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题专项训练(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0 类型:一轮复习

一、材料分析题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自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上图是照片——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二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进行考察,七十年代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如外交使命的层层推进,外交战略的因时制宜,外交话语的不断加强。“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观的始终捍卫,如对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等原则始终如一的传承。

    ——摘自白卫东、刘常真《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分别指什么。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鲜战争结束后,为争取国际局势的缓和,为国内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争取和平环境,周恩来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形成。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和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从某种意义上看,尼克松的“越顶外交”可以说是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把其盟友日本抛在了身后,这必然对日本的外交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先后进行了四次首脑会议和三次外长会议,在恢复中日邦交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对此,美国不得不正视这种现实,以谋求同新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之中,虽然美国的主导地位开始削弱,但是这种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

    ——摘编自王云翠《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的互动态势》

    材料三:2018年初,美国针对中国开始挑起贸易争端,不断单方面升级冲突,酿成近30年来烈度罕见的贸易战。2018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签署命令,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加征关税,开启了关税战。2019年8月,美国商务部宣布把46家华为实体列入管制“实体名单”,华为公司认为,美国此举是利用打压手段来保持技术领先的地位。

    ——摘编自柳悰耀、陈琪《大国贸易冲突对比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周恩来提出怎样的外交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什么变化?
    (2)、根据材料二,运用相关史实阐释“20世纪70年代中美日三角关系具有明显的互动性特征”。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对华采取的遏制手段。请结合所学谈谈你认为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应对来自美国的挑战?
  • 3.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中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由于成功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少数民族依法自主地管理本民族事务,民主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保证了中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享有平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重新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行使主权和治权。

    1986年6月,中葡两国在北京就澳门问题举行首轮会谈。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政府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简称《中葡联合声明》),宣布澳门地区(包括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是中国的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材料三:台当局前领导人马英九5月8日出席“两岸重开机、疫后新契机”研讨会时表示,台湾不少人天真地以为,中国大陆不会“犯台”,就算“犯台”,美、日一定会出兵驰援。但事实上,美国对台政策一向只是“出售武器,提供情报,协助台湾自卫”。民进党“执政”后,不接受“九二共识”,加上刻意操弄反陆情绪,导致两岸关系恶化。既然蔡英文无法拿出新的方案,那就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识”。

    ——选编自环球网

    (1)、根据材料一,说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设计一个表格,归纳香港、澳回归祖国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台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简述“两岸关系风风雨雨”70多年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怎样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 4.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以下基本点:(一)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二)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谁也不吃掉谁。(三)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它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经、财等事宜都自行管理;可以同外国签订商务、文化等协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权;有自己的军队,大陆不派军队也不派行政人员驻台。(四)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一国两制”理论发展与实践推进的基本脉络和经验》

    材料二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

    材料三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当前,台海局势面临新一轮紧张和严峻挑战,根本原因是“台湾当局”和美方不断改变现状。“台湾当局”一再“倚美谋独”,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搞“去中国化”,推行“渐进式“台独””。而美方企图搞“以台制华”,不断歪曲虚化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加强美台官方往来,为“台独”分裂活动撑腰打气。这是十分危险的玩火行动,玩火者必自焚。

    ——摘编自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2022年8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国两制”的含义。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并分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影响两岸关系的不利因素有哪些。假如你是新闻发言人,请你向新闻记者阐述新时代,党和国家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 5. 历史并不遥远,就隐藏在今天的生活中。阅读某地绿山村的有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绿山村村民文化程度一览表(单位:人)

    年度总人口其中
    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以上
    1982年44598401708920337 
    1990年47217111435159950115
    2000年4703141158199690997

     

    ——据《福山村志》

    材料二:1984年福山村开始旧村改造,从蟠龙山坡处开始,一边拆一边盖。资金不足,影响进度,村里便建立民建队、砖窑厂,承担全部建筑项目。进度加快后,仅用十年时间完成从土坯房到小洋楼的蝶变。后来,陆续建起热电厂、预制厂、酿酒厂等,成立实业集团公司,种地产粮退居次要地位。村经济状况也明显改观,工资高,福利多,公益事业进步大。1995年村委会获得“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的称号,福山村也被评为省级明星村。

    ——据《今日福山》报(2018年5月)

    材料三:村里有个好的领导班子,能领着我们向前发展,就觉得很高兴,工作干着也有劲,不觉得累。反正都是自己的事,每天就寻思着怎样干好、怎样进展顺利。

    ——《村民访谈: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三则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的状况?
    (2)、综合三则材料,列举20多年间福山村发生的各种变化。
    (3)、福山村的变化有很多原因,请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政策调整概况表

    时间

    农村政策

    主要内容

    重要影响

    1950~1952年

    进行土地改革

    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953~1956年

    农民生产合作社运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建立人民公社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8年以来

    包干到,产到户

    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材料二 在毛泽东看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中国仍避免不了落后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历史已经不会再给予中国人足够的时间了。1953年,新中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材料三 2001年以来,“中国制造”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加快。2012年,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达到1.9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5.6倍;机电设备类商品出口8632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6.4倍……随着中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中国智造”“中国创造”等誉词扑面而来,中国正在由“贴牌大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据统计,2011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17.2万件,其中企业的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更是迅猛增加,与此同时,我国国际专利申请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

    (1)、请写出材料一中①②处的农村政策。农村政策的调整应遵循什么原则?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实施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原因。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材料二: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

    (1)、八大正确地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中共八大的召开具有怎样的意义?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的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人物,请列举一例,并说明你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可贵品质?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5)、失误中有成就,其中哪一油田的建成结束了我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的是谁?

  • 8.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某校八年级(2)班以“改革开放的足迹”为主题举办知识竞赛,请你参与,回答问题。
    (1)、【农村改革篇】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见下图)。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根据材料一,凤阳县农业生产呈现什么趋势?其原因是什么?

    (2)、【经济特区篇】

    材料二 深圳与香港只一河之隔,原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根据材料二,分析深圳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原因。列举一例与深圳同年建立的经济特区。

    (3)、【解放思想篇】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邓小平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发表这段谈话有什么重要意义?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

    (4)、【展望未来篇】

    材料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中共十九大报告

    根据以上四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将如何继续?

  •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摘编自赵可金《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价值)

    材料二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诗人创作了大量诗歌,谱写了丝路明珠长安的繁华。以下材料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描绘唐朝社会景象的诗歌。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存续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涵养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孔子之核心思想“仁”的体现,请概括回答其核心思想有何现实意义?
    (2)、材料二引用的唐诗中,描绘了唐朝哪些社会现象?
    (3)、据材料三,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文化以“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请你就此试举一例说明。
    (4)、2024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山河诗长安》节目让人无比震撼。跟着“诗仙”李白的步伐,千人齐诵《将进酒》。豪放洒脱,荡气回肠。将中国人的浪漫具象化,激发出无数中华儿女满满的自豪感。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树立文化自信”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