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2-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12分)
-
1. 阅读
阅读是最美的遇见①。当我们心绪繁杂、心无着落的时候,不如去读书②。觅得一本好书,沉浸其中③,恰如遇见一个知己,相逢一笑,酣畅淋漓,如同沐浴春风,干涸的心田清澈滋润,④我们的生活又豁然开朗起来。
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更应该是我们生活的必需。看着湖上垂柳摇曳、红莲绽放,让人想起林徽因的“那轻,那娉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句自然流畅,绝无矫揉造作之感;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让我们感悟到西湖的美是那样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 总能引人无限遐想;遐想;读着《沁园春·雪》,可以联想到雪后天晴时,红装素裹的大地,润如油膏的沃土孕育着丰收的希望……自然风物、人情百态犹如一幅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我们的心灵。
读书——开智。从书中学习,从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慢慢体现自己的潜力。不管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人生,只要我们能朝着目标,抽丝剥茧般分析问题,心无旁wù,恪守时间,拥有一颗淡然的心,宽yòu自己,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好地把握人生,把握幸福……
(1)、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带拼音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pīng 鹜 gè 囿 B、pīng 骛 kè 宥 C、pīn 鹜 kè 宥 D、pīn 骛 gè 囿(2)、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附庸风雅 B、矫揉造作 C、相得益彰 D、抽丝剥茧(3)、与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属于同一复句类型的是(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C、人生只有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D、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4)、文中画虚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从书中学习,从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慢慢体现自己的潜力。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更”是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B、诗歌朗诵时,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感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感情豪迈、激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情忧郁、悲愤,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情纯真、美好。 C、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在于“说理”。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鲁迅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先“破”后“立”,强调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D、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还要注意节奏。穆旦的《我看》是现代诗,现代诗歌形式比较自由,不需要在意这些要求。(6)、将下面句子还原到第一段中,它最恰当的位置是( )坍塌的意志坚定硬朗
A、第①处 B、第②处 C、第③处 D、第④处二、名著阅读(7分)
-
2. 某学校九年级举行名著主题阅读系列活动。根据提示,完成题目。(1)、《水浒传》采用链式结构叙事,阅读下面有关内容的梳理,补充相关情节。
① ② ③
(2)、学校文学社邀请你结合《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经验,评选《水浒传》中“可悲又可敬的人物”。请从下列两个选项中任选其一,结合该人物在原著中的主要故事情节,评论其可悲又可敬的性格特点。A.杨志 B.鲁智深
三、名句名篇默写
-
3. 联系学过的古诗文,将下面文段补充完整。
古诗是一幅幅别具一格的“风光图”。岑参奇思妙想,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下了“① , ②”的边塞雪景。秋瑾在《满江红》中这样描绘中秋之景:“③ , 秋容如拭”。
古诗也是一首首悠扬传情的“有声曲”。陈与义回忆往昔,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写下“杏花疏影里,④”。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以笛声触发乡愁的诗句是“⑤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还是一曲曲气冲斗牛的“正气歌”。文天祥精忠报国,在《过零丁洋》中发出了“⑥?⑦”的铮铮誓言。辛弃疾心系国事,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抒发了“了却君王天下事,⑧”的雄心壮志。
四、诗歌鉴赏(7分)
-
4.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秋入云山
(宋)张抡①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②常与野人③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①张抡,宋高宗年间独自登高秋游,赏万山秋景,有感而发,故作此词。②松醪:松膏酿制的酒。③野人:山野之人。
(1)、这首词辞意兼美,富有画面感,试以“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为例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情趣?五、文言文阅读(14分)
-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范文正公微①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②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③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 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④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 )!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能及⑤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⑥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 , 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根据命题需要,原文有删节)
注释:①微:贫贱。②位相:做宰相。③利:谋求利益。④无乃:莫非,恐怕,表揣测。⑤及:(恩惠)到。⑥物:人,众人。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尝诣灵祠求祷
课内迁移(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①尝:
微斯人
古今异义
②微:
夫不能利泽生民
查阅词典(①沼泽,湖泽。②雨露。③加恩惠于人)
③泽:
下以救贫民之厄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④厄:
(2)、在【乙】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乎 矣 B、哉 也 C、哉 矣 D、乎 也(3)、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
(4)、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
(5)、甲文中说“进亦忧,退亦忧”,这里的“进”与“退”分别指什么?乙文中也谈到了范仲淹的“进”“退”选择,又分别指什么?六、现代文阅读(7分)
-
6.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簪花是中国古代人头饰的一种,也叫戴花、簪戴、插花。在古代。簪花主要用鲜花制作,但也有用其他材料,如绸、绢、罗等仿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喜庆良辰、节日节令都会在头上簪花戴花,以表达喜悦之情。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一些漂亮的工艺材料用来代替,比如树脂、陶瓷等代替珍珠玉石;以降低制作簪花成本,但对簪花的美观没有丝毫影响。簪花不仅可以用于装饰发髻,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簪花上的小钩可以用来挂住头发,防止头发散乱。
设计和雕刻簪花基本有三个特色样式,分别是:花卉簪花、动物簪花和场景簪花。设计师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和主题会有不同的设计,在小小的簪花上表达丰富的寓意。制作簪花的手艺人通常会运用一些传统的工艺技术,如丝绸织工、金银锻造等,以保持簪花的传统风格和高贵气质。制作完成后,簪花需要经过细致的打磨和抛光,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展现出令人惊艳的质感。
材料二
朝代
相关文字记载
秦汉
彼之女子,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陆贾《南越行纪》
魏晋南北朝
阳春百花生,摘插环髻前。——南朝宋代臧质《石城乐》
唐
唐代著名画家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所画为贵族人物,画中贵妇的姿态各异,头梳高髻,簪着金步摇,从左到右,头上分别插着芍药、海棠、荷花、蔷薇和牡丹以装饰。
宋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欧阳修《洛阳牡丹记》
元
簪花之风衰落下去,在重大的节日与仪式中不再流行簪花习俗;由于文人地位下降,前朝的赐花受宠、杏林及第成为过眼云烟。但在部分人中,依然比较流行。
明
文人保持簪花习俗。
清
簪花习俗式微,逐渐成为女性的特权,男子已少有簪花之人。
材料三
“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这个来自福建的非遗传统,已经风靡泉城,并与汉服、旗袍迅速结合,成为姑娘们走街串巷拍照的热门选择。
古城、泉水、小桥……作为济南“古风”最出片的老街,曲水亭街当仁不让地承接了这个风潮。汉服饰品店里,前来做簪花造型的姑娘络绎不绝,她们寻巷而来,为的就是老板的手艺。特别是在府学文庙,红墙琉璃瓦的千年古韵更是与典雅的汉服装束相得益彰。穿行在文庙建筑群中,游人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感受着济南老城的古韵悠悠。簪花不仅是一种风俗,游客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是一种对幸福生活的表达和期待。
老城之所以“老”,是因为有历史的积淀、文化的传承;之所以“新”,是自带的底蕴有吸引年轻人的气质。拥有“簪花热”的济南老城,就是一朵傲人向上的“繁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材料一可知,簪花不仅可以直接用鲜花制作,也可以用绸、绢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B、簪花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宋朝时期,簪花不只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特有的生活方式。 C、我国佩戴簪花的习俗历史悠久,随着时代发展,到了清代,佩戴簪花只成为女性的特权。 D、据材料三可知,“簪花热”的出现不仅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更是对幸福生活的表达。(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簪花的别称、制作材料、实用价值、设计和雕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B、材料一中的画线句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地说明了簪花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C、根据材料二可知,簪花习俗的发展历史:秦汉到唐是簪花之风上升时期,之后逐渐衰落。 D、材料三中的加点词“特别”是“尤其”的意思,突出表现了府学文庙的簪花风潮更盛行。(3)、近期各地流行“簪花热”,请结合阅读材料、链接材料和生活体验,探究此种现象的产生原因。链接材料:
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追捧,“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凝望那片海
①一大早,已年近80岁的老人安业增换上一身崭新干净的黑绒夹克和棉布胶鞋,坐上了前往机场的大巴。
②前一夜,老人辗转未眠。
③望着窗外的田间地头,安业增的脑海中不断浮现着哥哥安业民参军前的模样——年轻、坚毅、勇敢、爱笑、不怕苦……而看着倒映在车窗玻璃上早已满脸皱纹的自己,安业增不停呢喃着什么,声音极小。
④今天,他们老两口在儿女的陪伴下,将要去往那个令他多年魂牵梦绕的地方。
⑤老两口这辈子从未出过远门,到达机场已近中午。
⑥在安业增的印象中,哥哥安业民从小就承担起家的责任。当时有一支解放军队伍短时间驻扎在村口。14岁的安业民经常背着弟弟安业增,一边咯吱咯吱地推着磨盘,一边听解放军老兵讲打仗的故事,参军的种子在那时就生根发芽。直到1957年3月,两次应征才入伍的安业民如愿坐上了南下的军列。
⑦安业增记得,在得知哥哥即将参军的那几天,整个村里人都来了,将鸡蛋和玉米饼子不停地往安业民怀里塞,最后还是母亲将东西——退还。
⑧启程那天,母亲怕安业民水土不服,给他的包里装满了自家种的干蒜和大葱,并反复叮嘱:“到部队了,要好好干,报效祖国!”
⑨胸前戴上红花参军的那一天,安业增向哥哥承诺,等他回来时,要识200个字……没想到,这次再见便是永别。
⑩哥哥最后一次来信,也是兄弟“约定”的开始。那天傍晚,落日余晖伴着轻风洒满田野,轻抚着金黄的麦田。安业增系着红领巾蹲在村口,看着远处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摇晃而来。自行车停下,邮递员将一封信件递给期待已久的安业增。
⑪安业增舍不得自己打开,一路小跑回家把信交给父亲,在全家人紧张期待的目光中,父亲点上蜡烛,打开信件朗读起来。
⑫“革命战士之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有用,在战斗的紧要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退缩,为家人争光。告诉增儿,这里的海很蓝很美,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
⑬听到哥哥平安无事,一家人悬着的心才落到了肚子里。哥哥的嘱托令安业增热血澎湃,既为哥哥骄傲,又向往战士的荣誉。
⑭“哥,我现在能识200多个字了,你啥时能回来……”那天,安业增正在给哥哥写回信,收音机里忽然传来噩耗。“年仅21岁的安业民,为保护火炮,在严重烧伤的情况下,坚持不下火线,直至战斗结束。最终,他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永远缅怀他。”
⑮那几天,11岁的安业增经常独坐在村口,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的眼睛直勾勾地望着邮递员来的方向,一坐就是一整天。
⑯“或许,告别家乡,坐上军列的那一天,哥哥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打开那封早已泛黄的书信,安业增仍会泪流满面。
⑰村口的海松渐渐长大,每当微风吹过,当年哥哥“等他长大了,我带他来看大海”的话就随风摇曳着他的思绪。
⑱“岁数大了,等不了了,现在就想去哥哥曾经战斗的地方看看!”去年二月,安业增老人下定决心要完成与哥哥的约定。他不顾年迈的身体和种种疾病,义无反顾踏上了旅程。
⑲跨越2600多公里,历经两天的颠簸辗转,安业增一家人终于抵达了目的地——福建东南沿海某烈士陵园。
⑳到达烈士陵园后,老人面色凝重、一言不发。他脚步沉重地走向每一件展品。当走到安业民的纪念碑前时,安业增再也控制不住心中的情感。他跪在碑前,凹陷的双眼盈满泪水。“哥,我来了!我来看你了!”
㉑他伸出颤颤巍巍的胳膊,从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石碑。随后,他从布袋里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干蒜、大葱和松枝,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
㉒做完这一切,安业增挺起身子抬头望去,远方的大海一望无际,静美辽阔。海岸上,浅滩处的浪花轻轻拍打着岩石。岩石两侧,健壮的海岸青松是那样苍翠、笔直。这就是哥哥想带他看的景象吗?安业增盯着大海凝望了许久。
㉓“这海真蓝……真美……”安业增口中不停地念叨着。
㉔这一刻,老人心里格外满足。哥哥牺牲60余年,但战士的品格,依旧在后辈军人之中传承。
㉕直到离开坐上飞机后,安业增依然念叨着一句话:“终于见到了,这海真蓝……真美……”
(作者:张飞龙,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海的美不仅因为海的辽阔宁静,更因为有像安业民这样保家卫国战士的守护而美。 B、文章第⑩段中兄弟的“约定”是指安业增和哥哥约定“等哥哥回来时,要识200个字”。 C、文中画线句运用环境描写,营造宁静温馨的回忆氛围,烘托了安业增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D、文章第⑥—⑮段运用插叙,回忆了哥哥生前的故事,使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富于变化。(2)、结合语境,赏析第㉑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他伸出颤颤巍巍的胳膊,从上到下一遍遍抚摸着石碑。随后,他从布袋里拿出从家乡带来的干蒜、大葱和松枝,小心翼翼地整理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碑前。
(3)、本文标题“凝望那片海”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学校准备将这篇文章拍摄成微电影,片尾曲挑选了《祖国不会忘记》这首歌,请结合本文内容说明理由。链接材料:
《祖国不会忘记》歌词: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
七、作文(5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破不立,古今之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突破的洗礼而破茧成蝶。在这个火热的夏天,15岁姑娘杨思琪作为首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冲浪运动员,在碧蓝的波涛上挑战极限;郑钦文为中国赢得首枚奥运网球单打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中国队以45秒92的逆转拿下男子混合泳接力金牌,打破美国长达40年的垄断……突破,是解开思维的束缚,是打破过往的限制,是冲出困难的包围,是完成全新的蜕变。
请以“突破”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的突破故事,谈谈你对“突破”的认识、思考和感悟。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②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④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请以“XXX”代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