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联考化学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5-03-3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每题3分,共45分)
-
1. 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下列春节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剪窗花 B、挂灯笼 C、舞狮子 D、放烟火2. 在教材“用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中,不需要标记的图标是A、
护目镜 B、
热烫 C、
明火 D、
用电
3. 下列化学用语表述正确的是A、3个铁离子:3Fe2+ B、硫酸钠的化学式:Na2SO4 C、60个碳原子:C60 D、2个氮分子:2N4. 我国“嫦娥6号”实现首次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经分析月背土壤样品中铝氧化物和钙氧化物含量较高。如图是铝、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B、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 C、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0 D、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g5. 北京大学团队研发了一种催化剂,可实现在光照条件下高效合成H2O2 , 涉及的物质种类变化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的最小粒子是分子 B、H2O2分子中含有O2分子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的优点6. “含铁酱油”、“高钙奶”、“富硒茶”,这里的“铁、钙、硒”指的是A、元素 B、金属 C、原子 D、单质7. 下列生活垃圾属于可回收物的是A、瓜果皮 B、塑料瓶 C、餐巾纸 D、废电池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中,蒸发滤液不需要用到的仪器是A、蒸发皿 B、酒精灯 C、玻璃棒 D、试管9.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D、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10. 92号、95号汽油区别在于异辛烷(C8H18)含量不同,关于异辛烷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分子构成 B、含有26个原子 C、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911. 将金属X放入硫酸铜溶液中,X表面析出红色固体;若放入硝酸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据此判断,Mg、Cu、X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有强到弱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Mg>X>Cu B、X>Mg>Cu C、Mg>Cu>X D、Cu>Mg>X12. 复合肥料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充分发挥营养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成分更高。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A、NH4Cl B、KCl C、Ca(H2PO4)2 D、(NH4)2HPO413.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加热液体
C、气体验满
D、倾倒液体
14.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B、探究铁的锈蚀是否需要水蒸气
C、探究氧气含量对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D、比较水和澄清石灰水吸收CO2的效果
15. 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 B、10℃时,KNO3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20℃时,20gKNO3能完全溶于50g水 D、当KNO3中混有少量NaCl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二、填空题(16题7分,17题8分,共15分)
-
16.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少古籍中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1)、《汉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这里的“石”就是煤。煤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2)、《本草经集注》中对硝石(主要含KNO3的天然矿物)有记载:“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真硝石也”。则K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3)、《易经》记载“泽中有火”,这描述的就是甲烷气体在水面上的起火现象。写出甲烷的化学式 。(4)、《三国志》记载:“扬汤止沸,不如去薪”。“去薪”灭火的原理是 。(5)、苏轼《石炭》中记载:“投泥泼水愈光明”,即在高温条件下炭与灼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两种可燃性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体现了炭具有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17. 氢气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优异且没有污染,是一种零碳排放的新能源理想燃料。电解水制氢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制氢技术。但由于全球淡水资源紧缺,电解海水继而成为研究热点。海水电解不仅是一种生产清洁氢能的可行方法,而且对海水淡化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海水中元素成分复杂,引起电极的严重腐蚀、催化剂失效以及其他副反应的发生,从而降低制氢的效率。海水电解制氢的反应原理与纯水电解基本相同。最近,我国科研团队提出碱性电解槽(如图)被尝试应用于海水直接电解。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1)、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燃料的原因:(答一点即可),电解水的反应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如图所示,我们发现流向正极的粒子是(填粒子的符号)。(3)、负极产生的气体是(填化学式),若将燃着的木条靠近正极产生的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4)、下列关于的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前,要先验纯
b.实验室可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c.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水,也能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5)、目前,海水电解制氢还存在的困难是(答一点即可)。三、实验题(10分)
-
18.
氧气是一种重要的气体,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如医疗急救、航天航空、化工等。
I.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氧气常用的装置。
(1)写出装置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甲兴趣小组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开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
①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
②用高锰酸钾制备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若用C测量生成的O2体积,如图读数,则读数(填“偏大”或“偏小”)。
Ⅱ.2023年初,制氧机需求旺盛,市场上出现多种类型的制氧机。
化学药剂制氧机:如图1是某品牌制氧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在反应仓中首先加入水、粉末状过碳酸钠2Na2CO3·3H2O2 , 然后加入粉末状二氧化锰,即产生氧气。
(3)该制氧机的制氧原理:
第一步:2Na2CO3·3H2O2=2Na2CO3+3H2O2
第二步:(写出反应方程式)。
Ⅲ.乙组同学用如图4装置测定制得的“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①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 V1=60mL。
②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③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2=33mL。
(4)用排水法收集“富氧空气”,气体应从装置图3中管(选“a”或“b”)通入。
(5)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四、科学探究及综合能力题(20分)
-
19.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金属蚀刻画的制作原理、蚀刻画制作方法、废液处理等产生兴趣,开启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任务一:了解金属蚀刻画的制作原理
【查阅资料】金属蚀刻画所来用的材料可以是金、银、铜、不锈钢、铝等金属。在金属蚀刻过程中,使用强酸溶液或某些盐溶液作腐蚀剂从而在金属表面留下痕迹。酸液温度稍高,可以提高金属溶解的速率,缩短蚀刻时间。但酸液温度过高容易使防护的涂层或耐蚀油墨软化甚至溶解,影响蚀刻画的效果。
【分析交流】
(1)同学们通过交流认为:如果使用银板,则不能选择稀盐酸或稀硫酸作蚀刻液,原因是:。
任务二:模拟制作金属蚀刻画
【设计实验】根据制作金属蚀刻画的原理,同学们动手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进行制作。
【动手操作】
(2)实验1中,小组同学首先对铝板进行打磨,其目的是;所得铝板蚀刻画中“玫瑰花”的颜色为。
任务三:探究废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实验2中清洗后的废液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
(3)废液中一定含有(填化学式),可能含有稀盐酸。
【进行实验】
(4)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进行探究:
实验方案及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1:取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足量废液
红棕色固体消失
废液中含有稀盐酸
方案2: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废液中含有稀盐酸
【反思评价】
(5)方案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某同学对方案2结论的严谨性提出质疑,理由是。
【成果分享】
(7)通过探究,同学们了解了制作蚀刻画的原理及技艺,并将制作心得与其他同学进行了分享。同学们认为成功制作金属蚀刻画除了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蚀刻液种类之外,还要注意控制的条件是(写1个)。
20. 某学习小组利用锈蚀严重的废铜屑(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为原料回收铜,分别采用题图的两种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资料1:Cu2(OH)2CO3+2H2SO4=2CuSO4+3H2O+CO2↑
资料2:回收铜的两种实验方案。
(1)、方案一中步骤Ⅱ是利用了CO的性(填“氧化”或“还原”),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需要将其回收后再与碳粉作用,又可以生成CO,写出该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方案二中步骤Ⅲ、IV、V都涉及到的操作名称是 , 该操作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3)、方案二中步骤IV加入过量铁粉的主要目的是 , 步骤IV中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分别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五、计算题(10分)
-
21. 高铁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高铁建设中铝合金、不锈钢、高锰钢等金属是必不可少的材料。(1)、钢的含碳量生铁(填“”、“”或“”)。(2)、铝合金制造的高铁车体,具有提高运行速度、能抗击强大气流的冲击和耐受雨雪侵蚀等特点。这是利用了铝合金的等优点(写1点即可)。(3)、在高铁车身表面进行烤漆,不仅美观还能起到防锈的作用。其防锈原理主要是。(4)、高铁轨道施工过程中常用铝热反应进行钢轨焊接。其原理是 , 生成熔融状态的铁流入铁轨缝隙,冷却后将铁轨牢牢“黏”在一起。若有完全反应,计算生成的Fe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