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拓展提升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文言文阅读

  • 1.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其后又使人往视。使者遇其兄,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不若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节选自《吕氏春秋·壅塞》,有删减)

    注:①候:侦察。②肉自生虫:比喻无中生有。③恶(wū):哪里,怎么。④诎:枉曲,冤枉。⑤不若先夫亡者亡:不如在国家灭亡之前先逃走。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臣之妻臣(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寡人之过者(指责) C、今又私(灾难,祸患) D、之死者宜矣(同“向”,先前、从前)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报王曰

    皆以美徐公

    B、宋之强,齐兵之弱

    固国不山溪之险

    C、王自投车上,驰

    濯清涟不妖

    D、后又使人往视

    真不知马也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又 使 人 往 视 齐 寇 使 者 报 如 前 宋 王 又 怒 诎 杀 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5)、甲文中说“王之蔽甚矣”,这种“蔽”在乙文宋王身上的具体表现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由齐威王与宋王治国的不同结局,我们获得的启示是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①,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②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③。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 ①大盖:车上的伞盖。②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③抑损:克制、谦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孰视之

    ②吾妻之美我者

    ③策驷马

    ④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客之美我者 然子之意自以为足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 C、妾是以求去也 御以实对 D、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晏子怪而问之
    (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既而归,其妻请去。

    (5)、[甲]文和[乙]文都与劝谏有关:[甲]文中的邹忌在面对赞美和奉承时,没有自我陶醉,反而冷静思考,并推己及人,提醒齐威王不要①;[乙]文中的御之妻将晏子乘车和丈夫驾车的表现进行对比,劝谏丈夫不要②。(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乙]

    王斗者,齐人也。修道不仕,与颜斶并时。曾造齐宣王门,欲见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斗入,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谒者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王趋而迎之于门,曰:“寡人奉②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之爱尺縠③也。”王曰:“何谓也?”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④,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国,非左右便辟则无使⑤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王起谢曰:“寡人有罪于国家矣。”于是举士五人,任之以官。齐国大治,王斗之力也。

    (选自《高士传·王斗传》)

    [注]①谒者:负责接待宾客的人。②奉:祭祀,供奉。③尺縠(hú):一尺长的绉纱。④便辟:谄媚奉承、玩弄手腕的人。⑤无使:不任用。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与徐公美/视之 B、由此之/此则岳阳楼之大 C、寡人之过者/悬梁 D、燕、赵、韩、魏之/风丧胆
    (2)、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3)、结合甲文内容,分析齐国为什么能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邹忌与王斗劝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
  • 4. 阅读《资治通鉴》中的两段史料,结合课文内容,探究齐国强盛的原因。

    【甲】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①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②,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③。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④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⑤,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资治通鉴》卷一

    【乙】齐威王、魏惠王会⑥田⑦于郊。 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 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⑧,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⑨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①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资治通鉴》卷二

    【注释】①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②辟:开辟,开发。③封之万家:将规定一万户的赋税赏赐给即墨大夫。④厚币:丰厚的礼品。⑤饰诈:作假骗人。⑥会:相约。⑦田:同“畋”,打猎。⑧为寇:做贼。 这里指入侵。⑨备:警戒。⑩岂特:岂止。 特,只,仅。

  • 5.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有删改) 

     【乙】十月,晋阴饴甥会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耻失其君而悼丧其亲 , 不惮征缮以立圉也,曰:‘必报仇,宁事戎狄。’君子爱其君而知其罪,不惮征缮以待秦命,曰:‘必报德,有死无二。’以此不和。”秦伯曰:“国谓君何?”对曰:“小人戚,谓之不免。君子恕,以为必归。小人曰:‘我毒秦,秦岂归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归君。贰而执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纳而不定,废而不立,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伯曰:“是吾心也。”改馆晋侯,馈七牢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阴饴甥对秦伯》) 

     【注】①阴饴甥:名饴,晋侯的外甥。因封于阴,故又称阴饴甥。②征缮:征税与修缮兵器。③圉(yǔ):晋侯的儿子。④贰:背叛。⑤纳:送纳晋侯回国为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左右不私王(     )      ②不征缮(     ) 

     ③谓之不(     )        ④服而之(     )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此不和 

    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D、不以疾也(《三峡》)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小  人  耻  失  其  君  而  悼  丧  其  亲 

    (4)、翻译下列句子。 

     服者怀德,贰者畏刑,此一役也,秦可以霸。 

    (5)、邹忌让威王成功纳谏和阴饴甥使晋侯圆满地脱困都得益于高妙的辞令。请结合选文回答:他们分别采用了什么方式让君主接受的?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朕今以蜀王为元龟 , 卿等亦须以延年为覆辙也。”

    (选自《贞观政要》)

      [注] ①禄秩:俸禄品级。②公仪休:公仪,复姓;休,名。春秋时鲁相。③秦惠王:秦惠公。④大司农:官名。汉武帝时置大司农,掌钱谷之事。⑤元龟:本指大龟,这里引申为可以引以为鉴的前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之妻臣(袒护) B、王之甚矣(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C、鱼(特别喜爱) D、秦师随而之(讨伐)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B、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C、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D、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赞美分别是出自私心、畏惧心和功利心。 B、甲文的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从乙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兢兢业业治理国家的明君。 D、甲文中,邹忌运用对比的方式对齐王进行规劝;乙文通过举例来告诫君臣不要贪,贪则亡国毁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视小得而大失者也。

  • 7. 文言文阅读

     [甲]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 , 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眕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 , 乃老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嬖(bì)人:宠妾。②公:卫庄公,州吁的父亲。③石碏(què):卫国大夫。④义方:为人行事的规范。⑤眕(zhěn):克制。⑥陵:欺侮。⑦加:压迫。⑧桓公立:州吁的哥哥(桓公)即位。⑨老:告老退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视之,自以为不如                          

    有宠而好                              

    憾而能眕者,                           

    亲,新间旧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美于徐公                                臣闻爱子,教之义方 B、城北徐公,齐国美丽者也           公子州吁,嬖人子也 C、客之美我 , 欲有求于我也           君人 , 将祸是务去 D、皆以美徐公                                弗纳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臣子向君主进谏的故事,这两位臣子的进谏方式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