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的常见模型-【培优周周练】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试卷更新日期:2025-08-06 类型:复习试卷

一、“勾股树”模型

  • 1. 1995年,希腊为纪念毕达哥拉斯学派发行了如图1所示的邮票,图片中间是三个正方形顶点相连构成一个三角形.如图2,若中间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是(     )

    A、2,3,5 B、3,4,5 C、6,8,13 D、5,12,14
  • 2.  有一个边长为1的大正方形,经过1次“生长”后,在它的左右肩上生出两个小正方形,其中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再经过1次“生长”后,形成的图形如图1所示.如果继续“生长”下去,它将变得“枝繁叶茂”,若“生长”了2024次后形成的图形如图2所示,则图2中所有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是(    )

    A、2025 B、2024 C、22023 D、220241
  • 3. 如图1ACB=90°AC=4BC=3 , 以这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作正方形.2由图1的两个小正方形向外分别作直角边之比为43的直角三角形,再分别以所得到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边长作正方形, , 按此规律,则图7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      )

    A、200 B、175 C、150 D、125
  • 4. 如图, 以 Rt ABC 的三边为直角边分别向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若 AB=5 ,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5. 勾股定理是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一,西方国家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在我国古书《周髀算经》中就有“若勾三,股四,则弦五”的记载,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为了证明勾股定理,创制了一幅“弦图”(如图1),后人称之为“赵爽弦图”,流传至今.

    (1)、①如图2,3,4,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或直径,分别向外部作正方形、半圆、等边三角形,面积分别为S1S2S3 , 利用勾股定理,判断这3个图形中面积关系满足S1+S2=S3的有________个.

    ②如图5,分别以直角三角形三边为直径作半圆,设图中两个月牙形图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S1S2 , 直角三角形面积为S3 , 也满足S1+S2=S3吗?若满足,请证明;若不满足,请求出S1S2S3的数量关系.

    (2)、如果以正方形一边为斜边向外作直角三角形,再以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向外作正方形,重复这一过程就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勾股树”.在如图7所示的“勾股树”的某部分图形中,设大正方形M的边长为定值m,四个小正方形A,B,C,D的边长分别为a,b,c,d,则a2+b2+c2+d2=__________.

二、“赵爽弦图”模型

  • 6. 如图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勾股圆方图”(又称赵爽弦图),它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为11,小正方形的面积为3,则a4+b4的值为(       )

    A、68 B、89 C、119 D、130
  • 7. 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小正方形EFGH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ABCD , 连结AC , 交BE于点P , 若正方形ABCD的面积为30,AE+BE=7.则SCFPSAEP的值是( )

    A、5.5 B、6.5 C、7 D、7.5
  • 8. 如图,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赵爽弦图”,得到正方形ABCD 与正方形EFGH,连接 EG,BD 相交于点O,BD 与HC相交于点 P.若GO=GP,则 SABCDSEFGH的值是(    ).

    A、1+2 B、2+2 C、5-2 D、154
  • 9. 在认识了勾股定理的赵爽弦图后,一位同学尝试将5个全等的小正方形嵌入长方形ABCD内部,其中点MNPQ分别在长方形的边ABBCCDAD上,若AB=7BC=8 , 则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

    A、5 B、6 C、7 D、22
  • 10. 如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赵爽弦图的示意图,其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接成一个正方形ABCD , 其中AE=4AB=5 , 则DE的值是

  • 11. 图1是由5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一个小正方形组成,延长DKABAC分别于点MN , 延长EHBD于点P(如图2).

    (1)若RtABF的面积为5 , 小正方形FGHK的面积为9 , 则AB

    (2)如图2,若SAEHNSBMHP=k , 则SFGHKSBCNK(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

  • 12.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多种多样,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构造“弦图”证明了勾股定理,后人称其为“赵爽弦图”.“赵爽弦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为赵爽弦图,其中∠AGB=∠DFA=∠CED=∠BHC=90°,连结AE交BG于点P,连结BE,得到图2,若∠ABE=∠AEB.

    (1)、求证:EF=DF;
    (2)、若EF=2,求PE的长.

三、蚂蚁爬行模型

  • 13. 如图,在棱长为2 的正方体中,蚂蚁从正方体下方一边 AB 的中点 P 出发爬到顶点( C'处,若蚂蚁选择的路径是最短的,则最短路径长为.

  • 14. 如图,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分别为2,2,4,若一只蚂蚁想从盒底的点 A 处沿盒子的表面爬行一周到达点 B处,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 15. 如图,有一个高为8cm ,底面周长为6 cm的圆柱形容器,在外壁距下沿3c m的点A处有一只蚂蚁,与蚂蚁相对的内壁距上沿4 cm 的点 B 处有一滴蜂蜜,则蚂蚁从A 处到蜂蜜 B 处所走的最短路径长为.

  • 16. 如图,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6,底面圆的半径为3,在圆锥的底面边缘上点A处有一只蚂蚁,想吃到与点A 相对的母线的中点B处的食物,这只蚂蚁从点 A 出发,沿着曲面爬到点 B,则最短路线长是.

  • 17. 如图,是一个四级台阶,它的每一级的长、宽和高分别为5,1.5 和1.5,A 和 B 是这个台阶的两个相对的端点,B点上有一只蚂蚁,想到A点去觅食,则蚂蚁从 B 点出发,沿着台阶面爬到A点,最短路径长为.

  • 18. 问题情境:如图①,一只蚂蚁在一个长为100cm , 宽为50cm的长方形地毯上爬行,地毯上堆放着一根正三棱柱的木块,它的侧棱平行且等于宽AD , 木块从正面看是一个边长为20cm的等边三角形,求一只蚂蚁从点A处到达点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

    数学抽象:将蚂蚁爬行过的木块的侧面“拉直”“铺平”,“化曲为直”,连接AC

    (1)、线段AC的长即蚂蚁从点A处到达点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依据是
    (2)、问题解决:求出这只蚂蚁从点A处到达点C处需要走的最短路程.
  • 19.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转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如图①,一个立方体的棱长为1,有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立方体的表面爬行到点G.沿怎样的路线爬行路程最短?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立方体展开(如图②③,把空间两个面上的两点A,G之间的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同一个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蚂蚁沿线段AG爬行路径最短,最短路径长为5.

    下面请你思考蚂蚁在圆锥表面的爬行问题:如图④,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4.一只蚂蚁从圆锥底面圆周上一点A出发,沿着圆锥的侧面爬过一圈到达母线PA的中点B.问: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是多少?

四、矩形翻折形成的全等模型

  • 20. 如图,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AD=16AB=8 , 则C'E的长度为(  )

    A、4 B、6 C、8 D、10
  • 21. 如图,折叠长方形纸片ABCD , 使得点D落在边BC上的点F处,折痕为AE , 已知AB=DC=6AD=BC=10 , 则CE的长为(   )

    A、3 B、2.5 C、83 D、74
  • 22. 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中,AB=8AD=6 , 折叠纸片使边AD落在对角线DB上,折痕为DG , 则DBG的面积为(       )

       

    A、30 B、15 C、24 D、16
  • 23.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BC=8 . 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点E为边AB上的动点,连接EO并延长交CD于点F.将四边形AEFD沿着EF翻折,得到四边形A'EFD' , 边A'E交边BC于点G,连接OGOC , 则OGC的面积的最小值为(    )

     

    A、18-3 B、92+37 C、12372 D、6+372
  • 24. 在以“矩形的折叠”为主题的数学活动课上,某位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第一步 : 将矩形纸片利用图 1 的方法折出一个正方形 ABEF , 然后把纸片展平.第二步: 将图 1 中的矩形纸片折叠, 使点 C 恰好落在点 F 处, 得到折痕 MN ,  如图 2 .根据以上的操作, 若 AB=8AD=12 ,  则线段 BM 的长是(    )

    A、3 B、5 C、2 D、1
  • 25. 小明同学手中有一张矩形纸片ABCDAD=12cmCD=10cm , 他进行了如下操作:

    第一步,如图①,将矩形纸片对折,使ADBC重合,得到折痕MN , 将纸片展平.

    第二步,如图②,再一次折叠纸片,把△ADN沿AN折叠得到△AD'NAD'交折痕MN于点E , 则线段EN的长为(     )

    A、8cm B、16924cπ C、16724cπ D、558cπ
  • 26. 如图,矩形纸片ABCDAB=3AD=5 , 折叠纸片,使点A落在BC边上的E处,折痕为PQ , 当点E在BC边上移动时,折痕的端点P、Q也随之移动.限定点P、Q分别在ABAD边上移动,若BP=1 , 则BE的长为 , 若AQ=4 , 则BE的长为

       

  • 27. 长方形ABCD中,点E在边上从点D沿DCB的方向移动,若将长方形沿着AE折叠在同一平面,如图1,点D的对应点为D' , 连接D'B , 若ABD'为直角三角形,AD=6AB=10 , 求DE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