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测试生物试题(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4-12-0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S酶会在其中的某些蛋白质上形成M6P标志。具有该标志的蛋白质能被高尔基体膜上的M6P受体识别,经高尔基体膜包裹形成囊泡,在囊泡逐渐转化为溶酶体的过程中,带有M6P标志的蛋白质转化为溶酶体酶;不能发生此识别过程的蛋白质经囊泡运往细胞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6P标志能被相应的受体识别,与氨基酸的结合方式密切相关 B、S酶基因缺陷,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会在高尔基体内积累 C、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和运往细胞膜的蛋白质加工路径相同 D、囊泡运输的方向与高尔基体膜上具有识别M6P标志的受体无关2. 为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设置如下实验。第一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物质A、等量缓冲溶液、等量血浆,乙组操作同甲组;第二步:甲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乙组3只试管中分别滴加等量的物质B;第三步:分别记录实验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A为等量蒸馏水 B、物质B可以是等量的乳酸 C、甲组三只试管pH变化依次为明显下降、变化不明显、变化不明显 D、该实验说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3. 胞间连丝是穿过植物细胞壁的管状结构,一般在细胞分裂末期形成。胞间连丝中央是压缩内质网,由光面内质网膜紧密贴合而成。压缩内质网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间称胞质环,中部略有扩张,两端变窄形成颈区。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胞间连丝形成时,高尔基体、线粒体会比较活跃 B、压缩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的附着 C、胞质环颈区可能对物质的运输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D、细胞壁的存在使胞间连丝成为植物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唯一途径4. 一个15N标记的、含1000个基对的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中T+A点30%,若将该DNA分子放在14N的培养基中连复制3次,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T+A占70% B、该DNA分子中含有A的数目为400个 C、该DNA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2800个G D、经3次复制后,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比例为7/85. 某哺乳动物(2n=8)的基因型为HhXBY,图1是该动物体内某细胞分裂模式图,图2是测定的该动物体内细胞①~⑤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细胞中同时存在着X和Y染色体 B、图1细胞中的基因h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C、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③④⑤ D、图2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有③④6. 某种雌雄同株植物(可自花传粉也可异花传粉)存在显性纯合致死和花粉部分不育现象。圆形红果植株和椭圆形黄果植株进行杂交获得F1 , 取F1中的一株圆形红果植株自交获得F2 , F2植株中圆形红果为201株,圆形黄果为39株,椭圆形红果为99株,椭圆形黄果为20株。若让F2中的圆形红果随机授粉,后代椭圆形黄果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 )A、1/17 B、1/30 C、1/34 D、3/1707. RuBP羧化/加氧酶缩写为Rubisco,CO2和O2竞争性与Rubisco结合,当CO2浓度高时,Rubisco催化C5与CO2反应;当O2浓度高时,Rubisco催化C5与O2反应生成磷酸乙醇酸和C3 , 磷酸乙醇酸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消耗ATP和NADPH,生成CO2和C3 , 这一过程称为光呼吸。植物细胞产生的ATP和NADPH过多时会破坏细胞。如图为小麦叶肉细胞中的部分生理活动过程,大写字母代表相应的物质。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植物叶肉细胞中,Rubisco能催化两种反应,不具有酶的专一性 B、A表示NADPH,C表示ATP,A与C共同为C3的还原提供活跃的化学能 C、光呼吸能消耗ATP、NADPH,与光合作用相反,对农业是非常不利的 D、夏季晴朗的中午出现“午休现象”时,植物光呼吸的强度较通常会有所增大8. 果蝇的A、a位于Ⅱ染色体,A和B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精巢中某细胞的分裂图像,由于端粒缺失导致该染色体A和a基因所在的一端相连,一条染色体有两个着丝粒时,染色体可在着丝粒间任一位置断开(不考虑突变)。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甲图到乙图过程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B、图中所示微管蛋白可能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 C、若图中细胞正进行减数分裂,则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有8种可能性 D、秋水仙素会影响图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9. 将某动物(2N=10)的一个精原细胞置于32P的条件下有丝分裂增殖一次得子细胞A和B,让子细胞A继续在32P条件下减数分裂得精细胞1、2、3、4(1与2,3与4分别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让子细胞B在31P条件下减数分裂得精细胞5、6、7、8(5与6,7与8分别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精细胞1与2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一定相同 B、精细胞5与6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 C、精细胞1与3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一定相同 D、精细胞5与7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数目一定不同10. 染色体上的端粒DNA由短的串联重复序列组成,同种生物的该序列相同。少数缺乏端粒酶活性的肿瘤细胞可通过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维持端粒长度,ALT机制如下:第一条染色体端粒的末端①链结合到第二条染色体端粒的末端②链上并延伸;随后①链脱离,在RNA引物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新延长的①链被转化成双链形式。这个过程可被重复数十次,导致序列信息从一个端粒传递到另一端粒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进行ALT的肿瘤细胞中端粒酶基因甲基化程度可能较高 B、①链的延伸过程以②链作为模板,该过程不需要引物 C、DNA聚合酶只能使子链从已有的核酸片段3’端延伸,是导致端粒DNA5’端比3’端短的因素之一 D、非同源染色体间通过ALT机制实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增加了遗传的多样性11.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二倍体动物,其控制毛色的等位基因G、g只位于X染色体上,仅G表达时为黑色,仅g表达时为灰色,二者均不表达时为白色。受表观遗传的影响,G、g来自父本时才表达,来自母本时不表达。某雄性与杂合子雌性个体为亲本杂交,获得4只基因型互不相同的F1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F1黑色个体占1/2,则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GY B、若F1灰色个体占1/2,则亲本雄性的基因型为XgY C、若F1出现黑色个体,F1中g的基因频率为1/4 D、若F1全部个体相互交配,F2白色个体全为雄性12. 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技术面临的重大难题,其部分机制如图。为探究褪黑素(N-乙酰基-5甲基色胺)影响免疫排斥的机理,科研人员以移植心脏后的大鼠为材料开展相关实验,分别检测血液中IL-2平均含量和移植后存活平均天数,对照组结果依次为22.00ng/mL、6.17d;实验组依次为13.09ng/mL、11.83d。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组对大鼠灌胃适量褪黑素,对照组对大鼠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 B、实验结果表明,褪黑素可能是抑制了图中①过程 C、为确定褪黑素对②过程是否有影响,实验还应增加检测细胞膜上IL-2R的含量 D、进行器官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13. 科学家在研究转录终止机制时发现终止子的上游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和一段由多个A组成的序列。由这段DNA转录产生的RNA容易形成发卡结构,且RNA末端与DNA模板链形成不稳定的U与A配对区域,从而使RNA聚合酶暂停移动,RNA从三元复合物中解离出来,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 B、RNA发卡结构一经形成,即可导致转录终止 C、发卡结构中含有氢键 D、图中的三元复合物是指DNA、RNA、解旋酶构成的复合物14. 人体棕色脂肪细胞(BAT)和骨骼肌细胞(SMC)都含有大量线粒体,BAT线粒体内膜上有一种特殊的通道蛋白UCP,可与ATP合成酶竞争性的将膜间隙高浓度的H+回收到线粒体基质,同时将脂肪分解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转化为热能(如图所示),其活性受ATP/ADP的比值变化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AT和SMC都富含线粒体,产生大量ATP B、膜间隙高浓度的H+全部来自有机物的分解 C、UCP蛋白的活性越高,ATP/ADP的比值越大 D、寒冷条件下,UCP蛋白对H+的通透性大于ATP合成酶15. 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生态浮床上的植物都能为微生物提供附着基质和栖息场所,这有助于微生物对污染水体中有机营养物质的降解。科研人员挑选当地的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栽种在湖边,设置在湖中央的生态浮床上也选用当地的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以此对有机污染的湖泊进行修复(如图),修复前,浮游植物占优势,修复后,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和生态浮床植物占优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不进行人工干预,则该湖泊很可能会发生严重的水华现象 B、修复前挑选合适植物,主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浮床植物可定期收割,用于喂养牲畜,实现自然和经济的双赢 D、该湖泊生态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生物群落在发生着次生演替
二、多选题
-
16. 遗传学家马勒发现了雌雄果蝇个体的某些基因剂量(数量)不同,但基因表达产物的量基本相同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剂量补偿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基因Sxl的表达有关,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示果蝇的剂量补偿效应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水平来实现的 B、与雄果蝇相比,雌果蝇X染色体上某些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 C、雄果蝇体细胞中基因Sxl的表达量较多,导致msl-2合成较少 D、若敲除编码mle、msl-1、msl-3的基因,则X染色体上的基因不表达17. 如图为该DNA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途径示意图,图中过程②所合成的RNA链不易与模板链分开,形成R环(由一条RNA链与双链DNA中的一条链杂交并与非模板链共同组成的三链核酸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富含G的片段更容易形成R环的原因是模板链与mRNA之间形成的氢键更多,导致RNA不易脱离模板链 B、原核细胞中,过程①和过程②同时进行时,如果转录形成R环,则过程①可能会被迫停止 C、图中过程③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可以同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 D、该图表示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不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中,核糖体沿RNA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18. 果蝇的性别和育性与X染色体的数目有关,如图所示。减数分裂时,三体细胞内的3条同源染色体只能有2条配对,同源程度更高的同源染色体间更容易配对(占总体的80%),未发生配对的染色体则随机移向两极。
果蝇的正常眼和星眼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正常翅和小翅受等位基因B、b控制,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星眼和正常翅为显性。一个由星眼正常翅雌、雄果蝇和正常眼小翅雌、雄果蝇组成的群体均为纯合子,该群体中的雌雄果蝇为亲本,随机交配产生F1 , F1中正常眼小翅雌果蝇占21/200、星眼小翅雄果蝇占49/200。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在F2中发现了一只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小翅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正常翅果蝇交配,不考虑其他变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F2中三体果蝇与正常果蝇杂交后代中小翅三体雄果蝇的比例约为9/40 B、亲本雄果蝇中星眼正常翅占7/10 C、F2中三体果蝇出现的原因是母本小翅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 D、亲本星眼正常翅果蝇数量和正常眼小翅果蝇数量相等19. 某种雌雄同株的植物中常存在Ⅱ号染色体三体现象,该三体减数分裂时,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会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产生的异常雌配子可育,而异常雄配子不能萌发出花粉管导致不能进行受精。该种植物果皮的有毛和无毛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R/r控制,果肉黄色和白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让基因型不同的两种三体植株杂交,结果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B/b与R/r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控制该种植物果肉颜色的基因B/b位于Ⅱ号染色体上 C、实验一F1有毛黄肉个体中三体植株所占的比例为7/16 D、实验二F1三体杂合有毛个体随机传粉,后代中无毛个体占比为1/620. 大多数真核生物的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是不连续的。其中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内含子,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外显子。RNA剪接是将前体mRNA的内含子剪除,同时将外显子连接起来形成成熟mRNA的过程。其过程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性剪接,即从5’端向3’端对内含子逐一剪接;另一类是选择性剪接,即对内含子以及外显子进行选择性剪接。已知果蝇的性别决定除与性染色体有关外,与RNA的剪接过程也密切相关,如下图所示,sxl、tra、dsx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果蝇的性别决定过程中,雄果蝇的三种前体RNA的剪接方式均为组成性剪接,雌果蝇均为选择性剪接 B、雌果蝇和雄果蝇体内具有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DSX蛋白 C、同一基因前体mRNA剪接方式的不同会导致该基因控制的性状不同 D、给雄果蝇注射SXL蛋白,可能会导致性别发生转化三、非选择题
-
21. 机体所需胆固醇的2/3由肝脏合成,1/3主要由小肠吸收。胆固醇的合成与吸收共同维持血液循环中的胆固醇稳态。科学家首次发现并命名了一种肠道激素——肠抑脂素(Ch),揭示了Ch调控机体胆固醇稳态的作用和机制。(1)、用3H标记的氨基酸探究Ch的合成和分泌时,3H(填“能”或“不能”)标记在氨基酸的羧基位置,原因是。(2)、胆固醇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是。(3)、研究者利用Ch基因敲除小鼠探究肠道分泌Ch在胆固醇稳态中的作用机制。A组为野生型小鼠+普通饮食,B组为Ch基因敲除小鼠+普通饮食,C组为Ch基因敲除小鼠+高胆固醇饮食,测得实验结果如图1。研究发现Ch的受体是GPR146,肠道来源的Ch调控肝脏胆固醇合成的机制如图2。
①分析图1可知,该实验的结果是(用A、B、C组表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Ch基因敲除小鼠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和分泌增加,说明Ch的作用是。
②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图2分析,Ch调控机体胆固醇稳态的机制是。
22. 植物开红花和粉色花能够吸引昆虫帮助传粉,但是不同植物影响花色的基因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植物甲和植物乙的花色都有白色、粉色和红色,已知三对基因影响花色,三对基因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M和m不位于A、a和B、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各种配子的活性相同且不存在致死。(1)、上述基因A和基因B对花色性状的控制体现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是。纯种白花的基因型有种。(2)、以植物甲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选择纯合开粉花植株与纯合开白花植株杂交,F1代全部开红花,则亲本的基因型为。令F1植株自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红花∶粉花∶白花=2∶1∶1。据此推断,F1体细胞中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关系。用表示在下方的圆圈中,其中横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并标注各基因的字母。
(3)、植物乙体细胞中上述三对等位基因相互独立遗传,则AaBbMm植株自交,子代中红花植株的比例为。科研人员在进行转基因研究时意外将一个外源基因X插入植物乙与花色有关的显性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上,结果抑制了A、B、M中某个基因的表达,影响了花瓣颜色性状的遗传。现在让该植株自交以探究X基因的插入对以上三个基因的抑制情况。①若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白色∶粉色=13∶3,则说明;
②若子代中表型及比例为红色∶白色:粉色=9∶4∶3,则说明;
③若子代中表型全部为白色,则说明。
23. 果蝇众多的突变品系为研究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下列是利用果蝇进行的相关研究。(1)、果蝇遗传中的“例外”。摩尔根的弟子布里吉斯利用白眼(XaXa)雌蝇和红眼(XAY)雄蝇为亲本进行杂交,发现每2000~3000只后代中就会出现一只红眼不育的雄蝇和一只白眼可育的雌蝇,他称其为“初级例外”。已知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与发育情况如下表所示。性染色体组成情况
XX、XXY
XY、XYY
XO(无Y染色体)
XXX、YY、YO(无X染色体)
发育情况
雌性,可育
雄性,可育
雄性,不育
胚胎期致死
“初级例外”中白眼可育雌蝇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由亲本中的(填“雌”或“雄”)果蝇减数分裂异常所致。布里吉斯进一步把“初级例外”的白眼雌蝇和正常红眼雄蝇进行杂交,约有4%的后代是白眼雌蝇和可育的红眼雄蝇,他称其为“次级例外”。由此可推断,“初级例外”白眼雌蝇在减数分裂时X、Y染色体联会概率(填“高于”或“低于”)两条X染色体联会的概率。
(2)、致死基因的保存。摩尔根的另一名学生穆勒由于对辐射诱发基因突变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设计出的保存致死基因的方法。野生型果蝇为正常翅,穆勒利用辐射诱变技术使果蝇的2号染色体上产生一个显性纯合致死基因A,表现为翻翅;翻翅果蝇种群随机交配n代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数据可用n表示)。
为了保持致死基因A在群体中永久稳定存在,穆勒在2号染色体上找到了一对控制眼形的基因:星状眼(B)和正常眼(b),其中B基因具有纯合致死效应,由此构建出一种表现型为翻翅、星状眼的平衡致死系(如图1),从而实现了致死基因A的永久保存。利用平衡致死系保存致死基因的原理是。
(3)、平衡致死系的应用。用平衡致死系创立的2号染色体突变检测技术路线(如图2),可检测出未知基因突变的类型。若在F1代观察到新性状,则2号染色体发生了显性不致死突变;若在F1代未观察到新性状,则取F1代翻翅正常眼个体随机交配,观察F2代的表现型和比例。若亲本2号染色体发生了隐性不致死突变,则F2中新性状个体占;若亲本2号染色体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则F2果蝇的表型及比例为。
24. RNA沉默是一种由双链RNA诱导同源RNA降解的现象。起作用的有miRNA和siRNA。miRNA是由基因组内源DNA编码产生,其可与目标mRNA配对;siRNA主要来源于外来生物,例如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病毒会产生异源双链RNA(dsRNA),dsRNA经过核酸酶Dicer的加工后成为siRNA,siRNA与目标mRNA完全配对,导致mRNA被水解,其过程如图1。DNA在细胞生命过程中会发生损伤,如损伤较大,RNA聚合酶经过损伤位点时,修复因子Mfd识别、结合滞留的RNA聚合酶,“招募”多种修复因子、DNA聚合酶等进行修复(如图2)。请据图回答:(1)、催化过程①的酶是 , Dicer作用于键。(2)、过程③会导致终止。(3)、因病毒感染产生的dsRNA导致细胞癌变,则过程④的目标mRNA是基因的转录产物。(4)、起始密码子均为AUG,则基因N转录时以链为模板。若基因H的箭头所指碱基对G-C突变为T-A,其对应密码子的变化是。(5)、图2所示的DNA聚合酶催化DNA损伤链的修复,方向是(用mn表示)。25.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于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la、B/b基因的控制。现有一种果蝇为不能合成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白眼纯合突变体品系。科研人员用白眼品系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均为暗红眼。进一步将F1个体与白眼品系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2的表型如表所示。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2表型及比例
I
F1(甲)
白眼
暗红眼:白眼=1:1
Ⅱ
白眼
F1(乙)
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
(1)、推测F1个体细胞中染色体上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请在图上进行标注。(2)、根据表中数据,推测组合I、Ⅱ的F2表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若让甲、乙交配产生足够多的后代,理论上后代表型及比例为。(3)、换用其它个体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I,发现极少数实验组合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不变。这种F1雄蝇被称为雄蝇T。已知野生型及白眼突变型果蝇均为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雄蝇T的一个D+基因突变为D基因(如图),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以与特定的XYDNA序列r结合,导致精子不育。①据此判断,极少数实验组合所得F2全为暗红眼的原因最可能是 , D基因的产生属于(填“显”或“隐”)性突变。根据F2全为暗红眼,可推测D基因与Ala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②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蝇T,得到一只变异的丙果蝇(如图)。将丙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杂交,所得子代表型及比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