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新教材)科学八上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章末检测 拔高竞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9-10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

  • 1.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 ( )
    A、心灵感应 B、味觉 C、嗅觉 D、触觉
  • 2.  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 3. 学生近视后可采用角膜塑形镜(俗称OK 镜)进行矫正,矫正原理如下图所示。通过OK 镜矫正前后,人眼折光系统的焦距变化正确的是()

    A、焦距减小 B、焦距先减小后增大 C、焦距增大 D、焦距先增大后减小
  • 4. 在科学课上,老师带领学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们调整蜡烛、透镜和光屏的位置,观察不同条件下像的形成。判断物体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观察到的是实像,观察不到的是虚像 B、光屏上所成的不清晰的像是虚像,清晰的像是实像 C、不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虚像,能在光屏上成像的是实像 D、和物体相比,放大的是虚像,缩小的是实像
  • 5. 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听小骨上有听觉感受器,可以传递声波 B、②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C、③是听神经,与口腔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④鼓膜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 6. 在音乐会上,一男高音歌唱家在放声歌唱时,一女低音歌唱家在轻声伴唱。下列声音波形图中能够正确反映上述男、女歌唱家歌唱时的声音特性的是(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   )
    A、 B、 C、 D、
  • 7. 下列关于不可见光应用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
    A、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红外线控制电视 B、红外夜视仪能感应红外线 C、验钞机验钞时发出的紫光就是紫外线 D、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健康,过量则有害
  • 8. 如图所示为一条盘山公路,当汽车在AB 路段行驶时,看不到BC 路段的情况,为了看清 BC 路段的情况,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利用折射原理,在A 处装凹透镜 B、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凸面镜 C、利用反射原理,在B 处装凹面镜 D、利用折射原理,在C 处装凹透镜
  • 9. “B超”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小 B、超声波的频率小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C、超声波无法传入人耳 D、超声波的频率大于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
  • 10. 如图所示,甲、乙为两种反射类型的模式图,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如图甲所示 B、新黑板从各个方向能看清字,其原理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如图乙所示 D、用久的黑板会出现反光,其原理不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 11. 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服务。在静音车厢内语音播报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40%,旅客也需要遵守不得大声喧哗、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等“静音”约定。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音车厢不能有声源振动 B、广播音量调小可以降低音调 C、肆意外放的手机声音对他人属于噪声 D、静音车厢主要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 12. 如图所示,若要使激光笔发出的激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射中墙上的目标,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

    A、激光笔向右平移远离墙壁 B、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C、平面镜水平向下移动 D、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
  • 13. 桂花是杭州市市花,桂花的一种一一银桂,阳光下银桂花瓣呈白色的原因是(  )
    A、花瓣发出了白色的光 B、花瓣反射了所有色光 C、花瓣吸收了所有色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 14. 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 15. 同学们用盛水的气球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 甲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他们将水球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小的亮点,估测亮点到水球侧端的距离d。正常水球做实验时,d约为 8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 为13cm;把水球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 d 为5cm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睛,实验可得远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小 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睛,实验可得近视眼睛的焦距比正常时大

二、填空题

  • 16.  如图所示,某房间水平地面上有一点光源S,地面上放有一边长为L且不透光的正方体物块,物块与点光源S 的水平距离为 L,并且正好挡住了房间内某同学的视线。该同学只好通过安装在天花板上的平面镜来观察光源的像,则平面镜离地面的高度不得低于

  • 17. 置身于油菜花田可以闻到芳香的气味,但时间久了就感觉不到了,这是因为嗅觉的(填“适应性”或“差异性”)。当人感冒时,面对可口的饭菜会因闻不到香味而没有胃口,这说明
  • 18. 如图甲所示是装在高处的广告投影灯,可在地面上投射出广告图标,其内部结构如图乙所示。

    (1)、人们看到的广告图标是广告片通过凸透镜在地面上成的(选填“虚像”或“实像”)。
    (2)、人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是因为光在地面发生(选填“漫”或“镜面”)反射。
    (3)、要使地面上的广告图标变得更大,可进行的操作是
  • 19.  2024年9月18日安徽肥东发生4.7级地震,江苏多地有震感,地震监测站利用(填“超声波”或“次声波”)监测到地震的信息,并通过电视、手机提前向大家发出预警,该波在真空中传播;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最快,约6km/s,破坏性最弱,横波传播速度约为3 km/s,破坏性较强,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是造成建筑物强烈损坏的主要因素。如图,若震源距监测点60 km,距离受灾群众 90 km,纵波到达监测点后,地震局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群众做好抵御横波和面波的准备,忽略信号的传播时间,可供群众应急准备的时间约为s。

  • 20.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 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 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 21. 雨后的天空常常出现彩虹,我们通常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一种光学元件来研究此现象,如图甲所示,图中方框内的光学元件是。实验中,位于光屏(填“a处上方”或“b处下方”)的光能使温度计示数明显升高。如图乙所示,一束紫光沿AO从空气射向玻璃,OB 和 OC 分别是紫光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二线互相垂直,入射角为60°,则折射角为。如果一束红光也沿AO 斜射向玻璃,则红光的折射光线与 OC比较更(填“靠近”或“远离”)法线。

  • 22. 行车过程中为避免司机低头观察汽车仪表、忽略路况造成事故,厂商开发出如图所示的一种抬头显示器:汽车仪表安装在驾驶台上,显示面水平朝上,司机平视,借助透明挡风玻璃就可看到竖直的仪表显示的像。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光的(选填“反射”或“折射”)形成的;若抬头显示器水平放置在汽车中控台上,通过挡风玻璃成垂直于水平面的像,则挡风玻璃与水平面夹角度数为;某驾驶员发现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过高,不便观察,这时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选填“远离”或“靠近”)挡风玻璃;司机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在显示器屏幕上图形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

  • 23. 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为直径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此实验说明了____。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
    (3)、以上两次实验均用到乒乓球,请任意选择一次说明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
  • 24. 小科在光学学习中,对色彩斑斓的光学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识到熟练掌握物、像联动,并用其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巨大意义,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1)、如图甲,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2)、如图乙,平行光线经过该透镜后将会被(填“发散”或“会聚”);
    (3)、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器材有:一个凸透镜、光屏、高度为5cm的发光体以及焦距为10cm不变的凸透镜等器材进行了实验,部分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f=10cm)

    物距 u/ cm

    14

    15

    16

    17

    18

    19

    像的高度 h/cm

    12.5

    10.0

    8.3

    7.1

    6.3

    5.6

    ①上述结果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②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投影灯就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如图丙所示。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50mm,则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范围应为;温州百优教育

    ③实验小组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放置在图丁所示位置,向左移动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了清晰的像,他又将凸透镜A更换成一个焦距为8.0cm的凸透镜B,其它要素不变,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他认为此现象与(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因相似,为了使光屏上的像恢复清晰,可将光屏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 25. 下图是小明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在图甲中,使一束光贴着纸板A 沿 EO 射向平面镜上O 点,观察反射光线和对应的入射光线,多次改变光束入射角度,描绘每次光的径迹,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记录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

    15°

    30°

    45°

    60°

    75°

    反射角

    15°

    30°

    45°

    60°

    75°

    ①本实验多次改变入射角的目的是:(填序号);

    A.得出普遍的规律    B.减小误差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

    (2)、如果让光线逆着 FO 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 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3)、在图乙中,将纸板 B沿 PQ 剪开,把纸板 B的上部分沿 NP 向后折,实验时在纸板 B 上观察到下部分有反射光线,上部分(填“有”或“无”)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 26. 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填字母)。

    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A与B都需要

    (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实像(填像的性质)。
    (3)、实验中,不改变蜡烛的位置,把甲中M玻璃板和乙中烧瓶分别都竖直向上移,则甲和乙所成的像的位置如何变化?答:
  • 27. 小明同学研究了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与弦长的关系,并记录了实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音名

     

    中央C1

    D2

    E3

     F4

    G5

    A6

    B7

    Ci

    唱名(C调)

     

    D0

    Re

    Mi

    Fa

    Sol

    La

    Si

    Do

    频率/赫兹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1)

    528

    弦长

     

    l

    89l

    45l

    34l

    23l

    (2)

    815l

    12l

    (1)、由上表可知均匀拉紧的琴弦发音频率随弦长的变长而(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2)、请你根据记录表中的有关数据,分析并估算出他有意留出的空格(1)(2)中应该填写的数据:①;②
    (3)、小明选用以上琴弦和两个一次性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如果用“土电话”时,另外一个同学用手提住琴弦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填“仍然能”或“不能”)听到声音,这是由于;在使用“土电话”时,琴弦(填“松弛”或“拉紧”)时听到的声音音调更高。

四、综合题

  • 28.

    (1)、甲图中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水平射向竖直放置的凸透镜,请画出平面镜的入射光线和凸透镜的折射光线。
    (2)、如图乙所示,S 为发光点,请在图中画出发光点 S 在平面镜 MN 中所成像 S' 的位置,并画出由 S点发出,经平面镜反射后通过 P 点的光线。
  • 29.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比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进行了如下实验:安排小明在一根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敲击,让小华在铁管的另一端仔细听(已知在当天的气温条件下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000米/秒,在水中为1500米/秒,在空气中为300米/秒)。
    (1)、若敲击后小华只听到一次声音,则他得出结论: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相同。他的结论是(填“正确”或“错误”)的。
    (2)、小张通过翻阅资料查出,人耳区分出两种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若只需对实验进行略微改动就能听见3次声音,则他的改进措施是
    (3)、若要让小华区分出声音是从水中还是在空气中传播过来的,则铁管的长度至少应为米。
  • 30. 如图所示,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MN所成的像是S'NOS=30°。现让平面镜MN绕过O点并垂直于纸面的轴沿图中箭头方向转过30°。

    (1)、此时像点与物点之间的距离变化到原来的倍。
    (2)、在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轨迹的形状为______(填字母)。
    A、直线 B、圆弧 C、是曲线,但不一定是圆弧
    (3)、由分析可知,上述过程中,像点运动的路程是图中线段SS'长度的倍。
  • 31.

     下课铃响了,你匆匆地跳出教室,直奔食堂.你看到了饭菜的颜色,闻到了饭菜的气味,尝到了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

    (1)、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是因为光线经过[4] 的折射,像成在[7] 上,并最终形成了视觉.

    (2)、你能够听到下课铃声,是因为声波引起[11] 的振动,刺激了[9]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并最终产生了听觉.

    (3)、你能够看到饭菜的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都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 获取信息,这些感觉最终都是在 形成的.

  • 32.  阅读下面的短文,并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一声呐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30 kHz,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 
    (2)、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这是因为
    (3)、如图所示是一艘静止军舰上的声呐装置的显示器所显示出声波信号发出与接收的情况,图中P1、P2是声呐发出的信号,n1、n2分别是P1、P2被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从图中可知,显示器接到不明物体反射回来的音调是(填“变低”“变高”或“不变”)的。

    (4)、如果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 0 s,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 1500 m/s。求:

    ①信号P1遇到不明物体时,该物体到军舰的距离。

    ②不明物体运动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