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0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运用

  • 1. 在历史博物馆前有这样一段文字,请选择正确的读音。

    ㅤㅤ从历史的(A.jiān  B.jiàn)隙里回(A.mú  B.móu)中国千年文明变迁,感受(A.zhāo  B.cháo)代的更替,饱览古人智慧的(A.lèi  B.lěi)积。成(A.juàn  B.juǎn)的(A.zhuàn  B.chuán)记,传递着鸿儒大家的思想……时光(A.qiǎo  B.qiāo)然流逝,(A.rèn  B.rén)凭潮起潮,中华文明依旧生生不息!

二、选择题

  • 2. 下列从笔记中选取的句子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1.2万年前,人们开始学着播种免强能填饱肚子,却吃得津津有味 B、顺着长廊往前走,一座金壁辉煌的殿堂出现在眼前,光滑的石阶、白玉砌成的栏杆,非常协调美观。 C、导游姐姐召集游客们出发,并叮嘱大家要遵守景区规定,保护风景名胜 D、游客们仔细端详着举世文明的明代赵秉忠状元卷,纷纷称赞他的恢弘篇章和美观字迹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物保护工作者为守护秦陵兵马俑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B、在这多事之秋 , 我们来到了历史文化博物馆。 C、南宋末年,元军过境湖南,哀鸿遍野 , 当地经济文化遭受重创。 D、足智多谋的侦察员识破了日军的诡计,将他们一网打尽。
  •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俗语和括号里的词语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
    A、如果做事情过分小心谨慎,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狼前虎后) B、吃水不忘挖井人 , 爱党爱国爱人民,努力学习报党恩。(饮水思源) C、老百姓们盼星星盼月亮 , 终于迎来了解放军。(望眼欲穿) D、做任何事都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刨根问底)
  • 5. 下面选项中,两句话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植物要从土壤里吸收水分。他爱吹牛,话里有很大的水分 B、这件家具是唐朝时传下的老古董。她思想古板,真是一个老古董 C、杨家埠年画实在是用心之作。王大爷为人很实在 D、第一展区还原了潍坊早期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新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 6. 在博物馆餐厅里,下面哪一句标语最可能出现?(  )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 7. 下面这段话意思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

    ㅤㅤ上月底的雨雪天气结束后,包括潍坊在内的山东各地,气温持续偏低,而气象部门预计,山东这种气温偏低的状态可能会一直持续到小年前后,才有望回归正常。

    A、雨雪天气结束后,山东各地气温持续偏低。 B、气象部门预计,山东气温会一直偏低。 C、低温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小年前后。 D、山东低温状态持续到小年前后回归正常。
  • 8. 将下面书籍博物馆的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伟大的精神。

    ②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③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④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⑤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④②①⑤③ B、④②③①⑤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②⑤①

三、按要求完成任务

  • 9. 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探寻汉字起源。

    一馆藏尽中国字。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展厅的甲骨、青铜、竹简、印章让你yìng jiē bù xiá  , 一个个文字向你shù shuō 着自己的前生今世,它们zhào yào 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文物里的qí zhēn yì bǎo 。我们不仅bǎo lǎn 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lǐng lüè 汉字之美,也强烈地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10. 走进诗词博物馆,让我们跨越时间的界限,从中汲取智慧的力量。
    (1)、与智者探讨“读书与学习”。陶渊明劝我们学习要趁早“及时当勉励,”;孔子告诫我们学习要“默而识之,  ”;朱熹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时时补充新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
    (2)、与诗人探讨“爱国与担当”。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的呐喊;陆游临终前反复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我们应当担负起今日之责任,因为“纵有千古,。”
  • 11. 请选择下面其中一种形式,正确默写《枫桥夜泊》。

四、阅读

  • 12.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走进民俗文化博物馆

    木兰从军(改编)

        ㅤㅤ①中国古代南北朝时,北方有个武艺高超的姑娘叫花木兰,长相俊美,射得一手好箭。
    ㅤㅤ    ②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说是朝廷要和邻国开战,急需战士,要征木兰父亲从军。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木兰一夜未合眼,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第二天一大早,木兰就独自上街买了一匹枣红马,又配上马鞍、马鞭和马笼头,还去定做了一身战袍。然后,木兰剪了头发,扎上头巾,穿上战袍,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小伙子。
    ㅤㅤ    ③一切收拾妥当后,木兰骑着马赶回家。她向父母道明真相,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一家人洒泪而别。
    ㅤㅤ    ④木兰告别家人,随大军奔赴边疆,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因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ㅤㅤ    ⑤多少次军情紧急,多少个关山飞度,天寒地冻的北部边疆,月光冷冷地映着将士铠甲的清辉,连打更的锣声也透着十二分的寒气。历经千军百战,九死一生,木兰屡建奇功,最后做了左路大将军。
    ㅤㅤ    ⑥十二年的战争结束了,大军胜利归来,可汗亲自召见木兰,赏了她许多金银财宝,又封她做兵部尚书。木兰替父从军,为的是百姓和国家。她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于是她向可汗辞去了官职,只要了一头能走远路的骆驼,骑着它回家服侍双亲。
        ㅤㅤ⑦木兰的父母现已白发苍苍,听说女儿归来的喜讯,他们相互搀扶着来到路口迎接女儿。弟弟也已长大成人,正在家里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ㅤㅤ⑧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如云的头发,又对着镜子贴上美丽的面饰,这才羞答答地走了出来。
        ㅤㅤ⑨同伴们一见大惊失色:啊,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1)、在民俗文化博物展上,五(1)班计划把《木兰从军》的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在展览会上演出,请结合短文内容及自己的课外阅读,完成下列题目。
    ①短文围绕木兰从军写了四个场景,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填在方框中。然后再为每部分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或朗诵语调,将序号填在正方括号里。

     ②ㅤ③  ④

    ② 第③自然段中“洒泪而别”这一场景非常感人,请将这一场景改编为剧本。

    发挥想象,增加合理的情节,让内容更丰富

    时间:早上

    地点:家中

    人物:花木兰、父亲、母亲

    【花木兰一身戎装,缓步走到父亲面前。】

    花木兰:(  ) 

    父亲:(拉住木兰的手,老泪纵横) 

    母亲:(抱紧木兰,掩面而泣,哽咽无语)……

    花木兰:( ):爹——娘——我会照顾好自己的。你们二老可要多多保重啊!

    【花木兰上马,踏上征途。木兰的爹娘含泪目送女儿远去。】

    (2)、不同的场景中花木兰给人留下了不同的印象,请选择第⑤或第⑧自然段中一个场景,写一写你的感受。

    第 自然段场景中的木兰是 的,因为

    (3)、花木兰的爱国、忠贞等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下面哪个由民间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也传递了这种精神?(    )
    A、《田螺姑娘》 B、《刘三姐》 C、《杨门女将》 D、《白蛇传》
    (4)、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朴素而美好的愿望:正义弱小可以打败邪恶强大,心地善良的穷苦人通过努力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你认为《木兰从军》的故事寄托着人们怎样的美好愿望?试着写一写。
  • 13. 走进金沙遗址博物馆。

    材料一

    太阳神鸟

    ㅤㅤ①成都,一座拥有四千五百年文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成都金沙遗址的发现,让古蜀文明的发展脉络清晰起来。在众多出土文物中,最为亮眼的当属商周时期的金饰“太阳神鸟”。
           ㅤㅤ②“太阳神鸟”金饰整体呈圆形,外径为12.5厘米,内径为5.29厘米,重量为20克。整个金饰厚度仅为0.02厘米,含金量却达到了94.2%,而古代常见金器含金量一般不超过80%。可见古蜀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ㅤㅤ③“太阳神鸟”图案是四只神鸟与拥有十二道光芒的金日逆向而行。图案采取镂空方式呈现,恰似一幅剪纸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具想象空间,令人联想起“金乌负日”的古老神话传说,将古蜀人对于太阳和鸟的崇拜展现得淋漓尽致,更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④“太阳神鸟”不仅昭示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灿烂,更深度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2005年,它从1600余件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2011年,又成为成都市城市形象标识核心图案。太阳神鸟在阳光下更具诗意:从城市上空俯瞰天府广场,成都的心脏是太阳神鸟;天府国际机场设计灵感取自太阳神鸟;东安湖体育场穹顶上有全球面积最大的太阳神鸟……

    材料二

    ㅤㅤ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放时间:
    ㅤㅤ周二至周日9:00-18:00,17: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1、2、7、8月及法定节假日除外)。
    ㅤㅤ购票方式:
    ㅤㅤ    ①使用微信或支付宝现场扫码自助购买电子票。
    ㅤㅤ    ②线上平台(美团、大众点评、携程等)购买电子票。
    ㅤㅤ    ③凭有效身份证件在人工服务窗口实名购票。
    ㅤㅤ票价及优惠范围:
    ㅤㅤ    ①门票70元,优惠价66元。
    ㅤㅤ    ②对6周岁(不含6周岁)至18周岁(含18周岁)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实行半价优惠,35元/人次。

    (1)、五年级四班明明将要参观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根据材料判断正误,用正确或错误表示。

    ①太阳神鸟体现了古蜀人对太阳和鸟的崇拜。 

    ②寒假里1月20日(星期一),明明想约小伙伴去参观博物馆。 

    ③明明准备只带现金去人工服务窗口购票。 

    ④爸爸妈妈和明明去博物馆,买的优惠票,共花费了175元。 

    (2)、读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

    ①句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

    ②句中加点词语“一般不超过”中的“一般”可以去掉么?为什么?

  • 14. 走进植物博物馆。

    品春

    厉彦林

        ㅤㅤ①山东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
        ㅤㅤ②在老家,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栽有香椿树。春天气候渐暖,香椿树泛着紫红光泽的嫩芽,是报春的使者。那芽丰厚娇嫩,绿叶红边,状似鸡毛毽子,一般五六枝为一株,微风轻轻一吹,____。

        ㅤㅤ③香椿芽初闻异香扑鼻,食之馨香可口。春天各家炒的第一把香椿芽,香味浓烈,左邻右舍都能闻得到,诱惑着行人吞口水。
        ㅤㅤ④记得早年我家也有棵香椿树,树干弯曲苍老,树皮皴(cūn)裂多疤,树干有三指(zhǎ)粗,长到两米多高,就努力让它分杈,这样树形好看,也便于采摘香椿芽。
        ㅤㅤ⑤采摘香椿芽,是十分虔诚和圣洁的事情。通常头天晚上先给香椿树浇饱水,让它吸收足够的水分,第二天采摘的时候,香椿芽会更加鲜亮【A】。清晨太阳刚露出头、露水未干的时候采摘时机最佳,从香椿树上轻轻采摘一段段香椿芽,小心地放在篮子里【B】。清明前后,香椿树枝头长满了第一茬香椿芽,家人就合计着哪天摘、摘多少,尽享这纯天然的美味。
    ㅤㅤ    ⑥香椿芽越摘越旺,刚采了一茬,一周时间就能又蓬勃地长出新的一茬。第二茬的香椿芽就不那么嫩了,颜色也变成了绿色,把最嫩的那部分采下来,吃法也有不同。通常的吃法就是香椿拌豆腐、香椿炒鸡蛋,还有拌凉面吃。真吃不了或者舍不得吃的香椿芽,便被腌制。腌制好了,三五天即可食用,能保存大半年。
        ㅤㅤ⑦后来,我到外地求学读书,便离开了家乡熟悉的香椿树,那关于香椿的情景,已成了遥远的过去,只能在梦中重温。
        ㅤㅤ⑧春日里,我多次在城里找饭店再品尝香椿芽,无论怎么做,那口味永远没有老家香椿芽那独特的味道。
        ㅤㅤ⑨最近这次搬家,开春时邻居送给我一棵小香椿树苗。我和妻子把它栽植在小院当中,精心呵护和照料,树苗长得很快,不久就发出了枝丫。那小香椿树直直地挺立着,伸展出光滑的枝枝杈杈。为了给它更大的生长空间,第二年春天,我们又把它移到了院墙外。那天黄昏,我在刚刚发芽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____……  
        ⑩每到春天,驻在心窝里的情感就会像香椿树一样发芽,伸展一树美好记忆,品得无限春光……

    ——有改编

    (1)、短文开头“山里人品的第一口春,就是鲜嫩的香椿芽”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下列选项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明题意,品春即品香椿芽。 B、以小见大,通过写香椿芽来表现春意。 C、借物抒情,使感情有了依托的对象。 D、运用比喻,把春天写得更形象生动。
    (2)、读第②段,完成练习。

    ①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从 三个方面对香椿芽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描写。

    ②微风吹拂时香椿芽是什么样的?请在横线上写出香椿芽的动态变化。

    (3)、文章第⑤~⑨段围绕“香椿”写了哪几方面的事?

    →念香椿芽→

    (4)、第⑤段中,“这时候摘的仿佛不是树叶子,而是天鹅纤长的羽毛”这句话应该放在A、B两处中  处更合适,这句话写出了 
    (5)、第⑨段中写“那天黄昏,我在刚刚发芽的香椿树旁凝视许久”,作者会想到关于香椿的哪些人、事、景呢?请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6)、这篇短文的结尾有什么特点?“驻在心窝里的情感”指的是什么?

五、写作

  • 15. 写作

    ㅤㅤ同学们,博物馆中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昨天的历史。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二十年后我们的课堂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到二十年后的课堂去看一看吧。那时教室里的设施、同学们的学习、老师的上课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开大胆的想象,把想象到的场景或事件写一写吧。
    ㅤㅤ要求:(1)想象大胆,围绕教室里的设施、师生的教学活动等方面写,突出变化。(2)分段表述,重点部分写具体。(3)题目自拟,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400字。(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