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材料题专项训练(二)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20 类型:一轮复习

一、材料分析题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这是不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呢?单就推翻清朝政权,结束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而论,似乎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革命之后的大问题,是如何使国家走向现代化?即如何建立一个全民政治的政府,如何从事建设,如何改良社会?这些虽然有人想到了,却未能立刻见诸实行。因此,又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彻底的革命。

    ——摘编自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材料三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为材料一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2)、简述材料二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与“不彻底”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 2.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材料三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 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 年 6月 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 《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1944年6月8日, 《解放日报》发表《第二战场开辟与中国抗战》的社论,指出“日寇的死期已不远了,我国抗战的最后胜利,由于第二战场的开辟,而更加速地逼近了".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 3. 甲午战争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从1885年起,日本进行十年扩军计划。这个计划提前两年于1892年完成。1893年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日本的对外扩张活动,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支持。……1894年春,朝鲜南部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日本政府认为这是发动战争的时机。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欧美列强出面了。欧美列强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因为这不但可以削弱这个国家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国家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清政府的防务实力让欧美列强有点儿不摸底了。但是欧美列强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清政府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摘编自王树增《1901年》

    材料三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四   1895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订立了《中俄密约》,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此后,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马关条约》规定的巨额战争赔款和后来所谓的“赎辽费”,清政府无力偿还,只得以海关税、盐税、厘金作抵押,大量举借外债。

    ——摘编自柳长毅《论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五   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中法战争以后从来没有过这种景象,民族危机带来了新的转机,历史的辩证法就是这样。……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教的觉醒。

    ——摘自戴选《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战争”的爆发和结局分别持什么心态?
    (3)、依据材料三指出《申报》对“战争”所持的态度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五概括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对中国的影响。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的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

    ——摘编自八年级历史教材上册

    材料三   当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洋派人物洋溢“在烛光摇曳的酒厅中举杯相庆”时,内地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人们却还不知提琴、洋笛为何物。当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群体中的不少人成为领导时代的弄潮儿时,普通市井小民、杂役及乞丐等下层社会成员,他们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被排斥在近代文明之外。

    ——《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教育、服饰、社会风俗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与现今社会生活的对比,谈谈你的启示。
  • 5.

    青年的命运,从来都同时代紧密相连。民族危亡之际,近代青年用行动谱写了一曲青春赞歌。

    【民族苦难,青年探索】

    材料一

    序号

    时间

    人物

    地点

    年龄

    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

    28岁

    1898年

    梁启超

    北京

    25岁

    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36岁

    1919年

    李大钊

    北京

    30岁

    1927年

    周恩来

    南昌

    29岁

    (1)分别写出与序号①、②、③信息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了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序号④信息相对应的文章是什么?请写出⑤信息相关历史事件的意义?

    【民族觉醒,青年先锋】

    材料二

    五四运动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壮丽的事业,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光荣啊!中国共青团,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开创新的世界。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与五四运动的性质,写出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并对材料中“‘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进行解读。

    【民族危亡,青春战歌】

    材料三   

    (3)由《国民革命歌》歌词指出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分析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是什么?发出此呼喊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4)恰逢新时代,吾辈正青春。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军网《二万五千里长征》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长征途中的任意两个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征的意义。
    (4)、请从材料四所展示的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撰写简单的文字介绍。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                      图B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材料二   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想“平中国,敌外国”,所谓“平中国”就是剿灭太平军、捻军,“敌外国”就是阻止洋人的入侵,然而他们对外国侵略者有很大的依赖性,靠洋人帮助他们生产洋枪、洋炮,靠洋人帮助他们训练洋枪洋地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它只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摘编自余维学《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材料一图A中①处是(填地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图B中②处是(填地点),武昌起义爆发于年10月10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写出洋务派在地方的一名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认为洋务运动“只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的原因。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之一是什么?近代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展现了怎样的精神?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君英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材料二   “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成,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遏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战争爆发时,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是木质铁皮,铁炮质量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2)、材料二中的“运动”“战争”指的是哪两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没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4)、依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