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 物质的特性 单元提高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21 类型:单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
1. 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A、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2. 小明同学发现陕西大部分人是以面和大米为主食的,于是在学习完质量与密度的章节后,对它们的密度产生了兴趣,于是用他家的面和大米进行了测量。如图所示,小明同学根据测量的结果作出了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面的密度 B、面、大米密度之比ρ面: ρ米=3: 2 C、质量相同时,面、大米的体积之比 D、随着体积的增加,大米的密度也增加3.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①点燃酒精灯,酒精燃烧;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熔化、掉落;③再过一段时间后火柴燃烧。则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A、①中酒精燃烧属于物理变化 B、②中蜡烛熔化属于化学变化 C、②③的现象能说明所有金属都具有导热性这一物理性质 D、①③中的现象体现出物质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4. 地球上质量为60kg的航天员,在空间站内可以轻松“飘”来“飘”去,在空间站中该航天员的质量( )A、大于 60kg B、等于60kg C、小于60Kg D、变为零5. 密度公式因能被写成如图所示的样式 而被称为“物理最美公式”,下列关于密度、质量、体积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公式可知ρ与m成正比,m越大ρ越大 B、铁比铝“重”,“重”指的是铁的质量比铝的质量大 C、一块砖切成体积相等的两块后,砖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D、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m与体积V的比值为定值6.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国学经典》课,深受同学们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冰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7. 炎热的夏天,当你走在晒得发烫的柏油路上时,刚巧来了一辆洒水车,撒湿了路面,这时你会感到更加闷热,产生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 )A、洒水车中的水经过暴晒,温度很高 B、洒水后空气的湿度增加,身上的汗较难蒸发 C、地面上的水反射了阳光,使身体得到更多的热量 D、水蒸发时把地面的热带到了人的身上8. 在保温杯中装适量0℃的水,从冰箱的冷冻室里取出一小块冰了很长时间的冰,放到保温杯中,冰和水的温度相同。在这个过程中( )A、水的质量增大 B、冰的质量增大 C、水的温度降低 D、冰的体积减少9.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白气”,下列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棍周围冒“白气”,这是冰棍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B、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升华时产生的二氧化碳 C、冬天水烧开后壶嘴冒出的“白气”,这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水珠 D、深秋清晨河面出现的“白气”,这是河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10. 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个别不法商贩为单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43℃,铱的熔点是245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C、加热至2470℃并观察有无颗粒物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颗粒物11. 《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12. 如图为某晶体的状态变化过程,甲、乙、丙对应固、液、气三种状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乙的过程需要放热 B、BC段对应的状态是固液共存态 C、DE段对应的温度为该晶体的熔点 D、白雾形成对应的状态变化过程是乙→丙13. 如图所示的一款甜品,在下面盛有水的盘中加了干冰,甜品碗的周围冒着大量的“白气” ,拿起碗, 看到下面盘中的水在“沸腾”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B、“白气”是盛水盘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C、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使盘中的水吸热后沸腾 D、盘里的水“沸腾”是因为干冰升华成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冒出14. 小丁同学利用天平和瓶子(含盖子)测量酱油的密度。其步骤:①用调好的天平测空瓶子的质量为m0;②将瓶子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为m1;③将水倒干净,再将瓶子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瓶子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已知水的密度ρ水)(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4分)
-
15. 小徐洗完澡后,发现浴室的瓷砖墙面有很多小水珠,请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此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是(填“熔化”或“液化”或“凝华”),这是一个(填“吸热”或“放热”)过程。16. 同学们观察到春夏季节交换时,家中墙壁瓷砖上很容易起一层水珠(如图甲)。查阅资料发现:水珠是因为室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水蒸气刚好液化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如果瓷砖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水蒸气就会液化。当室内水汽含量为50%和80%时,露点温度与教室内气温的关系如图乙所示。(1)、水蒸气液化时热量(选填“吸收”或“释放”)。(2)、如图乙,当室内气温为20℃、水汽含量为80%时,露点温度约为。(3)、在易起水珠的天气里,结合图乙信息,请你提出一种预防家中室内瓷砖上起水珠的一种方法。17. 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 在0℃和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氢气的密度是0.09kg/m3 , 那么2g氢气的体积是升,有个氢气分子。 (保留2位小数)18.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开展“新型液体密度测量方案”的创新实践。同学们利用图中器材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案: (测量值与计算结果均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用ρ水表示)
方案一:
器材:弹簧测力计,装有待测液体的烧杯,在液体中能下沉、体积为V的塑料块,细线。
原理:测出塑料块浸没在待测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利用浮力计算待测液体的密度。
操作:用测力计分别测出塑料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1和浸没在待测液体中测力计的示数G2。
计算: ρπ=。
方案二:
器材:弹簧测力计,水,待测液体,小桶等。
原理:等体积的不同液体,其重力之比等于密度之比。
操作:用测力计分别测出的三个量是。
计算: ρπ=。
19. 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使陆地上的水得到补给的环节是(填名称)。
(2)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水在陆地和海洋表面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这属于三态变化中的(填物态变化名称)。以下自然天气现象中,与该过程吸放热情况相同的是。
A.千里冰封 B.霜挂枝头 C.冰雪消融 D.露珠晶莹
(3)某科研团队利用碳基吸收体(吸光性强)设计生产的一款人工增雨器,海水可通过供水通道到达碳基吸收体,碳化蘑菇具有较强的吸水和吸收太阳光的能力,且内部向空气散热较差,能使其在伞状结构的上方产生大量“白雾”如图是它的结构示意图。若在现实中大量投入使用该装置,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填序号)环节施加影响。
(4)2024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主题为“以水促和平”,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表面71%被海洋覆盖,水取之不尽
B.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C.应逐步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
D.园林浇灌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20. 重60牛的铜块,质量是 千克,若铜块与铁块所受重力之比为3: 1,则铜块与铁块质量之比为 , 铁块的质量是千克(g取10牛/千克)。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52分)
-
21. 如图所示,小明在“探究水的沸腾”。当水沸腾时,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沸腾时的情况如(选填“A”或“B”)所示,上升的气泡内主要是(选填“空气”或“水蒸气”)。小明前后绘制了两次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得到了a、b两种不同图象,其原因是水的不同。22. 小明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吸热。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10min时,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
23. 实验室里,同学们进行探究“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1)组装实验装置时,对于P和Q,应先调整(选填“P”或“Q”)的位置;
(2)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3)根据实验数据,小科画出了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分析图像后可知:①冰熔化过程中,温度;
②不考虑热量损失,第2-4min冰吸收的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0-12min水吸收的热量。
24.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后,决定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他们选择了水和酒精进行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将A、B两个容器放在同一通风的环境中,还需设置B组的温度为℃。(2)、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根据实验过程,绘制了容器中水和酒精在蒸发时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其中C为酒精,D为水。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3)、环境中的湿度越大,水分蒸发得越慢,如果将A组的环境湿度调节为50%,请在图乙中画出容器中水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25. 如图为验证沸腾条件的实验装置。关于小烧杯内水的最终状况,同学们有不同看法。小科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且会沸腾
小华认为: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小红认为:温度达不到沸点,不会沸腾
通过实验观察到小烧杯内的水没有沸腾,所以小科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了验证小华和小红的观点,观察并记录温度计甲和乙的示数变化,如下表:
时间
0
3
6
9
12
15
18
21
24
甲的示数
40
57
71
81
91
100
100
100
100
乙的示数
40
48
61
74
84
90
94
94
94
(1)如表所示,水的沸点为;
(2)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的观点是正确的;
(3)在0至内,小烧杯中水的温度从上升到 , 其原因是小烧杯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收的热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烧杯中水散失的热量。
26. 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1)、调节天平平衡时,某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面上后,发现指针如图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向。(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为 g。(3)、图丙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你指出:。(4)、若砝码生锈了,则测量结果将 (选填“增大”:“偏小” “不变”)。四、综合题(共5题,共28分)
-
27. 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衔了很多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水=0.4kg的水(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 , 石块的密度ρ石=2.6×103kg/m3),求: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
28.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现常被用于制造模型。小科选用了ABS塑料(如图甲所示)来打印3D作品。(1)、已知体积为1cm3的ABS塑料质量为1.05g,这种材料密度是多少?(2)、该同学用这种ABS材料打印了一个汽车模型如图乙所示,已知该作品的体积为50cm3 , 质量为47.25g,请你通过计算来判断该作品是空心还是实心的?若为空心的,则空心部分的体积为多少?29. 有一块质量为9kg的冰块,完成下列问题(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1)、求冰块的体积。(2)、若冰块吸热后,全部熔化成水,求水的体积。(3)、求出减少的体积。30. 有一只玻璃瓶、水和若干金属圆珠,小科利用电子天平进行了以下测量:①测出空玻璃瓶的质量;②将空玻璃瓶装满水,测量总质量;③将空玻璃瓶装入一些金属圆珠,测量总质量;④将测量c中的瓶子灌水至瓶口,测量总质量。
各测量数据见电子天平显示的示数,请根据测量数据计算。
(1)、玻璃瓶的容积。(2)、瓶中金属圆珠的质量(3)、金属圆珠的密度31. 小红用一只杯子盛某种液体直至倒满,测得液体体积V和液体与杯子的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求:(1)、该杯子的质量。(2)、计算该液体的密度是多少?(3)、当该杯子装满酒精时,杯子和液体的总质量是多少?五、实践探究题(共8分)
-
32. 冬日北方经常下起鹅毛大雪,给整个世界都裹上一层银色,美不胜收。然而,雪后的街道又给大家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环卫工人寒风中昼夜除雪。小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对“除雪”感兴趣,他们对“除雪”展开项目探究。
【项目分解】A认识雪的形成;B了解除雪剂清除积雪的原理
(1)、【项目实施】小明同学说“下雪的时候不觉得怎么冷,而化雪时好像更冷一些。”小组同学的感觉也是这样的,请你说说化雪更冷的科学依据是:;(2)、小组同学还发现大雪过后路面结冰,环卫工人会在公路上撒除雪剂,经了解除雪剂就是工业盐(不能食用),使路面的冰及时熔化、确保了行入和车辆的出行安全。为了弄清其中缘由,小明和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一组关于冰熔化的实验。①组装乙实验装置,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加热一段时间,小明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丁图中绘制了A图象;
②完成上述实验后,小明又取了适量淡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再次加热,得到丁图中B图象,再取适量浓度更大一些的盐水制成的碎冰,用相同的热源加热,得到丁图中C图象。由以上实验可知,加入盐后冰的熔点将会(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3)、【项目拓展】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戊),则试管内的冰将(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小组受实验启发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你认为给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A、常用冰块 B、盐水结成的冰 C、0℃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