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8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质量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使命,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QI。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目前计入AQI的污染物有SO2、CO2、NO2、可吸入颗粒物( PM10 , 即飘尘)、O3等 B、保卫蓝天的途径有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开发新能源和积极植树造林 C、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如航标灯、霓虹灯等 D、酸性气体未经处理而排放到空气中,可能导致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2.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于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臭氧是空气的污染物之一 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佩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3. 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严重问题,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②“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气候变暖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受到硫、氮的氧化物的污染④汽车尾气排放的增加加剧了空气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 如图为杭州某时刻的空气质量日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空气质量指数(AOI)54 良
PM2.5
PM10
SO2
NO2
CO
O3
24优
57良
6优
25优
—
146优
A、当前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为臭氧 B、空气质量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好 C、SO2、CO、CO2属于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 D、PM2.5指大气中粒径≤2.5微米的颗粒物5. 逆推是常用的演绎思维方法。以下逆推正确的是( )A、燃烧常伴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酸雨的值小于7,所以值小于7的雨水一定是酸雨 D、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6. 2024年4月 22日是第五十四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球战塑”,呼吁减少塑料污染,保护地球家园。下列有关环境保护说法正确的是选项
环境问题
防治措施
A
空气污染
合理规划工业区与非工业区
B
土壤盐碱化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C
酸雨
禁止二氧化碳的排放
D
温室效应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氟利昂制冷剂的物质
A、A B、B C、C D、D7. 如图所示为某地某日空气质量报告,下列叙述与报告内容不相符的是( )A、该日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 B、该日空气质量等级属于轻度污染 C、污染物 O3可导致酸雨 D、汽车尾气是污染物SO2和NO2的来源之一8. 读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这些废气中会形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 )。A、、 B、、 C、、 D、、9. 臭氧层对地球上生物的意义在于( )。A、可以吸收太阳光过多的热量 B、可以帮助地球保温 C、可以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 D、产生生物需要的氧气10. 关于温室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室效应都是有害的 B、温室效应的加剧主要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的 C、温室效应都是有利的 D、温室效应的加剧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受到破坏引起的二、填空题
-
11. 酸雨。
1)定义:指pH低于5.6的酸性雨水。酸雨中主要的有害物质是和。
2)形成原因: 2SO2+2H2O+O2=2H2SO4;3NO2+H2O=2HNO3+NO。
3)危害:危害健康;使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生长;危害渔业;腐蚀建筑物、工业设备和文化古迹。
12. 定义:空气质量指数(简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 ,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越。13. 空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地球大气层中多种气体的混合。(1)、空气可以用来帮助物质燃烧,那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含量为左右。(2)、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物。使用下列交通工具不会增加PM2.5的是____(填序号)。A、共享单车 B、柴油汽车 C、地铁 D、电动汽车(3)、空气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物质中需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有(填序号)。①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③一氧化碳④二氧化氮⑤氧气
14. 图为某市某年3月12日~3月 25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趋势图(图甲)及空气质量评级分类标准(图乙)。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空气质量指数的范围是 , AQI 大于 300 的空气质量状况为。(2)、 这两周内该市的空气质量以为主。(3)、 可吸入颗粒物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的首要污染物,为保持并改善空气质量,请提出一项可行的措施:。三、实验探究题
-
15. 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氢能、核聚变等新能源,以及智能电网、碳捕获等绿色技术将成为应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1)、绿电制绿氢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氧气的技术。比如:太阳能光解水,该方法是利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再利用电解水制取氢气,最终转化为 能。(2)、低浓度瓦斯催化氧化及发电技术。实现当瓦斯浓度低于8%时,低浓度瓦斯发电机不能有效利用,进而催化氧化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气体),使其在400℃以下时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发生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为。(3)、生物质能发电之藻类发电技术。墨西哥初创公司设计出纳米技术增强型微藻生物建筑板,在排放源捕获二氧化碳流,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实现简单的无机物制成的物质转化。(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理念。
四、综合题
-
16. 近年来,“全球变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说,地球的温度就像一辆失控狂飙的汽车,如果不设法让它降下来,就会有灾难性的后果。(1)、有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度排放所造成的。从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情况是怎样的呢?分析图像得出你的观点:。(2)、不论科学研究最终会得出什么结论,低碳生活代表着低成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值得提倡的。下列做法:①大力发展火力发电;②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③夏天,空调最低温度不低于26℃;④鼓励乘坐私家车出行,其中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填序号)。17. “白石”即石灰石,我国西晋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有“烧白石作白灰既讫……”的记载,在此过程中同时生成CO2。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消耗的化石能源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当大气中CO2等气体的含量不断上升,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重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博物志》中所记载的“白灰”主要成分是CaO,烧白石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2)、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了二氧化碳,还有____。A、氧气O2 B、甲烷CH4 C、氮气N2 D、臭氧O3(3)、实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是“溶解填埋法”,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其主要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实现“碳中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____(可多选)。A、种植乔木炭中和林 B、发展垃圾焚烧发电 C、煤燃烧前先脱硫处理 D、扩大水电等清洁能源产业规模 E、研发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18. 酸雨是指pH<5.6的雨、雪等各种形式的大气降水。它主要是由含硫燃料(煤和石油)燃烧和金属冶炼厂释放的二氧化硫气体造成的。酸雨的危害极大,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对于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某校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刚降到地面的酸雨水样,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数据如下:测定时间(分)
0
1
2
4
pH
4.73
4.62
4.56
4.55
(1)、 从表中数据可知:4分钟内,酸雨水样的酸性(选填“减弱”或“增强”)。(2)、 在测定的时间内,酸雨水样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酸雨中的亚硫酸(化学式是)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的缘故。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建筑物中通常含有 , 写出它们被酸雨中的硫酸腐蚀的化学方程式:
。
19. 下面是我国某次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周报,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城市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北京
92
TSP
Ⅱ
济南
76
TSP
Ⅱ
哈尔滨
96
TSP
Ⅱ
重庆
98
Ⅱ
上海
74
Ⅱ
贵阳
69
TSP
Ⅱ
注:TSP——空气中的飘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
(1)、 最容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2)、 为减少城市酸雨的产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处理工厂废气 ②采用燃料脱硫技术 ③向已酸化的土壤加石灰 ④开发新能源
20.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如图所示。(1)、 该实验需要将实验装置置于(选填“阳光下”或“黑暗中”)。(2)、 甲和乙中的气体分别为( )。A、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空气 C、空气、空气 D、空气、氧气(3)、 根据以上实验设计,预测出现的现象是。21. “碳达峰”指CO2排放量不再增加,“碳中和”指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合成了葡萄糖和脂肪酸,大致原理如图所示。这一技术如果能应用和推广,将“工厂化”地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二氧化碳最终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的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的(填“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或“蒸腾作用”);(2)、下列做法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是____(填序号)。A、植树造林 B、少用一次性筷子 C、提倡绿色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