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夯实基础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选项中字音或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jū)    离(yāo)    以头地(qiǎng) B、然(fú)     韩(guī)    免冠徒(xiǎn) C、(jìn)     色(náo)    白贯日(hóng) D、素(gǎo)     人(guǎ)    寡人矣(yù)
  • 2. 下列语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D、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 3. 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古义:交换。今义:容易 B、非若也        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 C、五百里哉        古义:只,仅仅。今义:成直线的 D、秦王色        古义:变化。今义:(用手指)轻轻地抓
  • 4. 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秦灭韩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B、天下缟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穿缟素) C、千里不敢易也(数词用作名词,方圆千里的土地) D、与臣而将矣(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人)
  • 5.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课文第二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高潮部分。 C、秦王没想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 D、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填空题

  • 6.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 , 字子政,西汉末年家、目录学家、家,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全书共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策。《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的机智,描写人物绘

    声绘色,常用于阐述道理。

  • 7. 了解《战国策》,填写下面的资料卡。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杂记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记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其作者不可考,后经西汉 重新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属于体史书。

  • 8. 下列句子分别揭示了秦王的什么态度?将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横线上。

    A.前倨后恭    B.以势压人    C.恐吓威胁    D.不可一世    E.虚伪狡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三、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大王加惠           加惠:

    ②以大小,甚善     易:

    ③故不错意也         错意:

    ④秦王色           挠:

    ⑤长跪而之         谢: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虽然,受地先王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B、且秦灭韩魏          马无故而入胡 C、大王尝闻布衣怒乎    闻寡人耳者 D、有先生也          意将隧入攻其后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4)、唐雎为什么要说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的故事?请简要分析。
    (5)、第三段采用了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选段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四、语言表达

  • 10. 课文人物形象鲜明,矛盾冲突明显,场景集中,对话富有神韵,非常适合改编成一出历史剧。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并尝试小组合作,一起排演。
    (1)、[演员由你选]谁是你心目中的唐雎和秦王? 你可以选择影视演员,也可以推荐班里的同学。请说明理由。
    (2)、[道具由你定]围绕“唐雎要不要佩剑上殿”这个问题,同学们产生了争议。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材料】

    当时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故本文(《唐雎不辱使命》)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3)、[剧本由你改]班级文艺委员准备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请你一起参与改编。在括号里填写人物的神态与动作,在横线上填写他们的对话。(提示: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秦王情绪变化的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人物说话时的神情与动作。在学习了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后,你还可以尝试添加更多的对话来丰富这部历史剧。)

    秦王坐在王座上,唐雎走上殿来。

    唐雎以使臣礼参见秦王。

    秦王 (微笑)寡人用五百里地换安陵,安陵君可愿意啊?

    唐雎 回大王,安陵君对大王的美意甚是感激。但安陵君谨遵先王教诲,要守住封地,不敢将它拿来交换。

    秦王 (① )寡人用五百里地来交换安陵这么个弹丸之地,安陵君还不听从寡人,为什么?

    唐雎 (神色不变)大王这是从何说起? 安陵君一直以大王为念,从不曾做违逆大王之事。

    秦王 (冷冷地直视唐雎)真如使臣所言吗?

    唐雎 正是。

    秦王 (冷笑,甩了一下袖子)② (③ )

    唐雎 (抬头,毫无惧色)大王言重了,并非像您说的这样。④

    秦王 (⑤ )你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唐雎 臣并未听闻。

    秦王 天子震怒的时候,倒在地上的尸体成百上千,血流成河。

    唐雎 (提高声音)那么,大王可曾听说过平民之怒?

    秦王 (⑥ )平民发怒,不过就是扔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 大王说的是那些庸人发怒的情状,并不是有胆识有才能的人发怒的样子。专诸刺杀王僚时,彗星的光芒掩盖了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飞扑到殿上。⑦(⑧

    秦王 (⑨ )先生坐,先生坐! 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寡人明白了,⑩

  • 11. 填空。

    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选自 , 这部书由整理编辑而成。文章主要通过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赞扬了唐雎

    ②本文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

    ③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答复说“弗敢易”后;秦王;唐雎使于秦,陈述安陵君“弗敢易”的理由后,秦王;唐雎说过“布衣之怒”的一席话后,秦王先 , 而后。这些表现了秦王的 , 反衬了唐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