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7-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8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 白露未晞。(《诗经》)
    (2)、水击三千里,。(《北冥有鱼》)
    (3)、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陶渊明《桃花源记》)
    (4)、海内存知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满面尘灰烟火色,。(白居易《卖炭翁》)
    (7)、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8)、意象是文人借以表达借志的物象,意象生命力的强弱会影响作品的美学风格。若隐若现的孤鸿,意象生命力弱,因此,“。”(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两句展现出凄凉悲伤的美学意境;

    烟波浩渺的湖水,意象生命力强,因此,“。”(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两句展现出澎湃有力的美学意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二十世纪诗坛,艾青如一座灯塔巍然_。这位对光明未来怀着__信仰的诗人,用如画的诗句为我们指明民族的前路。他在shùn xī wàn biàn的时代中高举希望之旗,在不断抗争的岁月里坚守“黎明将至”的信念。当新时代的曙光冲破wùǎi , 他不再liān mò , 在以赤子之心向时代发出_的宣告:真正的诗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如今重读他笔下的“土地”,依然能聆听到那颗滚烫的诗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shùn xī wàn biàn

    ②wù ǎi

    ③jiān mò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伫立  真诚  震耳欲聋 B、矗立  虔诚  振聋发聩 C、矗立  真诚  振聋发聩 D、伫立  虔诚  震耳欲聋
    (3)、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如今重读他笔下的“土地”,依然能聆听到那颗滚烫的诗心。 B、如今我们重读他笔下的“土地”,依然能聆听到那颗悦耳的诗心。 C、如今重读他笔下的“土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颗滚烫的诗心。 D、如今重读他笔下的“土地”,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颗悦耳的诗心。
  • 3. “诗中有画”是艾青诗歌的突出特点。以下选项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太阳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从那遮蔽着无限痛苦的迷雾里

    刺醒了我们的城市和村庄

    (节选自《向太阳》)

    B、光给我们以智慧

    光给我们以想象

    光给我们以热情创造

    出不朽的形象

    (节选自《光的赞歌》)

    C、黑夜收敛起她那神秘的帷幔

    群星倦了,一颗颗地散去……

    黎明——这时间的新嫁娘啊

    乘上有金色轮子的车辆

    从天的那边到来……

    (节选自《吹号者》)

    D、薄雾在迷蒙着旷野啊……

    前面只隐现着

    一条渐渐模糊的

    灰黄而曲折的道路,

    和道路两旁的

    乌暗而枯干的田亩⋯⋯

    (节选自《旷野》)

  • 4. 学校举行“传承民俗,走进潮汕”主题演讲比赛,你准备以“英歌舞”为内容参赛。请你结合材料及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收集资料,了解背景

    英歌舞表演者的脸谱是根据水浒梁山泊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特征而定的。如,宋江为红脸红须,李逵为满腮的黑须倒钩,鲁智深为和尚装束,武松为白脸……英歌脸谱多以红、白、黑为主要色,配以青、蓝、黄等颜色。色彩鲜艳,对比鲜明。红色代表忠诚、正义,白色代表机灵、狡猾,黑色代表粗鲁、正直。

    以上是班里其他同学协助你搜集到的资料,大家对英歌舞角色的装扮有些疑惑。请你结合资料及《水浒传》的内容,从划线句子中选取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为何如此装扮。

    (2)、任务二:修改讲稿,调整语序

    “朋友们,英歌舞的每一次腾跃,都是对历史的致敬;每一声呐喊,都是对未来的宣言。它告诉我们:民俗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①在潮汕,一位老艺人曾说:“英歌舞的魂,不在槌上,而在心里。”②政府搭台,让英歌舞成为文旅名片,学者钻研,让文化基因有据可依。③我们还可以牵着孩子的手走进祠堂,成为文化传承的引路人。④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还燃着那团火,英歌的鼓点就永远不会停歇。⑤而我们普通人,可以是台下的喝彩者,也可以是自媒体上的传播者。”

    以上是你演讲稿中的一段。指导老师发现①至⑤句有明显的逻辑问题。下列调整方案中,最合理的一项是(    )

    A、②⑤③①④ B、①④②⑤③ C、⑤③②①④ D、④①⑤③②
    (3)、任务三:撰写申词,展现主题

    “英歌舞是力与美的传奇!你看——那整齐的踏步般拳冒震动大地, , 那翻腰的阵势若蛟龙搅动云霓!接下来,请大家一起聆听,力与美的传承!”

    活动主持人希望在申场词中更好地展现英歌舞的力量美。请你结合任务二演讲稿的内容协助他仿写两个句子,完善以上串场词。

二、阅读(42分)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被辱予奴隶人之子,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乙】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招贤者。谓郭晓曰:“齐因孤之国乱而丧破燕,孤知燕小力少,不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晓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院始死贤于院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隐政筑官而师事之。乐毅自远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 , 与百姓同甘苦。


    (选自《史记·燕召公世家》)

    注释:①卑身:降低身份。②吊死:吊唁死者。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卑身厚币招贤者/其境过请 B、知燕小力少/其远面无所至 C、以报/不为外人道也 D、燕王吊死向/鳏寡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鸣之面不能通其意。

    ②昭王为隐改筑官面师事之。

    (3)、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王必欲致士先从院始巩贤于院者岂远千里哉

    (4)、燕昭王二十八年,乐毅率军联合三晋及秦楚之师大破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结合你对两文的理解,概括乐毅能展现出“千里马”之才的原因。
    (5)、朱自清在《经典常读》中指出:“同马迁的史观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他最长于描写”。请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如何塑造燕昭王这个形象。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喜马拉雅山脉自然环境恶劣,低温、缺氧,对任何动物来说都是严峻挑战。斑头原之所以能每年两次飞越喜马拉雅山,与其对氧气“吸得多、送得快、用得好”有直接关系。研究发现,与重量相似的其他鸟类相比,斑头雁的肺更大、更扁平,这样的肺部结构让斑头雁得以尽可能多地吸入氧气;与此同时,斑头雁心脏与身体质量的比值更大,约为其他鸟类的1.5倍,强大的心脏可以将肺部吸收的氧气更快地输送到身体各处。不仅如此,成年斑头雁在高空飞行过程中,断陈代谢和心率都会减慢,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种种因素叠加,使斑头雁与重量相似的其他鸟类相比,储氧、用氧能力均更胜一筹。

    除此之外,为了飞得更高、更远,斑头雁在迁徙过程中还会集群飞行,一路飞飞停停,不断补充能量。特别是在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之前,鸟群会格外谨慎。囤积脂肪、观测天气、研究线路,做足准备后,便会结成齐整优美的“人”字队形,飞越喜马拉雅山。

    (摘编自人民日报《小小斑头雁,何以飞越喜马拉雅》2023年3月28日)

    材料二

    八月,恰巧到了斑头雁抚育后代的关键期,一些大雁已开始带领小雁离开斑德湖的湖心岛,在周边地区扩大觅食范围。观察站的工作人员们注意到,西藏棕熊的活动比往年更频繁,威胁着斑头雁的生存和繁衍。

    连博士了解情况后,决定对它们采用无人机携带防熊喷雾的驱离方式。

    这样做对熊会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连博士回答:“不会,只会对它造成一点点的刺激。”熊一旦形成惩罚记忆,就不敢轻易再来侵扰。

    在班德湖,人们敬畏大自然,敬畏野生动物。工作人员通常不愿干涉野生动物之间的相互侵扰或破坏行为,期望它们能遵循自然规律,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当某些野生动物种群遭受较为严重的伤害时,人们则会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2025年纪录片《斑头雁归来的季节》)

    材料三

    “系统设计”是一种由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于21世纪初开发的方法论,它结合了跨学科的先进方法与系统思维,超越了传统解决方案的局限,为多学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积极合作建立路径,有助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系统设计”为班德湖湿地保护注入了新的思路。经过13年的努力,班德湖及周边植被生长好,覆被度高,植物种类丰富,在维护班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在班德湖繁殖的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

    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看,斑头雁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节点,而围绕它所开展保护行动的志愿者、科研人员、当地牧民、政府机构和环保组织等也都是系统中的节点,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失去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保护湿地生态有所影响,进而削弱斑头雁的迁徙网络。

    (1)、下列是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斑头雁独特的肺部结构,使其能吸入尽可能多的氧气。 B、观察站的工作人员通常不会干涉野生动物之间的行为。 C、“系统设计”这一方法论为生态保护注入了新的思路。 D、班德湖在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2)、请结合材料一,向生物地理爱好者们简要介绍,斑头雁迁徙的时候,为何能越过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的喜马拉雅山。
    (3)、请运用材料三的内容,解释材料二中观察站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干预西藏棕熊的行为。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河

    果街

    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工作。没想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②冰封一冬后,黄河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有冰凌冲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

    ③曲折的黄河如一个绳套,圆圆出一块名为“河套”的冲积平原。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报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④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西阔阿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⑤我同二十多个民工和几辆小毛驴车,每天在十公里长的河段上来回巡视,备料,检查和修补隐患,特别要警惕河冰的变化。民工虽刚刚认识,但都很亲热。

    ⑥因水过沙淤,修整河道成了当地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还没有机械施工的年代,全靠人工把泥沙一锹一锹地挑出去,俗称“挑集”。这也是年轻人欢乐的聚会,类似南方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不过那是纯纯地唱歌游戏,我们这里却是借走河工而欢聚。

    ⑦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生活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

    ⑧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我想到几分孤单,又有一点兴奋。人生本是一场偶然,命运之舟从来不由自己掌舵,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如鹰雁在空,借气流滑行。

    ⑨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铁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不好,太婆苦了。我虽分配室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待身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⑩天气渐渐转暖,土地也在慢慢变软,有了一点潮气。按老河工的经验,今年的开河将是“文开”,不会有大麻烦。我紧张的情绪也缓和了,不过反倒生出一丝遗憾,既为冷汛而来,却没有看冰坝隆立、飞机投弹炸冰,好像少了点什么。民工们已经在悄悄地收拾行装。我无事可干就裹上老羊皮袄在堤上漫不经心地巡走。对岸是成吉思汗发家的鄂尔多斯高原,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曾演绎了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

    ⑪一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

    ⑫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掏起一捧黄河水放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选自《当代》2023年第1期,有删改)

    本文作为学校读后感交流活动的推荐篇目,吸引了众多七年级同学从不同角度解读分析。作为八年级学长,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启发他们完善自己的理解。

    (1)、角度一:关注情感变化

    甲同学从情感的角度写下了一段随感,但有个别用词难以确定,请你根据文章内容把这段文字补充完整。

    “这篇文章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既有奔赴河堤的急切,又有结识民工的;既有的孤单,又有品思古词的迷茫;既有清晨巡逻的期待,又有发现浮冰的

    (2)、角度二:关注修辞手法

    乙同学很喜欢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请你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与他一同赏析。

    (3)、角度三:关注表达方式

    丙同学发现作者在叙述经历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你以第⑧段为例,与他一起探讨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4)、角度四:关注作品主题

    丁同学觉得“开河”这个过程很有趣,似乎有很丰富的含义。请你结合选文中作者的经历以及自然对人的启发,与他交流关于“开河”的理解。

三、作文(50分)

  • 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只有经历过,热爱着,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请以“这就是我热爱的生活!”为结尾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自拟题目:

    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500字;

    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