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10分)
-
1. 按要求填空。(1)、敏于事而慎于言, , 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 , 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3)、《蜀道难》 中以飞鸟与猿来烘托蜀山高危险峻的两句是“ , ”。2. 按要求选择。(1)、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斯洛伐克副总理萨科娃为“一带一路”倡议点赞,指出进博会为展示斯洛伐克产品创造了机会,希望借此增进斯中经贸合作,也期待未来要继续学习中国高质量发展模式,共同助力世界经济繁荣发展。据此,请推测她援引了下列哪句话?(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近期,奉贤有了不少新变化,社区食堂延长了午间供应时间、图书馆开出“深夜书房”……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变化,背后都是“新城好点子”结出的“金果子”。本次活动,一边征集,一边深入研究并推进实施部分可行的“好点子”。据相关部门回应,A , 使得“好点子”的征集量从最初预期的两千条,突破至1.8万余条。
①感受到政府积极回应的诚意
②正是这种“边征集、边转化、边落地”的良性循环
③才激荡起了更广泛的参与度
④让市民看到建议实实在在地落地
A、④③①②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二、阅 读(70分)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
①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发展,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不断被数字化,从而形成与肉身对应的数字人。进入数字化社会后,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分野逐渐消失。个人隐私信息,随着自然人言行被数字化而融入公共空间,成为公共数据库中的一部分,而智媒技术的快速进展持续扩大公民的这种隐私风险。
②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经历了____—____—消融的过程。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彼此合作,共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活,因此,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私边界概念。从20世纪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明显的公私边界将自己的隐私信息区隔于外界。进入数字化社会后,数字化的技术特征和社会发展、商业利益的驱动令个人的隐私信息不断被挖掘和扩散,个人的言行被数据化而暴露在公共空间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融。
③随着边界的消融,数字化社会个人信息毫无保留地进入公众领域,通过对带有个人特征信息的搜集、提取和整合,形成了虚拟化的数字人。数字人是自然人的虚拟对应物,它可以代表或者代替自然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不同于自然人有着真实肉身,数字人是纯数据化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变得快捷和简单:通过分析用户线上购买服装的尺寸可以得知个人的身高、体重等隐私数据;分析某一群体的线上工作流程可以得知这一工作的责任、义务和实践方式,而将这些信息整合起来,就形成内容丰富的数字人。
④在数字化社会,个人以自然人和数字人的复合身份出现,在很多时候,数字人的身份拥有更加自由的活动空间。数字人可以自如地切换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自由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特征。智能技术赋能各种穿戴设备、智能机器,实现了更多的人机互联和人机交互,这种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数字人的使用边界得到扩展,原本一些需要自然人完成的任务,可以方便地借助数字人完成。
⑤数字人的萌芽、形成和不断进阶的过程,就是个人数据不断被挖掘和扩散的过程,这个去私密化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自然人永远被限制于时空之中,数字人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后台数据处理进化其能力,换句话说,数字人会长久存在。智媒时代的隐私保护背景复杂,问题繁多,难度更大。我们已经不可能用简单的物理区隔来阻止个人隐私进入公共领域,也就是说边界区隔已无法阻止数据化的进程,数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在不同平台间的流动不可逆转。
⑥私密化是隐私的关键问题,隐私一直强调私密、不为人知,但数字人的存在无法避免私密信息进入公共空间,这种悖论决定了一方面人们需要私密化,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在社会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去私密化,从而导致隐私受损。____。从客观现实看,在圈子中进行隐私交换是人们获得信任十分快速和有效的方法。进入智媒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习惯逐渐通过去私密化来参与社会交往。不仅如此,隐私主体去私密化的行为也从一种无奈的妥协逐渐演变成一种主动选择。现代社会中自我披露从小众群体发展到全民参与,从最初的遮遮掩掩到愈演愈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彼此全方位“凝视”的全民窥私狂欢。进入智媒时代,数字化的便捷条件令这种状况愈演愈烈,对隐私的过度自我披露和隐私保护的懈怠情绪充斥在整个社会中,社会交往中逐渐加重的去私密化现象必然会让集体陷入更大范围的隐私困境。
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去私密化的社会生活刚刚开启,我们即使无法预知技术的最终形态是什么样式,但可以确信技术的发展一定是全速前进、不可倒退的。未来社会必将会是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社会,这也会对社会生活和处在复杂关系中的个体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去私密化的社会生活及隐私保护的深入研究不仅是对当下智能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探究,也能透过隐私保护的维度寻找未来个体生活与技术发展的平衡相处之道。
(节选自《数字人的去私密化:智媒时代的隐私困境与化解路径》,有删改)
(1)、请将合适的词填入第②段横线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边界经历了——消融的过程。
(2)、以下情境不属于数字人“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商业活动,行使某些权利”的一项是( )A、购物网站虚拟形象YUMI,整合顾客身材数据,帮助用户穿搭并模拟试穿衣服的效果。 B、北京冬奥会气象虚拟主播冯小殊,采集播报员工作行为,为观众播报观赛气象指数。 C、《阿凡达》电影中的虚拟角色纳美人,根据真人动作捕捉,在潘多拉星球经历冒险。 D、清华大学虚拟学生华智冰,采集学校新生学习数据,在课堂中参与学生讨论并发言。(3)、以下符合文意理解的一项是( )A、智能技术使得数字人可以取代自然人,形成虚拟主体。 B、自然人的生命会结束,但数字人留下的数字信息仍然存在并被持续使用。 C、人们被迫分享生活、暴露隐私来融入社交圈子,快速获得信任。 D、热衷分享的人会泄露更多隐私信息,导致整个社会的窥私欲进一步增强。(4)、以下《乡土中国》中的观点,最适合填入第⑥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A、圈子是指乡土社会中人们以血缘、地缘或姻亲等关系形成的社交群体。 B、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每个圈子都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 C、圈子的大小是由圈中心的人决定的,具有伸缩性。 D、人不可能脱离别人和社会而存在,总会与某些圈子产生联系。(5)、你的朋友小言喜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生活,他经常发布自家监控摄像头的观看链接,名为“云养猫”,将家中小猫的实时视频动态传上网络。请你结合如下选段和原文第⑥段的观点,对小言进行劝告。随着智能媒介的盛行,出现了“隐私公开化”的趋势,各种私密化信息分享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间被大数据记录并不断扩散,遥远的陌生人(或数据商)可以透过媒介进入个体的私人空间中,导致个人隐私暴露,数据被收集、甚至被商业化利用。隐私主体对私密化信息的主动让渡、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懈怠,使得私人空间公共化,私密感荡然无存。
(顾理平《私密感的剥夺:智能传播时代的隐私困境》)
4.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黄昏
张蛰
①扑棱扑棱在水里奔跑,那是田鸡。芦苇丛里有个东西探头探脑地想出来,那是野鸭子。西天是一片说不出的绚烂,红,紫,黄,灰,淡蓝……颜色纠结在一起。太阳没有了,从河滩里望回去,村庄开始有黄昏的暗。
②我坐在河滩上,把节节草含在嘴里,无所事事,割了一下午的草正发出甜丝丝的味道。我有点搞不明白,天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那些奇形怪状的彩色云彩,想什么像什么。牛哞,驴叫,马在嘶鸣,空旷的漫河滩里十分嘈杂,声音此起彼伏。它们知道该到圈棚里去了,它们需要休息,干了一天活它们要吃草料,它们知道黄昏一来夜就要来了,夜一来它们就该收工啦!
③这些牛马驴比平时叫得欢,可能跟黄昏的颜色有关,它们也觉得不能无动于衷。我坐在漫河滩的黄昏里,想一个孩子的心事。田二家的走过我身旁,叫着我的小名喊我回家,我没搭理她。我已经上学了难道她不知道吗?她不会写字,也不会算账,她只知道出工干活挣工分,顺便偷点东西回家,可我都已经会写天安门了。她好占便宜,上次扒队里的红芋,她硬是比我们每个人都多吃一块,把她噎得躬着腰乱转圈子都没舍得把剩下的半块给我们。
④大雁叫着往南飞去,风开始变得有些凉意,泥土开始变得凉悠悠的,整个漫河滩都凉意十足。西天无声地燃烧,非常非常灿烂,我坐在河边的泥土沟里看田鸡快乐地奔跑,野鸭子到底没敢出来。炊烟袅袅升起来,一个村庄渐渐淹没在淡淡的烟雾和斑斓的黄昏里。从我坐的地方看过去,西天正在村庄的屁股后头燃烧。
⑤有不知名的虫子开始叽叽地折腾出动静来,先是一种,后来有不一样的声音。我坐在那里,口含节节草,不想回家。这个念头非常强烈。我想把自己割了一个下午的草交给谁更可靠些,然后我走掉,沿着河滩往东北走。往东北走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地,只是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的,这条被黄河扔掉几百年的废旧的古道如今水清草肥,行走缓慢。我把含了很长时间的节节草扔到水里,看着它一点一点地漂走,往东北方向漂去。我站起来,极力往那个方向望过去,在黄昏里前方渐暗,让人觉得有些茫然。我沿着河岸走了十几米远,又不知不觉地回到我的草堆前,叹了口气,有些闷闷不乐地坐下。我看到有颗星星拱出来,天色更加暗淡,西天的灿烂变成一抹绛紫红,但余晖依然把村子上空的那块天衬亮着,村庄倒是更暗了,看不见了炊烟,一个庄子就几乎成了一团的幽暗。
⑥田鸭子今天在课堂上出了洋相,因为学了好几天了,他仍然只会一块糖加两块糖是三块糖,一旦变成1加2就不知道等于几。老师脸色铁青,青筋暴跳。我想极力抬起头来看清黑板,但实际上只看到坐在我右前方的田鸭子满不在乎,摸着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鼻涕老长地挂在嘴边,我别过脸去,不愿面对他。
⑦下午三点不到就放学了,我习惯性地到漫河滩里来割草。割草我知道是填坑沤积肥为家里挣工分,可会写天安门能做啥呢?似乎有用。但到底有啥用?我无法回答自己。我一会儿想读书识字,一会儿又想流鼻涕的田鸭子,心里七上八下,坐卧不安,矛盾万分。终于又心灰意冷起来,再次抬起头四望望,河水开始变黑,芦苇丛在风里沙沙作响,西天没有了一抹红,天上开始挂更多的星星,周围各种小东西弄出的声音杂乱无章。我最后犹豫着是否现在就沿着河沿儿走掉,不打招呼与所有的人告别。正在这个关键的时候,一个悠长熟悉的声音对着漫河滩呼喊我的名字,让我回家吃饭。我拖长声调高声回应,鼻子发酸。又叹一口气,我弯腰背起一大捆草,拖着书包往家走。
⑧周围杂乱无章的虫鸣因为我的动静一下子停止了,但很快又轰然响起,歌唱被意外打断后每个虫子似乎格外卖力,听起来争先恐后,声嘶力竭。西天再没有黄昏的一丝迹象,一个村庄站在远处,黑乎乎地等着我。
⑨那是我此生第一次思考求知路上的无趣。现在想起来,我之所以没有在那个黄昏走掉,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 , 似乎想用那个声音告诉心里的另一个自己,瞧,我没法走,我得回家。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没谁看得见,只能藏在自己心里,偶尔拿出来,摸一下。
(1)、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景物描写。(2)、几处画线句都将村庄置于黄昏的背景下描写,构思巧妙,请赏析。(3)、请结合全文分析“田二家的”“田鸭子”两个人物的作用。(4)、我反复说“不想回家”,想“走掉”,但文章结尾却说“似乎一直在苦盼那个唤我回家的声音”,请分析作者如此矛盾的原因。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题。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①
唐 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
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
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
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注: ①此诗是刘长卿晚年被贬转任途中之作。
(1)、与“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两句采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C、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D、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城南》)(2)、诗歌结尾画线句表达了诗人的隐逸之思,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6.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①崔篆,涿郡安平人也。祖父朝,昭帝时为幽州从事,谏幽州刺史无与燕剌王通 , 及剌王败,擢为侍御史。父舒,历四郡太守,所在有能名。
②篆为舒小子,初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篆辞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战陈不访儒士。此举奚为至哉?”遂投劾归。
③王莽①嫌诸不附己者,多以法中伤之。时,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显于新世。
④后以篆为建新大尹,篆不得已,及叹曰:“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②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乃遂单车到官,称疾不视事,三年不行县。门下掾倪敞谏,篆乃强起班春③。
⑤所至之县,狱案填满。篆垂涕曰:“嗟乎!刑罚不中,乃陷人于阱。此皆何罪,而至于是!”遂平理,所出二千余人。掾吏叩头谏曰:“朝廷初政,州牧严苛。宥过申冤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如杀一大尹赎二千人,盖所愿也。”遂称疾去。
⑥建武初,朝廷多荐言之者,幽州刺史又举篆贤良。篆辞归不仕,客居荥阳,闭门潜思。临终作赋以自悼,名曰《慰志》。其辞曰:愍余生之不造兮,丁汉氏之中微。遂悬车以絷马兮,绝时俗之进取。聊优游以永日兮,守性命以尽齿。贵启体之归全兮,庶不忝乎先子。
(选自《后汉书•崔骃列传》有删改)
注:①王莽:(前45年—23年)原为外戚,后篡汉建立新朝。②浇、羿:中国历史上的暴君。③班春:颁布春耕之令。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以明经征诣公车
②愍余生之不造兮(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谏幽州刺史无与燕剌王通( )
A.交往
B.沟通
C.陈述
D.传递
②遂投劾归 ( )
A.抛弃
B.跳入
C.放置
D.呈递(3)、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宥过申冤诚仁者之心然独为君子将有悔乎(4)、将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生无妄之世,值浇、羿之君,上有老母,下有兄弟,安得独洁己而危所生哉!(5)、简析第②段对于塑造崔篆人物形象的作用。(6)、根据文章内容推测崔篆最终“辞归不仕,客居荥阳,闭门潜思”的原因。7.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甲
①夫麟凤与麏雉①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②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会己则嗟诵,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____”也。
③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知音》)
乙
①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各执一途,交相诋毁,余之私意,以义理之学为先,义理明则躬行有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以发挥义理者也。考据之学,吾无取焉矣,此三途者,皆从事经史,各有门径,吾以为欲读经史,但当研究义理,则心一而不纷。是故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主义理,此皆守约之道,确乎不可易者也。
②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集未已,断不更易,亦专字诀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
注:①麏雉:獐子和野鸡
(1)、以下最适合填入甲文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A、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B、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C、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D、愚者千虑,必有一得(2)、对乙文第①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读经以义理为本,因为这是立身处世、治国安民的关键。 B、词章之学,可能使义理的理解产生偏差,应当慎重对待。 C、考据之学,因为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所以难以取信。 D、读史与读经不同,读史应当三途兼顾,不能有所偏废。(3)、甲文第①段论证手法颇具特色,请加以赏析。(4)、甲乙两文同在论述阅读之道而观点相反,请联系文本对此加以分析。三、写作(70分)
-
8. 社会上,不少人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却也有很多人在行附庸风雅之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附庸风雅”的认识和思考。
注:“附庸风雅”中的“附庸”原指依附、追随,“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后泛指有关诗文方面的事。该成语一般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