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虫体可借助伪足(细胞表面无定型的突起)进行运动和摄食,细胞质中聚集着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变形虫的基本结构包括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遗传物质是DNA B、细胞质中的纤维网架结构属于细胞骨架,与变形虫形态变化有关 C、纤维网架结构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其形成过程伴随着水的消耗 D、变形虫通过胞吞方式摄取食物的过程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 2. 高盐环境中,植物会面临Na+积累造成的离子毒害。SOS1是细胞膜上的Na+-H+逆向转运蛋白,负责将细胞内的Na+外排,调节离子稳态、维持细胞低Na+水平。SOS1转运Na+所需的能量来自膜两侧H+的电化学浓度梯度,如图表示盐胁迫下Na+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膜内Na+转运到膜外不直接由ATP供能,属于协助扩散 B、转运H+时,H+-ATP酶会因磷酸化而发生空间构象改变 C、H+-ATP酶抑制剂会干扰H+的转运,但对Na+转运无影响 D、在高盐环境条件下,SOS1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会降低
  • 3. 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αPβPγ , 其中α、β和γ是ATP分子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分子水解可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提供能量 B、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主要储存在ATP的β和γ位之间 C、ATP的β和γ位磷酸基团之间的特殊化学键较为稳定 D、32Pα标记的ATP等材料可用于合成含32P的RNA
  • 4. 细胞自噬是一个多步骤的细胞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粗面内质网的无核糖体附着区脱落的膜包裹部分细胞质和细胞内需降解的细胞器、蛋白质等成分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所包裹的内容物,以实现细胞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研究发现,禁食会引发自噬溶酶体形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溶酶体内合成的多种水解酶参与了细胞自噬过程 B、细胞自噬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C、细胞长时间处于饥饿的状态使细胞自噬过度活跃可能诱导细胞凋亡 D、饥饿状态下自噬体与溶酶体结合有利于细胞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 5. 猴痘病毒由蛋白质和一种核酸组成,其侵染宿主细胞方式与噬菌体类似。为了探究猴痘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实验员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步骤

    甲组

    乙组

    15N标记胸腺嘧啶

    3H标记尿嘧啶

    培养并获得被标记的猴痘病毒

    被标记的猴痘病毒侵染未标记的宿主细胞,短时间保温后,搅拌并离心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含有的同位素

    A、上述实验中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B、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胞上的猴痘病毒与宿主细胞分离 C、分别用含 15N 和3H的培养基可以培养并获得被标记的猴痘病毒 D、若④子代病毒中甲组检测出15N,乙组未检测出3H,则DNA是遗传物质
  • 6. 下图为某DNA复制部分图解,DNA单链结合蛋白是一种与DNA单链区域结合的蛋白质,rep蛋白具有解旋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在合成的两条子链从3′-5的方向进行延伸 B、rep蛋白的作用是破坏A与T、C与G之间的氢键 C、据图可知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 D、推测DNA单链结合蛋白可防止两条互补母链再次结合
  • 7. 利用基因型为Aa的普通玉米(2N=20)进行如图所示的系列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素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纺锤体形成 B、秋水仙素处理的甲可以是种子或幼苗 C、植株乙的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D、丙具有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的特点
  • 8. 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异常,尿液中出现大量蛋白质(尿蛋白),导致血浆蛋白减少,引起水肿。临床发现部分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也会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患者尿蛋白存在于经肾小管、集合管参与形成的原尿中 B、若患者血浆中某些免疫球蛋白减少,会导致免疫力降低 C、当肾功能异常时,可能使患者血液中的尿素氮浓度升高 D、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出现水肿
  • 9. 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将生理状态相似的幼年小鼠分为环境单调组和环境丰富组分别喂养,结果显示,丰富组小鼠大脑皮层明显增厚、沟回面积增大、树突分枝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条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树突分枝增多可接受更多信息并传至细胞体 C、单调环境有利于小鼠神经元之间建立更多突触 D、丰富环境能明显提高小鼠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 10. 胰腺分泌的胰液包括多种消化酶,研究人员用小狗进行实验发现了胰液分泌调节的部分过程:食物进入胃刺激胃壁感受器,引起胰液分泌;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糜和胃酸会刺激小肠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引起胰液分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胃壁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不通过神经中枢调节胰液分泌 B、胰腺细胞膜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又有促胰液素的受体 C、胰腺分泌的胰液中还含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多种激素 D、将胰腺研磨提取物注入患糖尿病小狗静脉,其血糖迅速下降
  • 11. 研究小组利用若干生长发育相似的某哺乳动物和m、n两种抗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处理

    分组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初次注射

    m抗原

    n抗原

    适当时间

    再次注射

    m抗原

    n抗原

    m抗原

    n抗原

    A、初次注射两种抗原后,仅有甲、丁两组能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B、若n抗原为过敏原,则丁组动物中某些个体可能出现过敏反应 C、四组哺乳动物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现象的是乙、丙两组 D、再次注射后,动物体液中抗m抗体浓度甲组明显低于丙组
  • 12. 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增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羊草占优势会对群落中其他植物产生影响 B、放牧强度增大时糙隐子草可获得更多资源 C、放牧强度不会影响该群落各种群的生态位 D、控制放牧强度可以维持该草原群落的稳定
  • 13. 黔灵山猕猴种群数量变化会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因素对猕猴种群死亡率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因素可能是流行性传染病 B、乙因素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C、随种群密度增大,甲因素对种群的制约作用增强 D、乙因素可直接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调节种群数量
  • 14. 离心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教材实验中离心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采取逐渐提高离心速率的方法可以分离出不同大小的细胞器 B、离心后通过区分试管中DNA条带位置可证明DNA复制方式 C、利用离心技术诱导不同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可获得杂种细胞 D、DNA粗提取实验利用高速离心可在上清液收集粗提取的DNA
  • 15. 某地发生少数人吃冰激凌后腹泻的现象,推测可能是冰激凌中大肠杆菌超标(1mL自来水检测出的菌落总数不可以超过100个),于是对冰激凌进行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检测过程中可配制特定的培养基来鉴别是否存在大肠杆菌 B、利用活菌计数必须对冰激凌融化后形成的原液进行梯度稀释 C、在检测过程中需要设置完成灭菌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组 D、进行检测时也可以利用细菌计数板和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
  • 16. 水蛭素是一种蛋白质,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研究人员发现用赖氨酸替换水蛭素第47位的天冬酰胺可以提高它的抗凝血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项替换研究中,目前可行的直接操作对象是蛋白质 B、该项替换研究中,改造前后水蛭素的空间结构未发生改变 C、该项替换研究的思路与按照中心法则合成蛋白质的思路一致 D、改造的水蛭素基因导入微生物后可利用发酵工程生产水蛭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 17. 现发现某植物纯合突变体种子萌发后长成的植株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其叶片中叶绿体发育异常,植株生长困难。研究人员将该植物的野生型种子和纯合突变体种子在黑暗中萌发后转移到正常光和弱光下培养一定时间,提取并检测叶片中色素的含量,结果如表所示。

    植株类型

    叶绿素相对含量

    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

    正常光

    弱光

    正常光

    弱光

    野生型

    18.0

    3.0

    9.1

    2.3

    突变型

    0.3

    2.8

    0.1

    0.1

    回答下列问题:

    (1)、提取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常用的溶剂是。检测结果显示,弱光下野生型植株叶片中叶绿素的相对含量比在正常光照下低,原因是
    (2)、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可通过改变色素的含量和比例来适应弱光环境,且该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异常与细胞分裂素合成不足有关。据表中数据推测弱光条件下,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可能与有关,依据是。据此提出能使纯合突变体植株正常生长的措施是
  • 18. 生根粉主要是由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经科学配比而成的复配型高效生根剂,科研人员用不同方法处理沙棘嫩枝,重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ABT1号生根粉对沙棘嫩枝扦插的影响

    处理方式

    生根率/%

    平均根数/条

    平均根长/cm

    最长根长/cm

    1000×10-6速蘸

    48

    5.6

    7.35

    12.33

    500×10-6速蘸

    37

    4.6

    12.08

    16.78

    400×10-6浸5min

    56

    6.0

    10.13

    15.50

    200×10-6浸5min

    55

    4.8

    11.10

    17.00

    100×10-6浸1h

    94

    5.6

    11.93

    16.40

    50×10-6浸1h

    36

    5.0

    9.60

    13.78

    清水浸1h

    15

    2.0

    6.40

    7.85

    回答下列问题:

    (1)、由表格信息可知,生根粉处理插条方法分别是浸泡法和沾蘸法,与浸泡法相比,沾蘸法的要求是(答出两点)。
    (2)、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ABT1号生根粉可提高沙棘嫩枝扦插的生根率,依据表格数据阐明理由。以处理方式,对沙棘嫩枝生根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3)、进一步实验发现,促进生长的不同浓度ABT1号生根粉用浸泡法处理沙棘嫩枝(其他条件相同),可能获得相同平均生根数,原因是;在确定ABT1号生根粉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需要先做预实验的意义是
  • 19. 为保护在野生植物百里香花蕾中产卵的濒临灭绝的大蓝蝶,政府设立保护区禁止牛羊等动物啃食植被,但是大蓝蝶的数量依然不断下降。后来研究发现,大蓝蝶的生活还与红蚁相关。红蚁巢筑在向阳山坡,坡草生长过高会降低地表温度,不利于红蚁幼虫发育。大蓝蝶成虫在红蚁穴附近百里香花蕾中产卵,孵化的幼虫会分泌蜜汁吸引红蚁将其带回蚁巢。当蜜汁被吃完后,大蓝蝶幼虫则像红蚁幼虫那样蠕动、散发出红蚁的气味、发出红蚁的声音保护自己,同时在蚁巢内四处移动吃掉红蚁的卵和幼虫。大蓝蝶的生活史被揭示后,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大蓝蝶种群数量得以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呈现的多种生物存在种间关系,举出捕食关系的两个实例。大蓝蝶与红蚁之间通过信息的传递避免其被红蚁发现。
    (2)、若蚁后发现巢中还有一个“将要发育成蚁后的幼虫”,它会发出化学信号让工蚁把幼虫杀死。科研人员比较了大蓝蝶和红蚁发出的声音,结果如下图所示。结合以上信息分析红蚁在“收养”大蓝蝶后仍能继续维持种群数量的原因。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 ,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3)、大蓝蝶的栖息地被划分为保护区后,大蓝蝶的数量反而越来越少,结合资料分析使大蓝蝶加速灭绝的原因是。“大蓝蝶的绝迹与重生”实例为人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的启示是(答出一点)。
  • 20. 节瓜又名毛瓜,有全雌株(只有雌花)、全雄株(只有雄花)和正常株(雌花、雄花均有)不同性别类型的植株,若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表示;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B、b,C、c表示,以此类推。研究人员做了如表所示的实验。

    实验组别

    P

    F1

    F2(F1的正常株自交产生)

    纯合全雌株×纯合全雄株

    正常株131

    全雌株:正常株:全雄株=27:90:27

    纯合全雌株×正常株

    全雌株:正常株=65:63

    全雌株:正常株=32:95

    回答下列问题:

    (1)、与豌豆杂交实验相比,本实验选用节瓜为材料在操作上的优点是
    (2)、根据甲组推测该植物的性别类型由对等位基因控制,判断依据是
    (3)、乙组中F1正常株的基因型为
    (4)、某同学欲进一步验证第(2)问的推测,用甲组中的F1植株与F2中基因型为的正常植株进行杂交,若后代出现 , 即可验证。
  • 21. 植物在遭受生物或非生物胁迫时,往往会积累次生代谢产物来应对外界伤害。紫杉醇是存在于红豆杉属植物体内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具有高抗癌活性。研究发现从红豆杉愈伤组织细胞就可以提取紫杉醇。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过程中,最好选择红豆杉的(幼嫩茎段/成熟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原因是
    (2)、在一定激素和营养等条件的诱导下,外植体细胞会失去其特有的结构和功能,转变成未分化的细胞,这个转变过程称为。未分化的细胞进而形成愈伤组织,将愈伤组织悬浮培养可获得紫杉醇。
    (3)、研究人员在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紫杉醇的过程中发现紫杉醇的产量很低。结合题干信息,提出一种提高紫杉醇产量的措施。目前利用基因工程构建稳定高产紫杉醇的工程菌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写出利用紫杉醇合成酶基因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