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文言文阅读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 , 道不通 , 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选自《陈涉世家》)
【乙】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①乱僭号② , 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③ , 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⑤为忠;其所不善者,弗⑥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三》)
注:①怙:依靠。②僭号:冒用帝王的称号。③发舒:放纵。④颛:同“专”,专擅。⑤苛察:以烦琐苛刻为明察。⑥弗: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或说陈王曰:
③诸将徇地至:
⑤辄自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②由是无亲陈王者。
(3)、阅读选文,回答:乙文中的“妻之父”为什么“遂不为顾”呢?(4)、综合甲、乙两文,说说陈胜是怎样的人。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涉世家》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①颐②!涉之为王沈沈者③。”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④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①伙:秦汉时楚地方言,表示众多的意思。②颐:同“矣”。③沈沈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④颛:独一,专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辍耕之垄上。
②陈胜佐之。
③陈胜王凡六月。
④之陈。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3)、【甲】文中,陈胜、吴广起义提出了“诈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从而掌握了民心动向。请概括出这一策略的效果是从哪两个方面得到证明的。(4)、【甲】文中陈涉说“苟富贵,无相忘”,由【乙】文中的“”可知,他成为陈王后履行了这一诺言。(5)、对比【甲】【乙】两段文字,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3.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答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攻大泽乡,收而攻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史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何能知其梗概?鉴往以知来,援古①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② , 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③ , 处之者有经有权④ , 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诸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⑤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⑥?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至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
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其道奚由⑦?
(章太炎《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有删改)
【注】①援古:引用古代事例。②裕如:轻松的样子。③赜:zé,精微,深奥。④有经有权:有时坚持原则,有时随机应变。⑤羔裘豹饰:穿着羊皮豹皮等裘毛衣服。⑥丽:附着。⑦其道奚由:从哪里选取道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吴广素爱人( )
宁有种乎( )
如弈者观谱( )
从古迄今( )
舍注意读史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①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祸端之来无所惴缩。
(3)、下面这则论据不宜用来替换乙文的第三段,请你说说理由。《古文辑要》讲了一个故事,裴矩在隋朝为官,阿谀逢迎讨好隋炀帝,入唐为唐太宗大臣,却敢于直谏,甚至当面争论。司马光评论说:“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诤,直言规劝;佞,花言巧语巴结人)
(4)、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就是鲁迅说的“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揭竿而起,英勇无畏地战斗,给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历史警醒。 B、司马迁特别擅长抒情,他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章太炎强调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他们让我们懂得一个完全相同的道理。 D、“鉴往以知来”让我们想起成语“以史为鉴”,两个“鉴”字都解释为“镜子”,《史记》就是这样一面很好的镜子。4.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甲】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选自《史记·陈涉世家》,有删改)
【乙】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文侯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 , 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停顿。(划两处)左 孟 门 右 太 行 常 山 在 其 北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尝与人佣耕 ( )
②忿恚尉 ( )
③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 ( )
④顾而谓吴起曰 (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B、武侯浮西河而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乃以为西河守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起事其子武侯其妻献疑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鲁君疑之,谢吴起。
(5)、研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问题。陈胜和吴起的事迹均被司马迁记述在《史记》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5.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1)、试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并杀两尉
②袒右
③于是梁为会稽守
④籍为裨将,徇下县
(2)、翻译下列句子。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3)、甲、乙两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4)、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5)、甲文中的士卒跟随陈涉起义和乙文中的府兵跟随项梁起义的原因有何不同?(6)、你是怎么看待项梁计杀会稽守这一行为的?6.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甲】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乙】高祖,姓刘氏,字季。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徒中壮士愿从者十馀人。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诸从者日益畏之。
秦二世元年秋,陈胜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陈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乃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句中的“之”与“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七里之郭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内容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丹书鱼腹”、“篝火狐鸣”,其目的是制造舆论,为起义做准备。 B、刘邦对形势分析准确,他预计到达目的地时,“徒”都会逃走,主动释放了他们。 C、刘邦“醉斩白蛇”,在当时为他树立了一定的威信,那些跟随他的人更加敬畏他。 D、刘邦响应陈涉起义,他担心别人对自己不利,主动提出带领沛县响应义军。(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前有大蛇当径
③妪子何为见杀
④今欲背之
(4)、翻译句子。①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②人乃以妪为不诚,欲笞之,妪因忽不见。
7.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上:君王
(1)、下面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先自度其足 B、将 上使外将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C、或今或闻无罪 而或长烟一空 D、亡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下列选项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
A、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她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4)、把【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王者何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