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6-24 类型:中考真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树人学校九年级(1)班开展以“诗画潇湘,大美湖南”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下面的任务。
    【走进湖湘山水】

    小潇同学草拟了一段有关湖湘山水的文字,并在小组内朗读交流,请你修改完善。

    张家界如诗如画,尤如人间仙境这里有像天空中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的群山 , 姿态各异的碧水,郁郁葱葱的森林,形状奇特怪异的岩石鬼斧神功的溶洞……张家界成为湖南全域旅游的龙头。①崀山、莽山、洞庭湖、东江湖等名山名湖密集,②沿张家界前往大湘西旅游廊道,③世界级的文化遗产遗迹荟萃,④一颗颗璀璨的山水明珠擦亮了潇湘山水名片。

    (1)、语段画横线部分,小潇同学写错了两个字,应分别改为“” “”;他将“廊”字读成了“kuò”,该字应读作“”。
    (2)、语段画波浪线部分可以分别换作成语“”。
    (3)、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①②③句顺序有些混乱,你认为语意最连贯的排列是 (   )
    A、①③②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③②①
  • 2. 【感受湖湘文化】小湘同学设计了四块有关“湖湘文化”的展板,以下是部分内容,其中有一处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历史文化
        岳阳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巅峰”。
    红色文化
        韶山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承载着无数的红色记忆。
    农耕文化
        作为炎帝神农氏安寝圣地,湖南拥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
    民俗文化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小语同学提供了一张图片(见下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围绕“湖湘文化与科技融合”写一段宣传文字,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 3. 下面是三位同学关于湖湘文化精神的讨论,请你用古诗文补全对话。

    小潇:杜甫虽然没有“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广厦”,但仍渴望“① ”,我认为他的这种济世情怀与湖湘精神是相通的。

    小湘:“②。”范仲淹将个人忧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湖湘精神是否也包含了这种心忧天下的精神呢?

    小语:是的。我认为“③”中体现的勇往直前精神,同样是广大湖湘人所推崇的。

二、阅读(50分)

  • 4.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风何以是春风

    朱美禄

    歌咏春天,自然少不了对春风的关注。而春风这个概念,古人有多种多样的表述。

    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写成“春风”,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诗意地写成“杨柳风”,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可以写成“惠风”,如“芳菲满郊甸,惠风生兰薄”;还可以写成“阳风”,如“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但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就是许多文人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如江淹《咏美人春游诗》:“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李白《落日忆山中》:“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张栻《立春偶成》:“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朱熹《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披文入情,读者不难发现,这些诗歌中的东风并不是一个风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风。这些诗歌的作者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对东风的理解却高度一致,可见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的认知具有普遍性。

    东风何以是春风,首先与自然因素有关。根据气象学的解释,空气中气压是不均衡的,空气由气压高的地方向气压低的地方流动就形成了风。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受行星风系与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每年春天,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中国陆地上的冷高压持续降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增强,在气压梯度力驱动下便形成了东南季风。中国大陆东部海岸线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使得春天的东南季风在地面上转变为偏东风。由于东风吹拂的时间是春天,所以人们将二者统一起来,赋予了东风以春风的含义。

    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东风何以是春风,还与人们对东方的认知有关。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对应的方位是正东方,所以古人有“震居东”之说。由于震所代表的自然现象是雷,雷震而万物萌动,所以《白虎通义》中说:“所以名之为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说文解字》对“东”字解释道: “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这些都表明了东方是万物萌动的方位,而春天是万物萌动的时间,所以古人将东方与春天联系起来,认定东风就是春风。

    《尚书》 “洪范”篇最早提出了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观念,但并未加以阐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 “五行之义”篇中发挥道:“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可见在中国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观念中,东方属木,主春气,意味着勃勃生机,而春天也正是如此,所以东风就成了春风的另一种表述。

    在实际生活中,春天除了常刮东风之外,也刮其他风向的风。在文学创作中,之所以用东风来指代春风,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文化的规约。假如将春风表述为西风、南风或者北风,则与传统文化明显相悖;只有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才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

    东风何以是春风,还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以至于固化的结果。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东风解读为春风的则是王逸。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说:“东风飘兮神灵雨。”王逸注曰:“东风,春风也。”屈原的创作与王逸的注释相结合,第一次把文学文本中的东风坐实为春风。此后,“东风”一词便成了一种母题,一种被依赖的路径,被历代文人反复书写。如汉代《古诗十九首》道“东风摇百草”;唐代韩翃道“寒食东风御柳斜”;宋代苏轼道“东风袅袅泛崇光”;明代袁宏道道“东风杨柳濯青枝”;清代洪亮吉道“一片东风百草生”。在不同诗人笔下,东风这一符号的含义都是春风,“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古代诗人都是这么运思与表达的。正因为一代代诗人不断地这样书写,东风作为春风的所指,便成为中国人一种集体意识与固化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因为地理与文化原因,常以东风来指代春风。有趣的是,在欧洲文学中,雪菜的《西风颂》将“西风”比作春风。东西方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与世界发生关联的过程中将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作者这样编码,读者也必须这样解码,才能以意逆志,成为文本的知音。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5日16版, 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文人对“东风就是春风”具有普遍认知,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东风与风向是一致的。 B、每年春天,中国陆地气压高,太平洋气压低,被气压梯度力所驱动,于是形成了东南季风。 C、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书写东风意象的是屈原和王逸,此后“东风”便成了文学文本中的母题。 D、在中国,“春风何以是东风”的问题,与地理因素有关,与文化观念、传统习惯也不无关系。
    (2)、下列对原文中“引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列举含有“惠风”“阳风”“东风”的诗句,是为了指出这些词在创作中可与“春风”互换。 B、董仲舒对“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的阐述,印证了“东风”与中国古代五行文化观念的关系。 C、作者历数汉、唐、宋、明、清各代诗歌,意在说明东风指代春风是古典诗词不断层累的结果。 D、雪莱在《西风颂》中将“西风”比作春风,是因为西方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不同于东方。
    (3)、唐代陆龟蒙《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吾祖始铸田器,岁东作必大售” (我的祖辈是造农具的,每年春耕开始的时候,农具销量很大)。小语同学对其中的“东作”一词产生了疑问。她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的“作”推断“东作”中的“作”应是“工作,做工”的意思,但对为什么用“东”代替“春”仍感到困惑。请你根据本文中的相关内容,为她作出解答。
  • 5.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要爱具体的人

    乔叶

    冬日某个午后,我在小区附近散步。阳光很好。很好的阳光往往会有一种奇妙的牵引力,引得人越走越远。走着走着,忽然就看见前面有一家物美超市。我家附近也有一家物美,看见物美就觉得很亲切。此时,在亲切之余突然好奇:虽然都是物美,可在不同地段是不是也有风格差异?便进去逛了一圈。果然是有些差异,比如此处虽然毗邻大道,人却不多,同样的菜也比我家旁边的要贵一些。生活消费类的货架排得既少也不活泼。这大约都跟人气有关。我家那边的物美因为去的人多,总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样子,蔬菜区的菜流通很快,常常是很新鲜的菜当天稍晚就会打折,这就更吸引人去。良性循环就是这么形成的吧!

    不过这边倒是有一个新发现:紧挨着收银处的地方居然有间小小的门面,是个理发店,名字是“10元快剪”。这真是好名字。信息极其明确:十块钱,而且剪得很快。所以,快来剪吧。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进过理发店了,很明确的时间节点就是疫情之后。出门不便,而且店家营业也不稳定,我也少了很多出门的活动,待在家里的时间大大增加,于是就由着短发慢慢长起,前面刘海么,就自己对着镜子剪剪,后面则随便一扎,就这么凑合了一年,当然也是乐得省钱。然后就有了新问题:刘海可以自己剪,后面的头发嫌长了自己却剪不了——其实也不长,但我的理想尺度是能抓起来就好,能抓起来是为省事,再长一点就嫌沉——也试着自剪,还真不行。逼着家里人拿我练手,也都剪过,那效果实在是一言难尽,每次我都得再加工,还得把头发又上卡子又绑花儿地揪成一个小丸子才能遮丑。这就必须得承认术业有专攻。

    于是便进了这家店。这是几年来第一次正式进理发店。10元,没有经济压力。而且我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推断:店主托尼是位女士,正在给一个男人理发。她矮矮的,壮壮的,五十多岁的样子。短发,头发有些花白。这位托尼一定是速度快且效率高。经手的头多,技术也不会差。

    看见我进来,她热络地招呼着,说等五分钟好不好?我说好。问她用不用洗头,她笑道,这里没水,不洗头。咱就只能是干剪撒。

    本来听她口音就像是四川人,这个“撒”让我更加确定。果然等了大约五六分钟,给那男人剪完,她利索地扫地,另取出干净围布给我围好。做这些的同时她已经言简意赅地问明白了我的基本需求:刘海是整齐还是碎齐,后面想剪得多短,马尾扎出来大概什么样。告诉我十五分钟就行。

    甚合我意,边剪边聊。我喜欢和这样既生又熟的人聊天。生是因为不知道她的姓名,熟是因为这样的人生活里处处都是。所以啊,这都是些多么可亲可爱的人啊。

    四川人?

    嗯。

    四川哪里呢?

    绵阳。

    绵阳我去过的。2009年,大地震后第二年。

    哦,地震前我都来北京了,我来北京快二十年啦。

    沉默片刻,继续聊。

    四川人做饭真好吃,我一到四川就吃得要胖三斤。冒菜、水煮肉、酸辣粉,都喜欢吃。火锅更不用说啦。

    嗯!我也很会做饭的,随便做做都很好吃。北京的川菜不行的。

    我常在地铁上看到植发的广告,植发管用吗?

    不管用,骗人的。昨天有个人来理发,就是植发,花了3万多元,才不到半年,掉得差不多啦。

    我笑。她也笑:还不如买假发哩。到处都有骗人的。我一个老乡小妹妹,来北京,第一个月工资发了8000元,进了一个美容店,等到出了门那卡上只剩了几块钱,都被刷完啦。哭。报警,警察管不了。说你消费了嘛,这事儿说不清。我刚来北京时也差点儿上当,在东直门,有人拉我体验,说免费,我进去就要我脱鞋,说先给我按摩,我没有按摩过,觉得不对,就跑出来啦。

    你真聪明!

    就一起笑。

    理完,扫码付款。问她今天理了多少个啦?你是第三十八个。一天能理五十个?差不多。那也不错啊,一个月能挣一万多元。哪里能!要给“物美”交五块。为啥?这店面是人家的。那收你一半钱也是够黑的。还行哈。省了好多事。 自己开店也好难哩。在这里嘛,稳稳的。

    告辞。忘了拿菜,她喊我回来,打量着我手里的环保布袋子,以同道的神情和口气夸奖道:“你这个袋子好。我也从来不买超市的塑料袋,不花那个闲钱。赚钱不容易,能省个就省个哈。还保护环境,是吧?”我说,是是是。很开心被她夸。

    已经很多天过去了,每次看到物美超市就会想起她。想起她的笑容,想起她说“稳稳的”这句话时满足的神情。说实话,她的知足让我意外。——此时去看,是我这想法有问题。人家怎么就不能知足呢?再往深里追究,你怎么就觉得人家该不知足呢?怎么就觉得人家的日子过得苦呢?人家没有活在你预设的剧本里,这不是挺好的吗?

    “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话,一直在我心中刻着,也总是能找到对应的诠释。———比如这个“稳稳的”人,就是具体的人,就是生活本身,多么值得爱。

    【乔叶:北京作协副主席。出版小说《宝水》《最慢的是活着》  《认罪书》  《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 《走神》等作品多部。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1)、(暂缺)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位素昧相识的托尼与自己是“同道”?  

    (2)、文中多次出现了“稳稳的”,请问“稳稳的”体现在文中的这位店主的哪些方面?(考生回忆版)
    (3)、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们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这句话的理解。(考生回忆版)
  • 6.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①纡(yū):屈,指不得施展。②伊吕:指伊尹、姜太公。③萧曹:指萧何、曹参,名相。

    ④祚(zuò) : 皇位, 国统。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丙】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 , 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木牛:与后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相传由诸葛亮发明。②安堵:安定,安居。

    (1)、【甲】诗颈联提到“伊吕” “萧曹”有何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下列对【乙】 【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鄙”是“见识短浅”的意思,和“肉食者鄙”中的“鄙”意思不一样。 B、“咨臣以当世之事”与“以木牛运”“敛以时服”中的“以”意思相同,都可以翻译成“拿,用”。 C、“亮每患粮不继”中的“患”指“忧虑,担忧”,意思与“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中的“患”不相同。 D、“案”有“几案,案卷,考察,依据”等义项,“案行其营垒处所”中的“案”应取“依据”之意。
    (3)、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B、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C、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D、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4)、请将【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甲】诗中的“宗臣”是指为后世所尊崇的大臣。请根据【乙】 【丙】两文,说说诸葛亮被后世尊崇的原因。
  • 7. 整本书阅读

    班级准备组织“读名著,话成长”交流分享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面的任务。

    第一章 探寻红色的中国

    一 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

    二 去西安的慢车

    三  “大汉的子孙”

    第二章 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

    一 被“白色土匪”追逐

    二  “叛徒”

    三 关于贺龙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

    一 童年时代

    二 长沙时代

    三 革命前期

    第五章 长征

    一 第五次“围剿”

    二 整个国家的迁移

    三 大渡河上的英雄

    第七章 到前线去的路上

    一 和红色农民的谈话

    二 苏维埃工业

    三  “他们唱得太多”

    第八章 在红军中(上)

    一  “真”的红军

    二 对于彭德怀的印象

    三 为什么变成一个红军

    (目录有删节)

    (1)、任务一:小组计划围绕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毛泽东同志的成长经历进行专题探究。

    请你参考《红星照耀中国》的目录(见上图),从阅读方法的角度提一条具体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2)、任务二:观看完电影《哪吒》后,有人认同“我命由我不由天”,有人则认为“命运是一根由许多人编织成的绳子”,你怎么看?请从初中教材推荐阅读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某个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或命运变化,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5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并非站在山顶,才能被看见。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