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期五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专项(提升篇):08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17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家乡的桥
王申浩
①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②小河长,小桥多。桥连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与另一户人家。如果提个篮子赶集去,不经过八座十座小桥才怪哩!
③家乡的桥大多是石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石板搁两端,把两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很大的圆饼,两边几十级石阶缀上去,形成个大“八”字,一对对石狮子雄赳赳地屹立在石柱上。夜里,你撑条小船穿梭其间,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④家乡小桥的名称也美极了,千岁桥、如意桥、震龙桥、元宝桥、娘娘桥、骆驼桥……大人们告诉我,元宝桥,骆驼桥是人们根据它们不同的形状叫出来的;而震龙桥,娘娘桥,就跟民间传说有关系了;至于如意桥,是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中撷取来的。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记得有一年清明节,我跟外婆坐船扫墓去,每过一桥,我大声地念。追桥名,接着就听外婆讲一个关于这桥的故事。几十里水路百座桥,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
⑤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下棋猜谜讲故事;我们把桥当作跳水台,比跳水本领,练胆量;我们在桥边钓鱼摸螺蛳,碰得巧,还能从桥洞里捉到一对毛蟹呢!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⑥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选自沪教版语文四年级第一学期》,有改动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故乡的小河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这句话写出了江南水乡小河多的特点。
②“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中“那光景”是指夜里,人们在各种桥上走动的情景。
③“震龙桥”的名字来源于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
(2)、第③段加点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写一写。(3)、第③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和两种石桥。(4)、第④段中说“外婆的故事足足可装一条船”,结合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写( )A、外婆特别会讲故事。 B、家乡的石桥很多。 C、家乡小桥的名称美。 D、家乡桥很多,并且每座桥都有故事。(5)、再读第④段,完成下面习题。①文中提到的桥名“元宝桥“骆驼桥”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
A.诗句意境
B.民间传说
C.形状特征
D.历史人物
②如果让你给家乡的一座桥起名字,你会取什么名字?为什么?(6)、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第⑤自然段从、比跳水本领练胆量、和荡舟进桥洞这几个方面介绍了 , 表达了。
2. 汉字之美仇英义
①汉字之美,是世间的极致之美。
②汉字之美,美在底蕴深厚。三千多年的汉字史,记载了源远流长的文明史,记录了艰辛曲折的探索史,记述了百折不挠的奋斗史,让人类充分认识到汉字的社会价值。在汉字笔画从几种演化到32种的进程中,诠释了文明的生发,展现了汉字之形体美;在汉字字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行书的过程中,铭刻了文明的发展,呈现了汉字之形态美;在汉字文化从誊写、雕版、活字传播,演进到激光、数字传播的历程中,印记了文明的进步,体现了汉字之形象美。
③汉字之美,美在活力无限。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汉字的魅力——无论作为官方语言,还是作为工作语言,在文明交流交往中,都具有独特的地位;汉字既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传播使用,也在如今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地传播使用,在文化的相依相存中,社会价值得到了彰显;汉字的张力辐射了多个民族和多个种族,在文字创造创新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④汉字之美,美在影响久远。汉字传播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文明。汉字作为文化的典范,在古代文明传播中,影响着一些国家的生活习俗、民族风俗、社会礼俗,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汉字作为思想的工具,在现代文明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引领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风向标;汉字作为文化自信的象征,在当代文明传播中,特别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自身的影响力、感染力,贡献出新的更大的力量。
(选自2022年第4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有删改)
(1)、短文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汉字之美,是世间的极致之美”。(2)、感受“汉字之美”,按要求读第②自然段,完成下面的表格。汉字的变化
对于文明的价值
彰显汉字之美
笔画从几种演化到32种
诠释了文明的生发
形体美
字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行书
①
②
文化从誊写、雕版、活字传播,演进到激光、数字传播
③
④
(3)、请结合本学期“综合性学习”单元的学习,写一写汉字的美还体现在哪儿。(可以从有意思的谐音、有趣的形声字、书法欣赏等角度,任选两个角度来谈)3. 阅读短文《父亲的笑》,完成练习。①那年上学,我要交一大笔学费。正发愁时,父亲回家对母亲说,他下岗了。母亲听了就哭了,父亲却笑着安慰母亲。我气愤地说:“你还能笑得出来,这学我不上了。”母亲哭得更凶了。
②父亲失去工作的第二天就去找新工作。他骑着一辆破自行车,每天早晨出发,晚上回来,进门时总是笑嘻嘻的。
③一天,父亲进门时笑着说:“工作找好了,明天就上班。”第二天早晨,父亲穿着一身破衣服走了,晚上回来蓬头垢(gòu)面,浑身都是泥浆。我一看父亲的样子,嫌弃地端着碗离开了饭桌。父亲笑了笑说:“这孩子。”第三天,父亲回家时穿得干干净净,脏衣服被夹在自行车后面。
④两个月下来,建筑工程完工,工程队解散了。父亲又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地找工作,每天早晨准时出发,天黑了才回家。一天,父亲骑着一辆旧三轮车回来,说是要当老板,给自己打工。我对母亲说:“就他这样的,还当老板?”此后,父亲整天骑着他的破三轮车拉着货,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要是在路上碰见骑三轮车的父亲,他就冲我笑一下,我却装作没有看见,不理他。
⑤有一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前面围了好多人,上前一看,是父亲的三轮车翻了,车上的电冰箱摔坏了,父亲一手摸着电冰箱,一手抹眼泪。我从没有见父亲哭过,看他这个样子,我慌忙往家里跑。等我带着母亲来到出事地点时,父亲已不在那里了。晚上,父亲进门时还是笑嘻嘻的,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母亲问:“伤着哪没有?”父亲说:“什么伤着哪没有?”母亲说:“别装了!”父亲忙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处理好了,吃饭。”第二天一早,父亲又骑三轮车走了。母亲说:“儿子,你爸爸虽然没大本事,可他一心为这个家,要尊敬你爸爸。”我点了点头,第一次觉得他是那么可敬。
⑥就这样,父亲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报答父亲。离开家去上大学的那一天,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专车送到火车站,我和母亲则坐着父亲的三轮车去。父亲就是用这辆三轮车,挣够了我上大学的学费。当时,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⑦在车站告别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喊了一声“爸爸”,但接下来除了大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父亲仍是笑嘻嘻地说:“这孩子,哭什么!”
(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示意图。(2)、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描写,父亲翻车后哭泣是因为。“晚上,父亲进门时还是笑嘻嘻的”则是因为。(3)、对比下面两个句子进行判断。①他还经常去我的学校送货,让我很是难堪。
②当时,我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
⑴这两个句子是前后矛盾的,既然父亲让“我”难堪,还怎么会“真想骄傲地告诉我的同学这就是我的父亲”呢?
⑵这两个句子表现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觉得难堪,到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好父亲而骄傲。
⑶“我”开始不理解父亲的辛苦,后来理解了父亲的辛苦和对“我”的爱,所以心理发生了变化。
(4)、第⑦段中写道:“我再也忍不住了,哭着喊了一声‘爸爸’,但接下来除了大哭,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你认为“我”可能想对父亲说些什么?请写下来。4. 阅读《关于小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完成练习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最近越来越多同学戴上了近視眼镜,连我也不例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学生近视?针对这种现象,我对近视的原因、人数等做了一个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浏览网页,查找有关近视的资料。
2.采访眼科医生,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应该如何预防。
3.统计我们班近视同学的人数和原因。
三、结论
1.防止近视,首先看书、写字姿势要端正,做到“三个一”: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一寸。
2.不要在坐车或行走的时候看书,不要躺下看书。读写1小时要远眺10分钟或到户外走动,调节眼睛肌肉。在课间十分钟坚持做眼保健操。
3.尽可能少上网或少看其他辐射性强的东西。注意作息时间的安排,不能让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4.不偏食,少吃辛辣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D的食物。
5.定期到眼科检查,听从医师的指导,逐步矫正视力,防止近视度数加深。
(1)、下列调查方法在《关于小学生近视的研究报告》中没有提到的一项是( )A、网上查找资料 B、采访眼科医生 C、统计班级同学的相关情况 D、查阅书籍(2)、你能从图上得出什么信息?请写出一点。(3)、哪些行为能缓解用眼疲劳,防止近视?请根据上述内容,概括出三点。5. 第一站 优优一家来到了平阳,走进名人故居,感受当地人文风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练习。来到腾蛟镇少不了要去苏步青故居看看。静静走过那段铺满石子的小路,拐弯便见一座木质结构的浙南传统民居,是平房却有飞檐翘角。木制大门很简朴,木區上“苏步青故居”五个大字朴实端庄。故居院落简单宽敞,四五株樟树高大挺拔,很是茂盛。一条粗粗的古藤挂在樟树干上荡来荡去,显得故居幽静而内敛。故居后院有一口老井,听说苏步青小时候喜欢坐在井边读书,倦了就舀一瓢井水喝。地方上的人说这是聪明井,喝了井水数学就特别好。这个说法并非糊弄人,而是苏先生给当地人带来的一种自豪感。 (摘自《平阳文旅体资讯》)
(1)、材料中,画线部分是对景物的(静 动)态描写,从“”“”等词语中可以体会到。(2)、下图是优优在旅途中拍下的照片,请你运用画线句子描写景物的方法,任选一张照片写一写。
我选图片:①夜幕下的南溪江 清晨的南麂岛 (3)、读了这则材料,优优想向大家介绍平阳这座城市,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先搜集与平阳相关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等。 B、把搜集到的资料都记录下来,一一向他人介绍。 C、讲解的时候,条理要清楚,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 D、根据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解的内容。6. 见鸡而作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diàn)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租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租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 “此田不给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给你张三那给谁?”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1)、这则笑话是利用、、三个汉字的谐音特点编成的。(2)、理解词语的意思。“无鸡之谈”在文中指。“见鸡而作”在文中指。
(3)、下列句子中,与“不给你张三那给谁?”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这田不能租给张三种 B、这田只能租给其他人种 C、这田能租给张三种吗 D、这田必须租给张三种(4)、“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中“这句话”是指“”,张三明白:。(5)、读了这则谐音笑话,你体会到了地主怎样的特点?7. 下面两个语段都是丰子恺先生所写,从中感受他幽默风趣的语言吧!语段一: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掀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节选自《手指》)
语段二:
把我的十七颗牙齿,比方为一群匪,再像没有了。这匪是官匪,即贪官污吏。因为普通的“匪”,是当局明令通缉的,地方合力严防的。而我的牙齿则不然,我非但不通缉它们,严防它们,反而袒护它们。我天天洗刷它们;我留心保养它们;吃食物的时候我让它们先尝;说话的时候我委屈地迁就它们;我决心不敢冒犯它们。
怎见得像贪官污吏呢?官是政府任命的,人民推戴的。但他们竟不尽责任,贪赃枉法,危害国家和人民。我的十七颗牙齿,正同这批人物一样。它们原是我亲生的,从小在我口中长大起来。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与我痛痒相关的。它们是我吸取营养的第一道关口。它们替我研磨食物,送到我的胃里去营养我全身。它们站在我的言论机关的要路上,帮助我发表意见。它们真是我的忠仆,我的护卫。可它们居心不良,渐渐变坏。起初,有时还替我服务,为我造福,而有时对我虐害,使我苦痛。到后来它们作恶太多,个个变坏,歪斜偏侧,吊儿郎当,使我奇痒,使我大痛,使我不能作画,使我不能作文,使我不得说话,使我不得安眠。
(节选自《口中剿匪记》,有删改)
(1)、语段一中写大拇指形状不美,作者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的。(2)、读完这两个语段,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将他们的讨论内容补充完整。语段一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和修辞手法,“死力抵住”“”“”等词语生动地塑造了大拇指的形象。
语段二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语段二中的“匪”表面指 , 实际上是指 , 这种说法十分幽默风趣。这样幽默风趣的语言文中还有许多,我会找出一处,读着这句话,我的体会是:
(3)、这两个语段都是丰子恺先生所写,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4)、风趣的文章,往往从题目开始就趣味十足。下面是几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它的题目是不是让你会心一笑?请模仿作者的风格,试着为剩下的两幅漫画起个“有趣”的名字。爸爸回来了 团结就是力量 8.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稻济世,万家粮足
佚 名
①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只专注于田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杂交水稻神话的撰写者——袁隆平!
②1959年至1961年是困难时期,全国闹饥荒。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定决心提高水稻产量,要让人们吃饱饭。为了水稻增产,袁隆平不停地查资料,搞水稻播种试验,寻找高产水稻种子。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终于发现了一株长得特别好的水稻,给它取名“鹤立鸡群”。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待地撒下“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收获季节到了,种下去的“大水稻”却高的高,矮的矮,成熟得也很不一致,迟的迟,早的早,没有哪一株赶得上它们的“妈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袁隆平反复琢磨,反复查找资料,反复分析研究,终于明白那棵大水稻是一株“天然杂交稻”!既然水稻杂交有优势,那我们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的呢?这株天然杂交稻使他豁然开朗,他相信利用人工杂交的方法,一定可以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于是,不管高温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人们总会看到弯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袁隆平和妻子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观察了大约14万株水稻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③越往南走,气温越高,水稻生长越快。为了加快研究速度,袁隆平和助手们在湖南、广东、海南等地不停往返。他们曾遭遇了很多困难:试验田的秧苗曾被人恶意拔光,地震和洪水差点毁了秧苗,反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声音不时传来……好几年过去了,他们仍没有成功。多年的经验让袁隆平逐渐意识到,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水稻,近亲联姻,后代不好。他们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进行杂交研究。又是漫长的寻觅过程……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等人终于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④杂交水稻成功地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它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今天,杂交水稻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把袁隆平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全世界的人们都感激袁隆平。 (选自《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有删改)
【链接材料】袁隆平做客《舍得智慧讲堂》时,主持人问:“您一共得了二十多项大奖,还有以您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别人都称您是伟大科学家,您怎么看?”袁老不假思索道:“不是伟大,是‘尾大’,尾巴大了也有好处,翘不起来。所以不能骄傲自满,要夹着尾巴做人。”闻此,台下一片掌声。
(1)、梳理袁隆平研究水稻的历程,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2)、同学们听了袁隆平的故事后各抒己见,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漫长又艰辛的过程,才取得了成功。 B、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因为杂交水稻提高了产量,解决了很多人吃不饱饭的问题。 C、杂交水稻研究,没有科技含量,所以袁隆平爷爷说自己不“伟大”。 D、杂交水稻研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袁隆平爷爷不放弃,终于研究成功。(3)、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链接材料中袁隆平的这番话为什么能赢得一片掌声?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想法。(4)、“人物主题馆”需要一张照片为袁隆平制作人物海报。以下三张照片,你认为哪张最适合?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照片一
面对水稻愁眉不展但目光坚定
照片二
弯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身影
照片三
手捧杂交水稻露出欣慰笑容
我选择照片 ,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