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开卷)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 1. 初中生小红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有一位男同学跟我打招呼,可我脸上冒了好多痘痘,都不好意思抬头回应……最近爸妈也老是唠叨,说什么都不懂我,真的好烦恼!对于小红的烦恼,下列建议合理的是(   )
    A、远离异性同学,做到自重自爱 B、精心打扮自己,学会化妆遮盖 C、接纳调整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D、理解父母苦心,默默忍受烦恼
  • 2. 临近考试,某校发现一些同学因压力大情绪波动,便制作了“情绪卡片”,供同学们自由取用。学校开展此活动旨在让学生(   )

    A、体验消极情绪,丰富人生阅历 B、学会调节情绪,科学管理压力 C、传递积极情绪,提高考试成绩 D、隐藏负面情绪,维持积极形象
  • 3. 七年级某班正在评选“自尊之星”,下列行为中最符合“自尊之星”的是(   )

    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位   ②和朋友炫耀新买的名牌鞋

    ③拒绝他人递来的毒品饮料   ④怕被嘲笑而拒绝参加比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4. 漫画启示我们要(   )

    A、自信乐观,积极向上 B、自主自立,奋发图强 C、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D、勇于探索,不怕失败
  • 5. 数十万中国治沙人历经46年接续奋斗,扎根塔克拉玛干沙漠,通过因地制宜、科学治沙,成功筑起3046公里绿色屏障,创造了守护家园的生态奇迹。这一壮举体现了(   )

    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②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理念

    ③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

    ④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6. 深圳地铁将站名以书法艺术呈现,乘客在匆匆通行时,常因独特的书法美感而驻足欣赏,在墨韵流淌处感受城市包容创新的品格。有文化学者评论: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座“流动的美育课堂”。这一做法最能体现的传统文化教育理念是(   )

    A、有教无类——让所有乘客都能够欣赏书法 B、知行合一———鼓励市民主动参与书法创作 C、温故知新——通过传统艺术推动文化创新 D、以文化人———通过艺术熏陶实现道德教化
  • 7. 中国人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杨靖宇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敌人围剿,弹尽粮绝仍坚持战斗;王进喜在石油会战中冒死跳入泥浆池制服井喷;南仁东在生命最后时刻仍心系“天眼”工程。他们的事迹共同启示我们(   )
    A、敬业乐群,求真务实 B、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扶危济困,见义勇为
  • 8. 近年来,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我国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立法。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这有利于(   )

    ①推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地完善   ②增强公民参与立法的积极性

    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④全社会树立宪法的法律权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9. 2025年端午节,退休教师老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原创香囊制作教程走红。某商家擅自下载视频并转卖获利。老张去世后,其子女要求继承账号收益,并追究商家侵权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教程免费公开,商家无需承担责任   ②子女有权继承老张合法财产

    ③法律保护公民的所有财产不受侵犯   ④商家侵犯了老张的知识产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0. 某校开展法治教育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高空抛物的危害。某小区居民王某某从25楼抛下玻璃瓶,砸坏楼下汽车,被法院以高空抛物罪判处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对此案例理解正确的是(   )
    A、拘役和罚金都属于附加刑 B、该行为应该要受到行政处罚 C、高空抛物没砸到人就没事 D、该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0分)

  •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深圳某学校开展“春节”主题教育活动。

    【叩问传统文化情感】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学们体验了不同春节习俗。

    【探寻传统文化价值】

    学生们观看了202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并对其中的节目进行讨论。

    春晚传统文化节目

    节目内容

    《玉盘》

    节目将经典咏月诗词与现代编曲融合,搭配传统服饰与水墨布景,展现诗文声韵律动之美。

    《翻身农奴把歌唱》

    歌舞展现了西藏废除农奴制后,各族儿女携手共舞的幸福新生活。

    《点点关注》

    小品讲述孙女为独居奶奶开设视频账号的故事,通过拍摄买菜、跳舞等生活片段,展现隔代人的数字互动。

    【传播传统文化新声】

    春节期间,学校举办为外籍教师推荐“文化名片”的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结合材料,请你归纳上述春节习俗寄托了中国人的哪些情感,并分析这些情感体验的作用。
    (2)、讨论过程中,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些节目可以让中华文化的精神火种更好地传递下去。请分析学生们发出这种感叹的理由。
    (3)、请你从下列代表性文化中任选一项作为“文化名片”,并为外教撰写一段介绍词。

  •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五周年。深圳某中学开展“‘典’亮校园·成长守护”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任务一:展板布置,绘制民法典图文】

    项目组同学为本次活动设计了一个展板。

    【任务二:案例讲解,寻找身边民法典】

    项目组在“寻找身边的民法典”活动中收集到了一个民法典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案例:

    深圳市某中学生小张在上学路上遇到一老人跌倒昏迷,他当即对老人进行心肺复苏。在张同学的帮助下,老人苏醒过来,并送医获救。该事在校园里引发了热议。

    小雨:“小张真勇敢!不过要是救助过程中不小心造成伤害怎么办?”

    小阳:“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规定,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

    【任务三:模拟法庭,我当法官来点评】

    项目组同学调研发现,人工智能(AI)发展伴随法律纠纷,于是开展了模拟法庭活动。

    某校七年级学生陈某利用AI 换脸技术,将同学林某的照片合成到一段不良视频中,并恶意标注其姓名、电话号码等隐私信息。该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林某父母认为陈某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承担法律责任。面对追责,陈某辩称“只是和同学开开玩笑”。

    (1)、请你为上图展板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并为展板设计一段简短的导语,引导同学们理解民法典。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民法典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3)、假如你是本次模拟法庭的法官,请结合所学知识,对陈某的行为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