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4-09 类型:中考模拟
一、nbsp;、积累与运用(18分)
-
1. 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酝酿 (niàng) 黄晕 (yūn) 味同嚼蜡 (jué) B、蝉蜕 (tuì) 炽热 (zhì) 屏息敛声 (píng) C、蹒跚 (pán) 嶙峋 (xún) 强聒不舍 (kuō) D、游弋(yì) 锃亮(zèng) 咄咄逼人 (duō)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岐 确凿 叹为观止 迫不急待 B、静谧 旁骛 销声匿迹 不屑置辩 C、丘壑 狼籍 各得其所 眼花瞭乱 D、贮蓄 决别 栩栩如生 自曝自弃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体育中考,同学们坚持锻炼,体育老师更是殚精竭虑 , 精心制定训练计划。 B、在心理辅导讲座上,心理老师妙语连珠,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讲座现场门庭若市。 C、初三复习中,小刚总是漫不经心,对老师的提醒也无动于衷 , 依旧我行我素。 D、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小红望洋兴叹 , 觉得自己根本无法完成,打起了退堂鼓。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国发展现阶段,要加强5G 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 B、初三学生能否在中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C、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让“君子文化”代表中华民族的深层精神追求,是中 华文化的精髓。 D、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1/5以上的人口以不 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5. 某中学九年级2班将开展“走进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1)、下面短文从哪三个方面对春节进行了介绍?请分点概括出来。(每点不超过4个 字 )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年祭祀活动,形成于汉代,定型于唐宋时期,明清 时进入鼎盛阶段。春节的日期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因“岁之首、月之首、时之首”被 称为“三元之日”。传统习俗包含扫尘祭灶、贴春联年画、燃放爆竹、守岁拜年、吃 团圆饭等。春节被赋予了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2)、请你根据示例将活动内容补充完整。“贴起来”,① ;“包起来”,欢庆团圆时刻;
“舞起来”,② ;
③ , 守护传统根脉。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 )名句记诵(6分)
-
6. 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1)、晴川历历汉阳树,。 (崔颢《黄鹤楼》)(2)、 ,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南宋时期,辛弃疾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自己一心想为 君王分忧,率军北伐,完成统一大业,让自己的功绩既能慰藉当下,又能流传后世的 词句是“ ’(4)、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用“ ”的动态描写,捕捉早春西湖最具生命力的动物意象。7. 古诗赏析
【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乙】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对【甲】【乙】两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情感由笛声触发,含蓄点出游子思乡的孤寂落寞。 B、【 乙】诗后两句以“落红”自喻,表现诗人虽辞官离京仍心系家国的奉献精神。 C、两首诗均借助特定意象(折柳/落红)委婉传递情感,避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D、两诗情感基调不同:【甲】诗是羁旅孤寂的哀愁,【乙】诗是壮心未已的豪情。(2)、甲诗中“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散”字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析。8. 文言文阅读【甲】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 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 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西汉《战国策》节选)
【乙】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 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惠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 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惠王,惠王悉召群臣议, 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 不相欺,况大国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惠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 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惠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惠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 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惠王恐,不敢不献。惠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 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 亡,归璧于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C、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D、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错意(错:同“措”) B、挺剑而起(挺:拔) C、璧有瑕(瑕:瑕疵) D、从径道亡(亡:死亡)(3)、比较两文,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蔺相如以“毁璧”威胁秦王,均体现以命相搏的勇气。 B、秦王最终妥协是因畏惧唐雎“伏尸二人”,而蔺相如成功是因秦王爱惜和氏璧。 C、两文均通过语言描写突出人物性格,唐雎刚烈不屈,蔺相如智勇兼备。 D、《 唐雎不辱使命》以对话推动情节,《史记》节选则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蔺 相如的果敢。(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三、现代文阅读(28分)
-
9.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从1月29日上映至今,《哪吒2》热度依旧,其中,太乙真人用藕粉给哪吒和敖 丙重塑肉身的情节可以说是电影的关键情节之一。
不过,你能想到吗?这种看似只能在神话中才能出现的奇迹,已经照进了现实。近 日,武汉轻工大学团队以藕纤维为原料,根据患者的骨损伤情况,利用高精度3D 打印 技术,实现了骨支架的特异性定制。
这些定制化的骨支架不仅孔隙率和力学强度高,而且孔隙的大小、密度均可以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植入人体后可以有效促进骨细胞增殖,加快损伤骨组织的 自我修复。
其实,这种藕纤维骨支架的修复机制,主要包含了两大核心:结构仿生和动态降解。
藕纤维的多孔结构与人体骨组织微环境的契合度达到90%,这种仿生结构不仅为 骨细胞提供了攀附生长的“脚手架”——骨细胞会沿着定制的藕纤维支架生长,而且 支架内部连通的孔道还能促进营养物质运输。在动物实验中,植入支架的骨折部位在 短短8周内愈合率就达到了95%,新生骨骼强度与天然骨相当。
藕纤维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进入人体一定时间后会自然被降解。藕纤维骨支架 的降解速率可通过化学改性精确调控(6个月至2年),与骨再生速度同步,这样可以 避免传统材料“过早失效”或“长期滞留”的问题,也不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
【材料二】
每年,全球因骨折、骨缺损等骨科疾病接受治疗的患者超过3.5亿人。传统的治疗 手段,包括金属钢钉、钛合金植入物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痛苦,但也 存在明显的缺陷。这些问题促使科学家们从自然界中寻找更加理想的生物材料,在众 多含有自然纤维的植物中,莲藕脱颖而出,主要源于其结构、成分与性质的完美结合。
除了骨骼修复,藕纤维凭借着优异的特性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医疗领域,藕纤维可以用于治疗烧伤烫伤,用含银离子涂层的藕纤维敷料,可以 使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缩短至传统纱布的1/3。此外,藕纤维还能用于神经修复,用直径 10-20微米的纤维束可以引导轴突再生,使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提升2-3个等级。
不仅如此,藕纤维还是一种良好的环保材料,利用农业废弃藕节开发的可降解包装 材料,成本仅为塑料的1/5。这种创新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农业废弃物的处理问题,还 为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选自《科普中国》2025.3.15有删减)
(1)、以下关于“藕纤维骨支架”的描述,符合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 ( 2 分 )A、藕纤维骨支架的孔隙率可根据患者需求调整,但力学强度固定不变。 B、植入动物体内的骨支架在8周后使骨折部位愈合率达到100%。 C、支架孔隙与人体骨组织微环境的契合度达90%,内部孔道可运输营养物质。 D、传统金属植入物因降解速率可控,避免了二次手术问题。(2)、科学家选择藕纤维作为骨支架材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内容选出最符合的一 项。( )
A、藕纤维来源广泛,成本仅为塑料的1/5,适合大规模生产。 B、其多孔结构仿生人体骨组织,且降解速率能与骨再生同步。 C、藕纤维含银离子涂层,可缩短烧伤创面愈合时间。 D、藕丝光纤能高精度检测胃液pH 值,拓展了医疗应用场景。(3)、某农业合作社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藕节,传统处理方式是焚烧或填埋。请结合材料二, 设计一种利用废弃藕节的创新方案,并说明其优势(至少两点)。10. 论述类文本阅读求学贵在知不足
①《南史》记录、南朝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时称“江郎”。后来他不思进 取,到了晚年诗文再无佳句可出,时人谓之才尽。成语“江郎方尽”由此而来。 鲁 迅 年少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因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挂在身 上炫耀,而是卖了奖章,买了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夜里读书寒冷难耐时,他就 吃一颗辣椒来驱寒,然后继续埋头苦读,最终获得了成功。 他的求学经历,印证了他 的那句名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可见,求学不能自满,
必须有知不足精神。
②知不足,需要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晚清重臣曾国藩是个非常好学的人。他曾拜 理学大师唐鉴和倭仁为师,虚心向他们求教可以改变自身不足的方法。他通过写日记 的方式记下自己每天的不足之处,在他去世前一天的日记中,还可以看到他对自身各 种不足的思考。知不足者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因此,我们要 虚怀若谷,厚积薄发。
③知不足,需要自我剖析的勇气。齐白石晚年时发现自己画功不如年轻时候,便每 天勤于描红到深夜。面对孩子“已负盛名,为何描红”的疑惑,他回答:“现在我的 声望高,很多人觉得我随便抹一笔都是好的,我也被这些赞誉弄得飘飘然了,无形中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懈怠,特别是在享有盛名时,能有承认自 己不足的勇气,无疑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此,我们要三省吾身,正视不足。
④知不足, ____ 。《韩非子 · 喻老》中所言的“日不见睫”,指出了 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就很难改变自己。秋瑾目睹民不聊生和清政府的腐败。她 意识到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必须要转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新文化。于是在1904 年,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从此,她积极参加革 命,为推翻几千年封建帝制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吐故纳新,谋求提升。
⑤人贵有自知之明,明就明在知不足。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我们面临着不断涌现的 新问题新挑战,必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学习态 度,要有知不足的求学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将第④段补充完整。(2)、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求学应勤奋刻苦,如鲁迅般克服困难。 B、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发现自身不足。 C、求学贵在知不足,需谦虚、自省与革新。 D、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必须坚持终身学习。(3)、第①段画线句(鲁迅……最终获得了成功)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 分析其作用。11. 文学作品阅读左手面包,右手书
周华诚
①清晨的云朵还停栖在半山腰,石灰窑前已是人头攒动。伴随袅袅青烟飘荡出阵阵 麦香,面包窑第一炉金黄喷香的面包出炉了。村支书刘志亮抱了一捧柴火走到窑炉前, 往炉中添了一把火。这里有两座高达几十米的窑炉,一座是面包窑,一座是“窑书房”。
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一眼看上去,实在有些梦幻色彩。要知道,这两座窑20年前烧制的可是石灰。
②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常山县路里坑村是远近闻名的“石灰村”。三衢山脚下, 100余座石灰窑昼夜不息,满山石头在烈焰中化作生财的石灰。
③ “村民的口袋鼓了,青山却蒙了尘。”村支书给我递来一个面包,向我讲起村庄 的故事。到了本世纪初,石灰窑陆续关停,轰鸣声戛然而止。没了窑火,村子就像被 抽走了魂。年轻人外出谋生,留守的老人守着矿坑,刘志亮也进城做起了生意。
④后来,三衢山被开发成石林景区。许多游客到村里来玩,村民顺势开起了“农家 乐”,还把村里的农特产品拿出来卖,土鸡土鸭,鸡蛋野菜,很受欢迎。
⑤2020年,刘志亮被选为村支书,结识了回乡创业的家富。家富是个85后,毕业 于中国美术学院。年轻人有想法,有创意,他开的民宿生意很好。刘志亮找到他,请 他给村民上课,讲民宿,谈发展,分享理念。后来,两人踏遍荒废的石灰窑、坍塌的 羊棚、积灰的农舍,家富的眼睛越看越发亮:“这些不是废墟,简直是金矿!”
⑥村里修缮了11栋闲置农房,家富出谋划策,开起了“三衢诗集”民宿。为啥叫 “三衢诗集”?“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
五声。”曾几的这首诗,就写在三衢大地,而三衢山就在路里坑。
⑦村里有一座自然形成的溶洞,村民之前用来关牛、圈羊,清理干净后,装了咖啡 吧台和投影仪,布置了绿植,溶洞变身别致的“岩洞餐厅”。开业那天,涌来游客众 多,洞内光影摇曳,洞外人声鼎沸,村民招呼客人来不及,连七旬老人都颤巍巍端出 自酿的米酒招待客人。
⑧两座废弃的石灰窑,说来也有意思。去年,村里来了一位省级文化特派员,跟大 家一起坐在羊棚咖啡馆前聊天,望着眼前的巨型窑炉“头脑风暴”。一阵“脑洞大开”, 大家说,不如就开个“面包窑书房”吧。面包会有的,书房也是要有的。
⑨说干就干,两座石灰窑,一座安装了烤箱,用来烤面包刚刚合适;另一座把顶部 空间改造成地质科普空间,以及一座尖顶书房,简直太美了。这座窑书房,面积虽不 大,视野极佳,山中四时,晨昏晴雨,时时都有不同的美景。
⑩大年初二上午,村民们在面包窑前舞龙庆祝,面包窑书房算是正式开业了。客人 点一杯咖啡,左手面包,右手书本,坐在窑书房的窗前,静享乡村半日的静美时光。 窑还是那两座窑,窑内的风景却已不同。两座窑不再空洞残破,而像是艺术作品矗立 在天地之间。窑火似乎也从未熄灭,只是换了燃烧的方式。从前烧石灰谋生,如今为 乡村筑梦。
①喝完咖啡,我去村里走一走。废弃的猪栏,已变身“三衢艺术馆”,斑驳土墙上 挂着乡土摄影作品;矿坑里铺上木栈道,帐篷与泳池成了星空下的桃花源;村里的妇 女学会了磨咖啡和拉花,大叔转身成为面包师,许多小青年从城里赶来,在半山腰的 书房喝起了咖啡。你看,窑书房的窗前,扎羊角辫的女孩坐在晨光里读书,仿佛山间 绽放的花朵,已将春天照亮。
(选自《人民日报》2025年3月6日)
(1)、文章围绕路里坑村的转型写了哪些具体措施?请分点概括。(2)、赏析第⑩段画线句:“窑火似乎也从未熄灭,只是换了燃烧的方式。”(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村支书刘志亮和家富的性格特点。(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左手面包,右手书”的深层含义。四、名著阅读。(7分)
-
12. 学校“经典润心田”读书月即将启动,九年级1班组织了读书分享会,请你完成下 列任务。(1)、下列对名著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直接讽刺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精神的戕害。 B、《西游记》以玄奘取经为蓝本,借神魔故事隐喻对权威的反抗与追求自由的理想。 C、《经典常谈》系统梳理了《诗经》《史记》等典籍,侧重分析古典小说的艺术特 色。 D、《水浒传》渲染了梁山好汉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记述了他们从起 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2)、请你从《儒林外史》《朝花夕拾》《艾青诗选》《水浒传》中任选一部,写一则 40字以内的推荐语。
五、作文(40分)
-
13. 在成长的旅程中,我们宛如逐梦的行者,怀揣憧憬大步向前,却难免会遇到 困难与挫折。有时,学业的压力袭来时,感觉自己难以负重;有时,与朋友的误解、 家人的冲突,让自己陷入迷茫的境地。然而,总有那么一个瞬间, 一个温暖的微笑、 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次意外的发现,像微光般穿透迷茫,为我们指引方向,重新点燃 心中希望的火苗。
请 以 “ ▲ 的微光" 为标题,结合你的亲身经历,写一篇文章, 分享那束曾照亮你世界的微光。
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 套作,不得抄袭;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得出现真实的 地名、校名、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