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文言文阅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二十一年春正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之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已而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老母年八十余,长子奎龙,吴淞参将,前卒。幼子先遣归。及是,乃缄一匣寄家人,坚不可开。公死后启视,则堕齿数枚,旧衣数袭而已。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

    (节选自鲁一同《关忠节公家传》)

    注:①二十一年: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②公:关天培,清末将领。③:舰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本布衣

    ②三臣于草庐之中:        

    ③终不为妻子        

    ⑤公既自众寡不敌而援绝: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丈 夫 受 国 恩 有 急 死 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

    (4)、诸葛亮和关天培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甲、乙文段概括并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选自《汉书》)

      【注释】①伯:称霸。②由进:被进用。③安利:享受太平。④昌:人名,指周昌。⑤酂(zàn)侯:指萧何。⑥署行、义、年:登记被举荐者的品行、容貌和年龄。⑦癃(lóng):身体衰弱,病情沉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宜付有司论其  ②是以先带简拔以陛下

    在人主不交故也  ④世世奉宗庙亡

    (2)、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

    ②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
    (4)、乙文中“布告天下,使明知联意”一句中“联意”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讲句回答)
    (5)、甲、乙两文在选用人才上的相同点是: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出师表》)

    【乙】况守时,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遗火者,一吏也。火熄,况守出坐砾场上,呼吏痛杖一百,喝使归舍。亟自草奏,一力归罪己躬,更不以累吏也。初吏自知当死,况守叹曰:“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奏上,罪止罚俸。公之周旋小吏如此,所以威行而无怨。使以今人处此,即自己之罪尚欲推之下人,况肯代人受过乎?公之品,于是不可及矣!   (选自《智囊》,有删改)

    【注释】①况守:况,况钟,字伯律,南昌人,明朝著名廉官。守,做太守。况钟时任苏州太守。②府治:府衙。③遗火:因失职造成火灾。④砾:小石,碎石。⑤:急速,赶快。⑥周旋: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言行恶劣;不道德 B、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功效 C、文卷烬             悉:全,都 D、喝使归            舍:房舍,住宅
    (2)、下列对文本的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情感。 B、【乙】文况守“威行而无怨”的原因就是他代替小吏承担火灾罪责。 C、【甲】文诸葛亮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跟先帝的患难与共的历程,是想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在人物塑造和情节描述上相比于【乙】文更加具体生动。
    (3)、请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此固太守事也,小吏何足当哉!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责任担当意识,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怎样才能担负起自己肩上的重任?请谈谈你的看法。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孔明千载人①,其操心制行②,一出于诚。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玄德临终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钟会③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千载人:千年的伟人。②操心制行:思想和行为。③钟会:魏国将领。

    (1)、两文都是写诸葛亮的。“出师表”的意思是
    (2)、请解释(甲)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夙夜忧叹。②恐托付不效

    ③庶竭驽钝。④攘除奸凶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B、今南方已定    惧其不已也(《愚公移山》) C、亦举国听之而不疑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D、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4)、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

    (6)、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请依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7)、请写出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并解释。
  • 5.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①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②,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③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①骧:xiāng,向上举。②戢:jí,收藏兵器。③侔:móu,相等,等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B、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C、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D、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竭驽钝   庶:期望,希望 B、其咎   彰:揭示 C、时人焉   异:对……感到惊异 D、使孙权   使:使者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诸葛亮躲避乱世,亲自耕种田地,不求做官出名,以及刘备多次到诸葛亮居住的草庐去拜访他的事情。 B、甲文为“表”,作者追述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终托孤的往事,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以及兴复汉室的决心。 C、乙文为“传”,略写了诸葛亮的身世,详写了他出山后为刘备奔走效劳、功绩突出并官拜丞相的经历,作者还对其做出了评价。 D、乙文中陈寿认为,诸葛亮不管是整治训练军队,还是运用奇谋都有突出的才能,而治理百姓的才干强于他作为将领的能力谋略。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②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 6.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 , 三日,请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选自《吕氏春秋·慎人》) 

     【注释】①亡虢(guó):当为“亡虞”,指从虞国出逃。②传鬻(yù):转卖。③缪公:秦穆公。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谋 无 不 当 举 必 有 功 非 加 贤 也 

    (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饭牛秦   皆以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事焉   引凄异(《三峡》) C、贤    弗敢加也,必以(《曹刿论战》) D、知世之无百里奚哉  是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②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4)、请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①【甲】【乙】两文相同的用人主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②你从【乙】文公孙枝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 7.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 ,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上[注]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上问魏征曰:“群臣上书可采,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 上:唐太宗李世民。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天 下 未 定 则 专 取 其 才 不 考 其 行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悉以之 

    ②性行淑 

    ③丧乱平 

    召对多失次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

    (4)、结合【乙】文相关语句,简析唐太宗的性格特点。
    (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和魏征在进谏和举荐人才上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