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2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
1.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古人赞曰“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 C、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4. 唐朝后期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原来的373.7万户降为86.7万户,下降了76.8%;南方由311.8万户降为150.7万户,下降51.7%。造成以上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 B、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各级官员贪污腐败5. 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 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城规模宏伟6. 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方针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方针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自守7. 契丹开国君主阿保机重用汉人谋士,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采用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建立孔子庙,春秋祭拜。他还创立南北面官制。这些措施的结果是( )A、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的根本交融 B、增强了契丹的实力 C、使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加强 D、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8. 在北宋中期,经济鼎盛成熟时期的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 )A、宋朝农业的进步 B、当时手工业十分兴旺 C、商业和贸易的兴盛 D、“交子”的出现9. 《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10. 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11.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12.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代丞相由坐到站着禀奏事宜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13.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
张骞 鉴真
郑和 戚继光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14.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闭关自守 D、崇文抑武15.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 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6. 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17.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力推行。18. 明朝时,通过 ,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19. 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20. 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闭关政策,规定由朝廷特许的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
2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名称
地位
隋朝
大运河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长城
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
(1)、根据材料,指出明长城东、西起止点。(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6分,第23题15分,共31分)
-
2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 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 000万。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B处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写出由B到C的转折性事件。(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23.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的一个事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在元朝和清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