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2025:中考历史压轴重难题专训(六)

试卷更新日期:2025-05-06 类型:三轮冲刺

一、材料分析题

  • 1. 【世界格局】

    材料一  美苏对抗从根本上说是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这种冲突推动了冷战的到来。与以往国际对抗不同的是,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是依据不同的政治理念,追求不同的发展目标时所产生的制度性裂变的结果。除此之外,冷战不可避免地有浓重的意识形态的特点。

    ——摘编自樊百玉《作为结果的冷战——在冷战起源中探讨冷战的本质》

    材料二  2014年5月,俄罗斯等国签约成立欧亚经济联盟,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由俄罗斯领导的欧亚大陆共同体。美国警惕俄罗斯想要实现欧亚一体化的企图,不愿意乌克兰成为俄罗斯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帮助并公开支持乌克兰亲西方的反对派领导人的抗俄行动。乌克兰成为美俄地缘政治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前冷战对手又开始了新对抗。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电视讲话称,决定在俄乌边境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月24日宣布,乌克兰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并于当天晚些时候宣布与俄罗斯断交。2022年2月24日俄乌战争爆发,美国和北约国家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等军事援助。2023年2月20日,美国总统拜登突然访问乌克兰,表示将对乌克兰提供援助。拜登此举意在鼓励乌军坚持作战,笼络欧洲盟友继续抗俄。

    ——中国新闻网报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前冷战对手又开始新对抗”的原因。纵观材料,哪些因素威胁着当今世界的和平?
  • 2.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根据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整理

    材料二 古代君臣对话录

    魏征劝诫唐太宗

    武则天建言十二事

    姚崇劝诫唐玄宗

    魏征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劝谏唐太宗总结隋朝得失,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宽刑慎罚,勤俭戒奢,慎终如始。

    674年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言,提出十二条建议: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免除长安百姓的赋税徭役。停止不必要的军事行动。禁止宫廷作坊制作过于华而不实的器物。减少各种工程营造。拓宽臣民向上进言的途径。杜绝进谗言、搬弄是非的风气。解决才能者仕途停滞的问题。

    劝诫玄宗以后施政先行仁。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开疆拓土。不让宦官参与政事。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请求以后大臣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要收任何额外的献贡。不要造这些没用的宫殿和寺观。陛下以礼对待大臣。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根据【后晋】刘胊《旧唐书》【北宋】宋祁《新唐书》整理

    材料三: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学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㐨《中国服装史》

    材料四: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数(约)

    4142万

    4531万

    5292 万

    1699 万

    1576万

    ——根据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按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2)、根据材料二,总结唐朝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描述的唐朝人服饰,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4)、材料四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国家兴盛需要具备的条件。
  • 3. 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是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新兴经济体是21世纪初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词。……出现了“金砖四国”(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基础四国”(BASICS,巴西、南非、印度、中国)、“新钻十一国”(N11,孟加拉国、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墨西哥、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菲律宾、土耳其、越南)等新词,这些新词所指的国家都是与新兴经济体有关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自冯特君《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请结合材料一所示三角贸易中所贩卖的商品,分析英国从事三角贸易的原因。
    (2)、在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系列杰出人物。请选择材料二中的一位人物,为其撰写人物介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形势分别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
  • 4.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1914—1918年)后,法国建立了共产党,印发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翻译多种革命报刊书籍,吸引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大批先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的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是通过阅读原著来实现的,方法更为直接、准确,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论述更具体、更清晰。1921年2、3月,周恩来等党的创始人成立巴黎共产党小组,它实际上已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改编自《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材料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周恩来主张共产党要加紧组织武装力量,并亲自指挥了南昌起义。随后,起义部队按计划南下,准备到广东建立根据地。途中遭遇敌人封堵,转战湘南,损失严重。1928年4月,这支部队在朱德率领下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巩固和壮大了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吴超《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周恩来》

    材料三: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这是把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大革命,我们在这个大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第一年,就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摘编自周恩来《195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周恩来同志是新中国外交事业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卓有成效领导了党和国家外事工作。……他推动我国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使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先进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2)、根据材料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怎样的新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报告中的“大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周恩来推动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一个史实。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这一措施完成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实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失误?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4)、你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 6. 材料一:“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好》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21世纪),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三:1953年﹣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值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四: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

    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

    年增长率

    8.7%

    8.4%

    12%

    6.1%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在哪一年、什么事件?党的哪次会议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953年-1957年我国工业和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各两个。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怎样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 7.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一:如表所示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邹容《革命军》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思想的实践】

    材料二:

    人物资料卡1:A ____ ,湖南长沙人。

    主要事迹:

    (1)参与组建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

    (2)领导黄花岗起义

    人物资料卡2:B ____ ,出生于江苏淮安。

    主要事迹:(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

    【新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928﹣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邹容发表《革命军》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旨在宣传哪一救国思想?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A、B两位历史人物是谁?他们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阶级的救国探索?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新思想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认识。
  • 8. 歌曲是时代的见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所示的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创作的革命歌曲的歌词(节选)。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②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③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昔照。

    ④啊!延安,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到处传遍了抗战的歌声。千万颗青年的心,埋藏着对敌人的仇恨。在山野田间长长的行列,结成了坚固的阵线。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春节联欢晚会的流行歌曲节目中,《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农村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大海啊,故乡》抒发了人们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太阳岛上》的歌词“幸福的生活靠劳动创造,幸福的花儿靠汗水浇,朋友们献出你智慧和力量,明天会更美好”反映了老百姓面对新生活的到来,内心充满希望和热情;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我的中国心》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依恋之情。

    20世纪90年代,《我想有个家》唱出了市场经济大潮中在外打拼的青年人渴望亲情、温暖的内心倾诉;《春天的故事》热情歌颂了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公元1997》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时的盛况;1999年国人又把这种亲情和乡音浓缩在一首《七子之歌》中。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世界日益联系在一起,2002年春晚的《与世界联网》将中国的泰山、黄河与日本的富士山、欧洲的多瑙河融合在一起;2003年的《爱在天地间》歌颂了卫生事件突发时期医务人员大无畏的奉献精神;2014年的《天耀中华》赞颂了中华民族“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大爱。

    ——摘编自邓紫芯等《从央视春晚流行音乐节目看时代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中歌曲的创作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分析歌曲④的创作背景。
    (2)、选择材料二中的一个时期,根据该时期春晚歌曲所反映的时代变迁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