。
    (3)、用天平称取刚挖出来的土壤50g,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充分加热,待土壤冷却后称得其质量为45.2g(土壤没有通过铁丝网流失)。该实验能否得出“土壤中含有的有机物质量为4.8g”的结论?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
  • 19. 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1)、根据朴素的酸碱理论,有些盐会被定义为碱,请写出一例:
    (2)、 已知 NH3+H+=NH4+则根据酸碱质子理论 NH3属于(填“酸”或“碱”)。
    (3)、根据以上酸碱理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____。  (填选项,可多选)
    A、在朴素的酸碱理论中,某物质可能既是酸,又是碱 B、根据酸碱电离理论,酸性物质不一定是酸,碱性物质不一定是碱 C、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酸是带正电的,而碱是带负电的 D、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和碱的范围
  • 20. 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在医药方面有广泛应用,具有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其化学式为C15H11O6。工业上提取蓝莓中花青素的流程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花青素受热易分解、易被氧化的性质属于(选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2)、步骤④汽化浓缩时,设置低压的目的是
    (3)、根据花青素的化学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有____(选填字母)
    A、花青素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7 B、花青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花青素是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11:6
  • 21. 下列变化及性质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以上均填序号)。

    ①酒精燃烧;②氧气经加压降温变成液氧;③水是无色液体;④铁能生锈;⑤二氧化碳能溶于水;⑥电灯丝通电发光、发热;⑦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⑧铁生锈;⑨镁的熔点为648.8℃;⑩酒精受热变成酒精蒸气

  • 22. 随着全球“双碳”目标的提出,氨作为氢的酸体,越来越引起重视,氨气正在由肥料走向燃料。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氨燃料有望在航海、航空和燃料电池等方面广泛应用。

    Ⅰ.氨气、氢气都属于清洁能源,其性质对比参数如表:

    说明:爆炸限值是指可燃物质(如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在特定浓度范围为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

    性质参数

    氢气

    氨气

    颜色、气味

    无色、无味

    无色、刺激性

    沸点/C

    -251.77

    -33.34

    爆炸限值/%

    4~75

    15~28

    水中溶解度

    难溶于水

    极易溶于水

    (1)对比参数分析,你认为氨气替代氢气成为理想燃料的理由有

    (2)在氨气中添加适量的氢气,进行混合燃烧,科学研究不同当量比下的氮气/氢气/空气的带烧速度(如图1):

    【资料卡片】当量比是燃料完全燃烧理论所需要的空气量与实际供给的空气量之比。

    分析图中数据,当“当量比”在(填字母)范围内,且xNH3=时,燃料燃烧速度最快。

    A.0.60.8       B.0.81.0       C.1.1~1.2       D.1.31.4

    Ⅱ.探究制备氮燃料的方法。

    【方案1】利用碳酸氢铵制备氨气。

    【方案2】利用铵盐溶液和碱溶液混合加热制备氨气。

    (3)经分析,方案1不合理,理由是

    (4)经讨论改用铵盐固体和碱固体混合物来提高氨气产量(如图2),出现现象,证明氨气收集满了。

三、实验与探究题

  • 23. 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发生了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其变质程度,作出如下猜想。①可能部分变质,固体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②可能全部变质,固体是Na2CO3
    (1)、首先对固体的成分进行确定。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先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再加入CuSO4溶液,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确定该固体是
    (2)、称取10.6g该固体样品于锥形瓶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得到数据如下:样品质量、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分别为10.6g、148.5g、146.3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3)、请你分析,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变质前后与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变质前消耗盐酸的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变质后消耗盐酸的量。
  • 24.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实验一】科学小组用压强传感器装置(如图1),测定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喷泉的实验过程中,三颈烧瓶内压强的变化(如图2)。

    实验过程:室温下,将装满二氧化碳的三颈烧瓶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单孔塞(插有装水的注射器)塞紧瓶口a,数据采集器采集起始气压。将注射器内水压入瓶内,打开止水夹b,烧杯内的NaOH溶液喷到三颈烧瓶内形成喷泉。

    (1)试分析图1中形成喷泉的原因:

    (2)图2中A、B、C、D、E哪点时喷泉现象最剧烈:

    【实验二】科学小组利用喷泉原理设计连锁反应装置(如图3)。

    实验过程:圆底烧瓶内有收集满的二氧化碳,如图3组装装置。用注射器缓缓注入3毫升NaOH溶液,轻轻振荡烧瓶,打开止水夹,玻璃导管尖嘴处很快产生喷泉,与此同时,试管C、E中发生连锁反应。

    (3)实验中,试管C中的现象是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试管C、E中的物质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废液缸中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废液缸内蓝色絮状沉淀消失,溶液呈蓝色。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的溶质为

  • 25. 有一包固体样品,可能含氯化铁、硫酸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沉淀乙的成分为
    (2)、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3)、写出沉淀乙加足量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实验中,若滤液甲中加入的稀硫酸不是足量的,是否还能产生沉淀?。(填“能”、  “不能”或“不一定”)
  • 26. 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了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溶液(如图甲所示),为确认其中的溶质,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猜想与假设】其溶质可能为NaCl、NaOH、Na2CO3和 NaHCO3中的一种。

    【资料查阅】

    资料1: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关信息如下表。

    物质

    NaCl

    NaOH

     Na2CO3

     NaHCO3

    常温下的溶解度/g

    36

    109

    21.5

    9.6

    常温下某稀溶液的pH

    7

    13

    11

    9

    资料2: HCl和 NaHCO3反应的产物与 Na2CO3反应产物相同。

    资料3:强酸和强碱反应所得的盐呈中性。

    (1)、如图甲所示,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可确定溶质不是
    (2)、如图乙所示,在操作①后,观察到石蕊试液变成蓝色,可确定溶质不是
    (3)、如图乙所示,在进行操作②时有无色无味得到气体产生,可确定溶质不是
    (4)、另有同学猜想其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Na2SO4 , 但又没有 Na2SO4的上述表列信息。请你根据以上实验操作的相关现象,判断该溶液中的溶质是不是 Na2SO4,并叙述理由:
  • 27. 小科用过量的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得到了含有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为了探究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取100克混合溶液于烧杯中,然后将240g碳酸钠溶液分六次加入其中,每次充分反应后称量相关质量,所测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40

    40

    40

    40

    40

    40

    每次产生气体的质量/g

    4.4

    4.4

    2.2

    0

    0

    0

    每次产生沉淀的质量/g

    0

    0

    5

    m

    10

    0

    请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解答下列问题:

    (1)、m的数值为
    (2)、求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3)、如图甲表示原混合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数量,请在图乙中画出第3次加入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的相关离子数量柱状图。

四、综合题

  • 28. 如图里有A、B、C、D、E、F六种物质,它们是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钡、稀硫酸、氢氧化钙五种溶液和单质铁。凡用直线相连的两物质间均可发生化学反应。

    (1)、推断:B是
    (2)、C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9. 网红产品自嗨锅深受年轻人喜欢。自嗨锅内有一个发热包(主要成分为生石灰、铝粒、碳酸钠),加入冷水后可迅速升温从而加热食物。

    (1)小滨猜想发热包放热原理是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其化学方程式为:

    (2)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滨取发热剂和生石灰各3g , 分别与等量的水反应,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小滨认为:“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不是发热包放热的主要原因,理由是

    (3)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铝会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并放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4)发热剂使用后的废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因而碱性较强,需调节至中性再处理,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往废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再

  • 30. 某农民伯伯种植的某块农田小麦产量总是比邻近地的低。他怀疑该农田可能是缺少无机盐,为此将该块肥力均匀的农田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小块,进行了田间实除施肥不同外其他田间处理措施均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

    地块

    施肥情况

    含氮的无机盐

    含钾的无机盐

    含磷的无机盐

    不施肥

    小麦收获量/千克

    55.60

    65.50

    56.33

    55.32

    (1)、设置丁地块的目的是
    (2)、从表中可判断,该农田最可能缺少的是含的无机盐。
    (3)、“测土配方施肥”是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后,科学施用配方肥的农业技术。某地,经测定,土壤中需补充钾元素3.9kg、氮元素4.2kg,试计算至少需要购买硝酸钾、硝酸铵的质量各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 31. 往100g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液中,逐滴加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曲线,分析并计算:

    (1)、ab段表示氢氧化钠与混合物中的发生反应。
    (2)、c点时溶液中溶质是
    (3)、求反应前混合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
  • 32. 为了探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后所得滤液X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取50克滤液于烧杯中,先向烧杯中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硫酸镁溶液20克,接着向烧杯中滴加稀硫酸。加入溶液的质量与烧杯内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CD 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滤液X中含有的溶质是
    (3)、滴加入30克稀硫酸时,烧杯中沉淀的质量: m2的值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