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9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是冰放热熔化 B、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D、寒冷的冬天,人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雾滴2. 某晶体熔化过程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各组固体熔化图像的形状与其类似的一组是( )A、蜡 玻璃 沥青 B、蜡 铝 玻璃 C、冰 铁 铝 D、冰 铁 沥青3.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倒计时更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序,惊艳世界。下列节气中涉及的物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雨水”——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寒露”——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霜降”——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大雪”——的形成是升华现象4. 在两块相同的玻璃片上,小科同学分别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如图所示。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下列是他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是( )A、水的表面积 B、水的温度 C、水上方空气的流速 D、水的质量5. 如图,烧瓶里装了半瓶水,加热至沸腾。接着,用软木塞把瓶口塞紧,并把烧瓶翻过来,这时水已经停止沸腾。然后碎冰渣撒在朝天的烧瓶底上,这时瓶内的水就又重新沸腾起来了。根据上述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把热量传给了水,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B、瓶内的气压变大,水的沸点升高,所以水再次沸腾 C、底部热的水跑到上面,所以水再次沸腾了 D、瓶内的气压变小,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再次沸腾6. 质量为70kg的运动员进行跳伞练习,伞的重量是10kg。那在下落阶段,运动员的质量( )A、等于0kg B、等于80kg C、等于70kg D、等于60kg7.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8. 如图所示,a、b、c三条图线表示三种质量相等的固体同时同等条件下加热时的熔化图像,由图可知( )A、属于晶体的是b B、熔化最快的是a C、熔点最高的是c D、无法熔化的是b9. 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10. 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11. 如图所示,是A、B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曲线表示晶体,B曲线表示非晶体 B、A所表示的物质的熔点较低,B所表示的物质的熔点很高 C、A和B所表示的物质熔化时都要吸热 D、2min之前,A升温比B要快12. 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最越来越大。如图所示是利用不同形式能量发电的示意图,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发电机工作产生电能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C、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热量 D、风力、水力、水蒸气带动涡轮机转动13. 如图所示,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某个物理量,下列所述物理量随时间变化情况与图中曲线基本吻合的是( )A、物体从光滑斜面滑下时的速度变化情况 B、电热水壶通电时壶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 C、从高空下落时降落伞的速度变化情况 D、从高空下落时降落伞的质量变化情况14. 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包上醮有酒精的棉花,如图2能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情况的是(周围的温度不变)( )A、
B、
C、
D、
15. 如图所示,由不同物质制成的甲、乙两种实心球的体积相等,此时天平平衡.则制成甲、乙两种球的物质密度之比为( )A、3:4 B、4:3 C、2:1 D、1:216. 下列变化是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 C、海水晒盐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
-
17. 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喷洒在高空的干冰极易(填物态变化,下同),吸收大量的热,导致周围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或者成小冰晶,形成小水滴和小冰晶的混合物——云。云越来越厚,小水滴和小冰晶不断下降,下降过程中小冰晶(填“吸收”或“放出”)热量熔化成水,和原来的小水滴一块落下,于是就成了雨。18. 一水杯装水放在冰箱冷冻室后,结冰后冰面正好与杯口相平,杯与冰的总质量为550 g,当冰全部熔化后,需向杯中加入50 mL水,水面正好与杯口相平。则杯的容积为mL;空杯的质量为g(ρ冰=0. 9 g/cm3)19. 空气热源型热泵热水器是利用空气作为低温物质,通过介质(工作物质)吸收空气中的热能,再利用热泵技术(类似电冰箱工作原理)消耗少量的电能驱动压缩机,使介质成为高温物质并对冷水进行加热。热泵热水器具有高效节能,不受天气影响等优点。则该种热水器内介质汽化的发生位置在(填“高温”或“低温”)物质处,冷水吸收介质发生(填物态变化名称)时放出的热量。20. 小林在浴室洗澡时,看到浴室内有两根水管,一根水管上有很多水滴,而另外一根水管上却没有水滴,他猜一根是热水管,一根是冷水管,但他又怕烫着而不敢摸,请你帮他判断出有水滴的那根管是(选填“冷”或“热”)水管。严寒冬天的清晨,小林来到教室时发现窗户玻璃的(选填“内”或“外”)侧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的。21. 如图所示,图甲为某物质的凝固图像。
(1)、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为(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它从开始凝固到凝固完成耗时min。(2)、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人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则试管内的冰将(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22. 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 对于P和Q,应先调整(选填“P”或“Q”)的位置。(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分析图象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 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 (选填“大干”、“等于”或“小于”) 第 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23. 取一支注射器。吸入一些乙醚,用橡皮帽套紧针头处,如图所示。再向外拉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往里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会有出现,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24. 下列是对酒精部分性质和变化的描述,用序号回答问题:酒精是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39分)
-
25. 如图所示为“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如表所示为小应每隔1min测量并记录的海波的温度值。回答问题: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海波的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0
53
(1)、实验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到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对试管直接加热,这样做的优点在于;(2)、由实验数据可判断海波是晶体,理由是;(3)、小应在利用相同的器材进行这一实验时,观察到海波熔化过程中温度计示数缓慢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A、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试管壁 B、烧杯中的水少 C、对试管内的海波不断搅拌 D、海波熔化过程中吸热导致温度升高26.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1)、用图甲所示的装置给水加热,在安装此装置时,应先固定(填“铁圈M”或“铁夹N”)位置。(2)、当将温度计刚插入热水中时,温度计的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原因是。(3)、实验中,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乙、丙所示。表示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4)、加热时,水温的变化用图丁中的a表示,若实验时其他条件不变,水的质量变大,则水温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应该是图丁中的(填“a”、“b”或“c”)。27. 学习了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小丽同学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请你利用下面提供的实验样品,设计实验验证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1)、实验中应控制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液体的表面积和都相同。(2)、实验室已提供装好酒精和水的几个样品,如图甲所示。按实验要求,选择图甲中两个样品进行对比,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研究。(3)、若一个同学选好两个液体样品后,将一个放在室内,另一个放在室外,经过相同时间后进行对比,他这样做 (填“正确”或“不正确”)。(4)、按要求正确选择样品并进行正确操作,经过相同时间后样品的情况如图乙所示。据此,你认为小丽的猜想 (填“正确”或“不正确”)。28. 沸腾是常见的生活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1)、图甲是“观察水沸腾”实验的两套装置图,更合适的装置是(选填字母)。(2)、小科同学在对水加热时,当水温上升到90℃后,每隔1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至沸腾一段时间,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请根据记录,在图乙中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90
93
95
96
97
97.5
98
98.5
99
99
99
(3)、当加热到第9min时,观察烧杯中的水,现象应为图丙中的 (选填字母) 。(4)、在加热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将烧杯中的水倒掉一部分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以下是其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29. 今年寒假,项目化作业“麦芽糖制作”是七年级小明同学最开心的一件事了。他把制作过程绘图如下:(1)、任务一:培养麦芽
小明为探究小麦种子的萌发条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分析回答问题:在A、B、C、D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棉花,在棉花上放30粒饱满、结构完整的小麦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的萌发情况如下表:
装置
A
B
C
D
场所
日光下
日光下
黑暗中
黑暗中
温度
20℃
20℃
20℃
20℃
棉花干湿状态
潮湿
干燥
潮湿
干燥
种子萌发情况
29粒
0粒
30粒
0粒
根据哪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光照不是小麦种子萌发的必要环境条件 。
A、A B、B C、C D、D(2)、除了上述探究的因素,请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给项目小组提出几点操作上的注意要点,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至少写两点)任务二:发酵:混合麦芽与糯米
小明将糯米煮好后降温,再加入麦芽搅拌均匀后放入电饭煲保温发酵6小时左右,将发酵后的糯米过滤取汁。通过查阅课外资料发现,麦芽中含有α-淀粉酶,它能分解淀粉。麦芽和糯米混合发酵的过程属于(选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任务三:加热制糖
过滤得到的滤汁先大火煮沸,煮到有气泡时不断搅拌,煮至挂起状态即为麦芽糖。
思考:本项目化学习耗费时间较长,小明的父母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这么做意义不大。对此,你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如何与父母沟通?(至少说两点令人信服的理由)
四、综合题(每空2分,共27分)
-
30.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2月5日,国内油价年内首次大幅下调,其中汽油每吨下调420元。已知某小车油箱容积为56升,汽油密度0.8×103kg/m3。请你回等:(1)、汽油密度0.8×103kg/m3 , 它表示的意义是。(2)、车主给该小车加满一箱汽油将少花元。(保留一位小数)31. 图为最新研发的喷雾风扇,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水箱里的水在水泵的作用下,通过管道运输到喷嘴,在喷嘴里产生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水滴,大量的水滴形成的微雾随着风扇吹出的风一起运动。喷雾风扇能降低周围温度4~8℃,实现了快速降温。请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喷雾风扇为什么能达到快速降温效果。32.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均匀加热,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热最的条件下,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则:(以下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甲、乙两种晶体的熔点比较,甲的熔点乙的熔点。(2)、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比较,Q甲Q乙.(3)、固态甲的比热容,固态乙的比热容,液态甲的比热容液态乙的比热容。3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混合液的不同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____。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 ℃ ,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____A、30% B、40% C、60% D、90%(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其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