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共同体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语言知识运用(20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时(shà)               粗(guǎng)          菜(qí)               随声附(hé) B、 (guǎng)         职(chèn )          分(qí)               畏罪逃(qián) C、(kài)              恿(sǒng)            职(xùn)            人声沸(dǐng) D、塌 (tān)             抽(yē)             列(chéng)         轻怕重(niān)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收敛       禁锢       神采弈弈       疲惫不堪 B、徘徊       倜傥       莫不关心       从心所欲 C、祷告       缥渺       花枝招展       大相径庭 D、云霄       侍弄       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祖父在与20多年未见的老战友视频通话,客厅里不时传来他哄然大笑的声音。 B、早期的哲学家们刨根问底式的思考,也是源于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好奇。 C、面对百姓对建设核电站的担忧,专家不应认为百姓在杞人忧天 , 而应耐心解说。 D、骇人听闻的街头枪击事件发生后,政府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治安监管力度。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B、为了改善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实验中学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活动。 C、通过阅读《红高粱》《生死疲劳》等作品,我了解到莫言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 D、作文写好以后,我们要学会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
  • 5. 学校将以“阅读点亮人生”为主题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让我们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读书海报设计展]班刊拟从下面两张图中选一幅作为读书日的海报。请你任选一幅,并说说理由,不少于50字。

           

    (第一幅)                            (第二幅)

    答:我选择第幅图,因为

  • 6. 小明参加班级读书心得分享会后,说出了下面的读书心得,请你仿写两句。

    例:读《繁星春水》,如品一杯茶,茶香满口,回味悠长。

二、(17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俟:等待。②遁逸:原指逃跑,这里指隐蔽。③贻:留下

    (1)、下列是某同学对句中加点词语境意义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联系甲文的“狼不敢前”,可推知“犬阻之不使”中“前”意义为“向前”。 B、联系成语“悬梁刺股”,可推知“屠自后断其”中“股”意义为“大腿”。 C、查字典,“寐”“觉”都有“睡觉”的意思,可推知“二狼伺其未”中“觉”意义为“睡着”。 D、由乙文的“乃伪睡以俟”,可推知“杀而取其革”中“乃”意义为“于是,就”。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B、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C、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D、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采用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后描述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 B、乙文中富人刚开始没看出是两只狼崽,还以为是两只小狗,把它们和狗养在一起。 C、甲、乙两文都写出了狼阴险、狡猾、奸诈的特征。 D、甲、乙两文末尾一段都用了议论点明主旨,其中乙文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体现了对主人不识狼阴险狡诈本性的嘲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三、(7分)

  • 8.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春日五首(其一)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 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秦观:北宋著名诗人,先后多次贬官遭徙,一生潦倒失意。②万丝:指密蒙的雨丝。③雾光:雨后初晴的阳光。④参差:指层叠的瓦片。⑤春泪:指雨珠。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描写雨丝、浮瓦、芍药、蔷薇等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雨后初晴图。 B、本诗通过对偶形式,运用夸张手法,衬托出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 C、本诗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的韵味,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D、第三、四句写出了一种柔媚的美,经过风雨的芍药和蔷薇,好似两个娇弱的女郎,一个饱含泪水,一个醉卧晓枝。
    (2)、描墓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请从最后两句诗中找出一个用得妙的字作赏析。

四、名句名篇默写。(6分)

  • 9. 在横线上补写诗句。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人们远游则饱含着诸多复杂的情思:李白辞亲远游,见美好月夜不禁思念故人,写下了“夜发清溪向三峡,(1)”(《峨眉山月歌》)的诗句;李商隐远在巴蜀之地独自听雨,不禁想象回家与妻子团聚后“何当共剪西窗烛,(2)”(《夜雨寄北》)的欢乐情景;杜甫在江南见兴衰变迁、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3)“ , 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的诗句;马致远于西风古道中饱尝漂泊滋味,不禁发出了(4)“夕阳西下,”(《天净沙·秋思》)的感慨。少年的我们于吟诵中感悟思怀,亦当不忘淡泊志远,铭记诸葛亮(5)“”(《诫子书》)的谆谆教诲,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五、(9分)

  • 10. 阅读《植树的牧羊人》选段,完成小题。

    ①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甲)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②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科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③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加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④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⑤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乙)人类除了毁灭 , 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

    ⑥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桦树林就是证明,它自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丙)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⑦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丁)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选自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采用纪实笔法来写,将虚构的故事写得让人倍感真实。 B、第②段对牧羊人居住的房子内部进行了细致描写,与屋外高原的恶劣环境形成对比。 C、第③段运用了倒叙,交代了牧羊人到山上种树的原因,为下文写高原变得美丽富饶作铺垫。 D、文章按时间顺序,多次描写高原变化,以高原由荒漠变成绿洲来侧面突出了牧羊人的伟大。
    (2)、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句运用比喻的修辞,用“不毛之地的神秘泉水”来比喻牧羊人,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感激。 B、乙句中“毁灭”是指上文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创造”则表达了作者牧羊人长年坚持不懈地种树的精神的深深赞美。 C、丙句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直接描写出了牧羊人的坚持不懈、顽强的毅力以及奉献精神。 D、丁句的“奇迹”指牧羊人用大半辈子的时间种树,把荒漠变成了绿洲,使荒废的山村重新焕发了活力。
    (3)、下列关于牧羊人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体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 B、从第③段的“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可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C、第5段的“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展现了他是一个有着非凡毅力的人。 D、文中的牧羊人象征着那些默默无闻却心存美好、不求名利和回报,为人类造福的人。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

  • 11. 材料一: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中,100个男生就有12个超重、5个肥胖,100个女生就有7个超重、3个肥胖;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此,专家指出,青少年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

    材料二:

    图1     某地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比例统计图

    图2     老师我跑不动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人口达到3个亿,隐性饥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并急需面对的重大问题。在近日启动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全盘营养)项目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该项目旨在倡导大众摄入全面的营养素,共同对抗隐性饥饿。

    隐性饥饿可增加癌症风险。所谓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膳食中维生素、矿物质(微量营养素)缺乏,称为隐性饥饿。“由于不全面的营养素摄入导致的隐性饥饿,会增加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丁钢强呼吁,全社会都应注意全面营养的摄入,保持食物多样化的平衡膳食习惯,每天摄入12种、每周25种食物以上。

    丁钢强说,“全盘”两字分别代表全面营养素以及大众的膳食餐盘。2016年,中国营养学会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发布了全新的中国居民膳食餐盘,让日常膳食有了更为明确的健康标准,全盘营养知识要点将在餐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膳食营养建议,将均衡膳食的理念巧妙融入到中国居民的日常三餐中,更好地帮助民众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预防慢病。而隐性饥饿带来的危害,在中国尚未引起民众的普遍注意。

    肥胖也属营养不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副主任张倩表示,儿童处于不同年龄段,需要分阶段补充各种营养。比如0至6个月的婴儿,应坚持纯母乳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D及维生素K;7至24个月龄的婴幼儿,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科学添加辅食,不强迫进食,并建议从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开始,逐步多样;2岁至6岁儿童应保证足量食物摄入,并做到平衡膳食,每天饮奶及足量水;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适量体重增长。张倩还说,所有儿童都应经常进行户外活动,6岁以上儿童应达到每天至少60分钟的充足运动。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指出,应制订学生餐营养需求及营养操作相关标准,同时要加强学生餐供餐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配餐、烹调培训;鼓励学校开设食堂,为不同年级、不同生理状态的学生提供相应的群体配餐。

    (摘自喻京英《人民健康》,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整体能量摄入提高、洋快餐、含糖和碳酸饮料及甜食摄入增加是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用了列数字说明方法,说明中国内地大城市7至18岁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情况。 C、材料二中图2漫画“我跑不动了”说明现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D、材料二中的图1说明青少年超重的发生率近几年呈快速上升趋势。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0至6个月的婴儿,应坚持纯母乳喂养,适当补充维生素D及维生素K,每天至少60分钟的户外运动。 B、6至17岁学龄儿童要三餐合理、不偏食、贪食,保证钙、铁及维生素摄入,并保持体重适量增长。 C、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全球约有20亿人正遭受隐性饥饿的困扰,中国隐性饥饿人口达到3个亿。 D、隐性饥饿是指机体营养不平衡或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成分过度摄入,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
    (3)、结合材料,联系实际,说说你对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七、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 1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秘密

    林海音

    ①母亲在28岁便做了寡妇。当母亲赶去青岛办了丧事回来后,外祖母也从天津赶来,她见了母亲第一句话便说:“收拾收拾,带了孩子回天津家里去住吧。”母亲虽然痛哭着扑向外祖母的怀里,却摇着头说:“不,我们就这么过着,只当他还没有回来。”

    ②既然决定带我和弟弟留在北平,母亲仿佛是从一阵狂风中回来,风住了,扑扑身上的尘土。我们的生活,很快在她的节哀之下,恢复了正常。晚上的灯下,我们并没有因为失去父亲而感到寂寞和空虚。

    ③三年后的一个春天,我们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我们称他为“韩叔”,是父亲大学时代的同学,又是母亲中学时代的学长。得悉父亲故去的消息,特地赶来探望我们。不久,他调职到北平,我们有了更多的交往。

    ④一个夏夜,燥热,我被钻进蚊帐的蚊虫所袭扰,醒来了。揉开睡眼,隔着纱帐向外看去,我看见母亲在抽泣。母亲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断断续续地说着:“不,我有孩子,我不愿再……”

    ⑤“是怕我待孩子不好吗?”是韩叔的声音。

    ⑥过了一会儿,母亲停止了哭泣:“不,我想过许久了,你还是另外……”这次,母亲的话中没有哭音。

    ⑦我说不出当时的心情——是恐惧?是厌恶?是忧伤?都有的。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情绪,它使我久久不眠,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苦。我轻轻地转身向着墙,在恐惧、厌恶、忧伤的情绪交织下,静听母亲把韩叔送走,回来后脱衣、熄灯、上床、饮泣。最后,我也在枕上留下一片潮湿,才不安地进入梦乡。

    ⑧第二天早上我醒来时,看见对面床上的母亲竞意外地迟迟未起,她脸向里对我说:“小荷,妈妈头疼,你从抽屉里拿钱去买烧饼吃吧。”我没有回答,在昨夜的那些复杂心情上,仿佛又加了一层莫名的愤怒。

    ⑨我记得那一整天上课我没有注意听讲,我仔细研究母亲那夜的话,先是觉得很安心,过后又被一阵恐惧包围,我怕的是母亲有被韩叔夺去的危险。我虽然知道韩叔是好人,可是仍有一种除了父亲以外,不应当有人闯进我们生活的感觉。

    ⑩放学回家,我第一眼注意的是母亲的神情,她如往常一样照管我们,这使我愤怒稍减。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⑪母亲和韩叔的事情,好像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这桩心事常使我夜半在噩梦中惊醒。在黑暗中,我害怕地颤声喊着:“妈——”听她在深睡中梦吃般地答应,才放心了。

    ⑫其实一切都是多虑的。我从母亲的行动、语言、神色中去搜寻可怕的证据,却从没有发现。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事情,母亲是如此宁静。

    ⑬一直到两个月以后,韩叔离开北平,他被调回上海去了。再过半年,传来一个喜讯-—-韩叔要结婚了。母亲把那张粉红色的喜帖拿给我看,并且问我:“小荷,咱们送什么礼物给韩叔呢?”

    ⑭这时,一颗久被箍紧的心一下子松弛了。我跑回房里,先抹去流下的泪水,然后拉开抽屉,拿出母亲给我们储蓄的银行存折,送到母亲的面前。

    ⑮母亲对于我的举动莫名其妙,她接过存折,用怀疑的眼光看我。我快乐地说:“妈,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出来给韩叔买礼物吧。”

    ⑯“傻孩子。”母亲也大笑,她用柔软的手捏捏我的嘴巴。她不会了解她的女儿啊。

    ⑰这是15年前的往事了,从那以后,我们宁静地度过了许多年。间或我们也听到一些关于韩叔的消息,我留神母亲的情态,她安详极了。

    ⑱母亲的老朋友们都羡慕她有一对好儿女,唯有我自己知道,我们能够在完整无缺的母爱中成长,是靠了母亲曾经牺牲过一些什么才得到的。

    (1)、下列对《母爱的秘密》的内容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了倒叙的叙述顺序,回忆记忆深处的一件往事,但在记述往事时采用的是顺叙的叙述顺序。 B、本文采用双重视角写“母爱”,表现成长过程中对母爱的理解和层层深入的认识。 C、“母亲的秘密”一指母亲拒绝嫁给韩叔这件事,二指母亲为了给儿女完整无缺的母爱作出了牺牲。 D、从全文看,母亲是一个有牺牲精神、逆来顺受、温柔明朗、关爱子女的好母亲形象。
    (2)、既然“我”不喜欢韩叔“闯进我们的生活”,为何还在听到韩叔结婚消息时,要求母亲把存折上的钱全部取出来,给韩叔买礼物?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⑩段画线句子形象而生动,请联系文章内容,就此进行分析。

    我虽未怒形于色,但心情却在不断地转变,忽喜、忽怒、忽忧、忽慰,如一锅滚开的水,冒着无数的水泡。

    (4)、本学期所学的《金色花》《荷叶·母亲》和这篇文章一样,都是表现“母爱”主题的,林海音笔下的“母爱”与泰戈尔、冰心笔下的“母爱”有何异同?请从文章表现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八、名著阅读(6分)

  • 13. 关于《朝花夕拾》《西游记》两本名著,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儿时的鲁迅背不出《鉴略》,却叫得出百草园中各种植物昆虫的名字,真是应了《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二十四孝图》中分析“郭巨埋儿”“孝感动天”“替父从军”“卖身葬父”等故事,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悲状况。 C、孙悟空先后学成了:长生不老、七十二变、筋斗云、火眼金睛等法术。先后有以下名号:“美猴王”“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D、《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西游记》是古典神话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喜爱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并非全无依傍,它有历史真实的影子。
  • 14. 阅读《西游记》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子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问题: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任性离队,请写出孙悟空另外一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九、写作训练。

  • 15. 微写作,改写《约客》。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要求:(1)把古诗改写为散文,不得曲解原诗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2)必须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3)可以合理想象,字数在150字以上。

  • 16. 作文

    课,“百度汉语”的解释是“教学上的一个阶段”。进入中学一学期了,你一定听过许多难忘的课。其实“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秋天的怀念》里,史铁生的母亲用生命为他上了“热爱生命”的一课;《植树的牧羊人》里,牧羊人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上了“奉献创造”的一课;《猫》当中的三只小猫也给郑振铎上了让他深思的一课……

    请以“             的一节课”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