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7月)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8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
1. 唐朝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他还在《汴河铭》中指出:(运河)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两段史料最适用于说明大运河的( )A、开凿背景 B、开凿阻力 C、开凿条件 D、历史影响2. 从下面材料能够看出唐太宗( )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 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征传》
A、重视农业生产 B、善于用人纳谏 C、重视官吏清廉 D、关注百姓生活3. 下图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究“盛唐气象”这一主题时绘制的结构示意图,请为示意图“?”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A、制度完善 B、文教昌盛 C、风气开放 D、工具革新4. “黄巢军转战南北,横扫半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材料旨在 说明黄巢起义(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B、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 C、因赋税繁重而爆发 D、缺乏战略规划而失败5. □□是6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汗国建立后,不断开拓疆土, 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整个西域。“口口”指代的是( )A、吐蕃 B、突厥 C、回鹘 D、匈奴6. 唐朝对归附的边地民族遵循“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原则,设置不同于内地的特殊行政区划。还通过册封、和亲、互市等方式维系民族间的友好关系。这最主要体现了唐朝( )A、对外政策多元开放 B、社会风气宽松开放 C、边疆管理直接有效 D、民族政策灵活开明7. 《原道》中写道: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大意为不堵塞佛道的传播,儒道就无法流行;不禁止佛道的发展,儒道就无法推行。鲜明地表达了排斥佛教,复兴儒学的主张。由此推断,《原道》的作者是(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白居易8. 梁启超先生高度认可王安石变法,曾评价其中某一措施将原本由特定户等承担的劳役义务转化为普遍缴纳的货币税, “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这一措施是(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保甲法9. 文物是解读历史的密码。观察右图中的货币样式,其最能体现出(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B、辽宋夏政权之间的民族交融 C、宋辽西夏之间差异消除 D、北宋手工业技术的稳定发展10. 澶渊之盟与宋金和议的共同点是( )A、都发生于公元11世纪 B、结盟或和议其中一方均有北宋 C、都使双方维持较久相对和平 D、都是北方政权向南方政权称臣11. 文天祥在就义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标杆。诗句反映了文天祥( )A、抵抗金军的决心 B、改革领袖的形象 C、英勇不屈的精神 D、痛斥辽朝的腐败12. 元朝疆域辽阔,在边疆地区,元朝统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强管辖。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元朝统治者在澎湖设置( )A、知州 B、巡检司 C、都元帅府 D、台湾府13. 导致下面两图所示内容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上丝路繁盛 C、手工业的发达 D、人地矛盾尖锐14.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铜钱计量单位)。”由此可知,宋朝统治者重视市舶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C、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D、维护边疆地区安全15. “明成化元年(1465),今宣汉县境复置东乡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正德九年(1514),改属达州。”材料中的“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朝设立的地方三司之一,三司的设立( )A、标志丞相被废除 B、杜绝了地方割据隐患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进行省制度的确立16. 明朝末年流行着这样一首歌谣: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李自成),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中的“闯王”( )A、推翻明朝统治 B、荡平东南倭寇 C、成功收复台湾 D、引清军人关17. 2025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勉励他努力成为佛学造诣精深、受僧俗信众爱戴的藏传佛教活佛,在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西藏稳定发展进步中作出更大贡献。回顾历史,藏传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始于 ( )A、元朝时期 B、明朝前期 C、明朝后期 D、清朝前期18. 清代学者赵翼说: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由此推断A、军机大臣无决策之权 B、皇帝权力受到了制约 C、军机大臣掌控了朝政 D、中央权力向地方分散19. 清代豫商中武安商帮实力雄厚。《河南省志》记载: “清乾隆、嘉庆后,凡河南都会及满洲、兰 州、西安、内蒙古等处,皆有本县(武安)之商业。”这反映了当时( )A、人地矛盾突出 B、陆上丝路繁荣 C、商品经济活跃 D、水路交通发达20.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曰:“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这位“先生”最可能是( )A、苏轼 B、王守仁 C、陆游 D、顾炎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8分,共50分)
-
21. 科举制是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隋炀帝时哪一科的设置?
(2)、材料二 自宋代规定三岁一贡以来,每历三年,必有大批应举人,远从全国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国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仅政府与社会常得声气相通,即全国各区域,皆得有一种相接触相融洽之机会。不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协调力。而边区远限(角落),更易有观摩,有刺激,促进其文化学术追随向上之新活力。-—摘编自《国史新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三岁一贡”对宋代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材料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1573— 1626)因为参加殿试而一举成名。考试内容为儒家经典,文体上的严苛要求虽然方便评 分阅卷,但也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摘编自张宇辰《刍议明朝状元卷 折射的中国科举制度》
材料三中的赵秉忠殿试卷是目前所知中国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从第一手史料 和第二手史料的角度分类,赵秉忠殿试卷属于哪一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科举制的“文体”名称及其危害。
(4)、材料四科举制度不仅决定着应试者个人的前途、家族的兴衰,更左右着帝国的教育、政治、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价值观,而这种影响,正是通过一批批金榜题名者和一批批科场失意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的。--央视纪录片《科举》解说词
综合上述材料,思考科举对现代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科技方面
天文历法
科技名著
(1)、与图①相关的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哪一朝代?北宋时为图②相关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作出杰出贡献的是谁?除印刷术外,我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哪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图③至图⑥四位科学家与下列天文历法成就对应起来。(写出图序即可)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编成《授时历》:;
创制“十二气历”:;制成《大衍历》:。
(3)、分别写出图⑦、图⑧、图⑨三部科技名著的作者。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部著作的共同点。(4)、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认识。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新罗、日本向唐派遣的使者、留学生络绎不绝。这两个国家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两国的特产工艺品也大量输入中国。同时,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与东南亚、南亚、中亚、北非各国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大批的中国货物深受各国欢迎;天竺的佛经、东罗马的医学技术等也相继传入我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隋唐对外交往局面形成的条件。唐朝贞观年间西行求法,将“天竺的佛经”带入我国的是哪位高僧?
(2)、材料二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清)张廷玉等《明史•郑和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郑和“通使西洋”的目的(用材料原文回答),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反映了郑和船队能够“通使西洋”的哪一技术 条件?郑和“通使西洋”有何历史影响?
(3)、材料三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反映了清朝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政策的消极影响。
(4)、材料四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所致贺信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