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质量调研(一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积累运用 10分
-
1. 按要求填空。(1)、 , 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论语·里仁》)(2)、熊咆龙吟殷岩泉,。(李白《》)(3)、司马迁认为《离骚》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做到了“ ” “ ”。(《屈原列传》)2. 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 , ▲ , ▲ , ▲ , ▲。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①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
②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注娱乐新闻
③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
④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度,
⑤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谋”
⑥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
A、①③②④⑥⑤ B、②①③④⑥⑤ C、①③④②⑤⑥ D、②①③④⑤⑥(2)、转基因食品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真假莫辩的各种消息频频传出。小明从报刊和网络上读到一些相关内容,以下最不可信的一项是( )。(2分)A、标题:《上市转基因产品均已获证安全性》,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官网。 B、标题:《辟谣:母猪不孕不育现象与转基因食品无关联》,来源:某报《热点事件》专栏。 C、标题:《慎吃转基因食品》,来源:某网站《健康大家谈》专栏。 D、标题:《美丽国转基因食品尽数卖给中国人》,来源:《游遍欧美》公众号。二、阅读(70分)
-
3. 小明在阅读科学史文献时,被一篇《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文章论题吸引,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他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
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
吴国盛
①说中国古代无科学,曾经是中国学界的公论和共识。到了上世纪50年代,李约瑟引入了一种新的说法:“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这种说法又称为“李约瑟难题”。直到90年代,国内一些年轻的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开始质疑李约瑟难题,引发了中国古代有无科学之争。
②纵观历史上的“有论”和“无论”,双方都没有说清楚(或者没有说到)各自的“科学”指的是什么,在什么意义上中国“古代”有科学,在什么意义上,中国“古代”无科学。
③我的观点,无论在近代数理实验科学意义上,还是在西方理性科学意义上,中国古代都无科学。
④西方理性科学是自希腊以来一直贯穿西方文明发展过程的主流知识形态。近代数理实验科学是在西方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成的理性科学新形态。有理性科学,不一定会产生实验科学,但没有理性科学,一定不会产生实验科学。一百年来关于中国为何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讨论,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⑤如果我们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比做各自园地(历史条件)中生长的两棵大树的话,它们可以比做是一棵“苹果”树和一棵“桃子”树。这两株文明之树的品种和基因本来就不同,数理实验科学的起源问题,本质上是西方文明脉络中苹果树结出硕果的问题。至于桃树何以结不出苹果,只须知道它是桃树不是苹果树就行了。
⑥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血缘文化,核心是亲情,在亲情文化中,情最重要,理次之,法再次之。与中国典型和成熟的农耕文明不同,西方文明受狩猎、游牧、航海、商业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是一种生人文化。由陌生人组织的人群,不可能以血缘关系准则来组织,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构成机制在起作用,这就是“契约”。契约文化要求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促成了一种别样的人性理想,即把“自由”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⑦为了塑造一颗自由的心灵,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人文形式呢?希腊人的答案是:科学。希腊理性科学形成了西方科学的大传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科学精神”。它是一种特别属于希腊文明的思维方式,它不考虑知识的实用和功利性,只关注知识本身的确定性,关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内在推演。科学精神源于希腊自由的人性理想,科学精神就是理性精神,就是自由的精神。
⑧一切文明,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积累了与“外部环境”打交道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表现为技术,有些表现为知识。这些知识通常就是博物学。这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具体探究,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究,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我认为,这种知识类型极为古老,像技术一样遍布所有的文明地区,即使在西方有理性科学这样的参天大树,仍然有强大的博物学传统;在中国,博物学非常发达,而且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在博物学意义上主张中国古代有科学。
⑨西方的博物学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19世纪之后,传统的博物学领地都被数理科学所兼并,日渐势微。总的来看,在西方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博物学的地位低于自然哲学,是“小树”而不是“大树”。中国因为没有“理性科学—实验科学”这棵大树,所以博物学显得格外突出。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界概念,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自然知识门类。但是,中国人的存在者被划分为天、地、人三才,在三大领域之中均有极为发达的博物学。中国科技史界公认的明末四大科技名著《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全都是地道的博物学著作。
⑩过去一百年来,中国科技史界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本上延袭了李约瑟纲领:其一,科学与技术混在一起,不加区分;其二,以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来重新整理中国古代的科学史。我认为,中国科技史界应该突破这一纲领,尝试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本质上是博物学”这一新纲领来重写中国古代科学史。
(节选自《说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有删改)
(1)、为进一步理解文中的多个“科学”概念,小明查阅相关资料并摘抄,以下与本文内容关联最紧密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大致可分为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 B、自然科学提供了一整套西方价值体系,分科、分类是“科学”的基本学术形态。 C、近代自然科学又称近代实验自然科学,指16~19世纪这一时期的自然科学。 D、从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到近代自然科学,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2)、小明围绕文中涉及的科学史知识梳理文章内容,以下结论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A、上世纪 50 年代以前,中国学界的公论和共识是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自然科学。 B、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中国近代并未产生理性科学或实验科学。 C、近代数理实验科学是希腊理性科学在适当历史条件下演变而成的新的科学形态。 D、博物学源于人们与自然打交道的直接经验,东西方都有强大的博物学传统和发达的博物学。(3)、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李约瑟说中国古代有很发达的科学技术,一度获得国人普遍认可,流行近半个世纪。 B、李约瑟认为科学与技术没有本质区别,科学即技术,科学和技术可以不加区分。 C、李约瑟没有注意到到近代实验科学与理性科学之间的衍变关系是他遭受质疑的主要原因。 D、李约瑟用现代科学的分类范畴整理中国古代科学史,有一些错误有待纠正、突破。(4)、小明在阅读本文后产生了困惑:作者将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分别比做各自园地里“苹果”树和“桃子”树,似乎并没有解释清楚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联系文本相关内容,展开分析,帮他消除困惑。【豆包】比喻说理,是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来阐述抽象、深奥的道理,将复杂的概念、观点转化为通俗易懂、具体可感的内容,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所传达的道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5)、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读完全文,小明打算撰写“内容提要”厘清作者的观点与思路。请你帮他完成学习任务。4.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鸟叫
刘亮程
①我听到过一只鸟在半夜的叫声。
②我睡在牛圈棚顶的草垛上。整个夏天我们都往牛圈棚顶上垛干草,草垛高出房顶和树梢。那是牛羊一个冬天的食草。在夏末秋初的闷热夜晚,草棚顶上是绝好的凉快处,从夜空中吹下来的风,丝丝缕缕,轻拂着草垛顶部。
③那些夜晚我很少睡在房子里。更多的时候我躺在草垛上,胡乱地想着些事情便睡着了。醒来不知是哪一天的早晨,家里发生了一些事,一只鸡不见了,两片树叶黄落到窗台,堆在院子里的苞谷棒子少了几根,又好像一根没少,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和往日一模一样,一家人吃饭,收拾院子,套车,扛农具下地……天黑后我依旧爬上草垛,胡乱地想着些事情然后睡觉。
④那个晚上我不是让鸟叫醒的。我刚好在那个时候,睡醒了。天有点凉。我往身上加了些草。
⑤这时一只鸟叫了。
⑥“呱。”
⑦独独的一声。停了片刻,又“呱”的一声。是一只很大的鸟,声音粗哑,却很有穿透力。有点像我外爷的声音。
⑧停了会儿,又“呱”“呱”两声。
⑨整个村子静静的、黑黑的,只有一只鸟在叫。
⑩我有点怕,从没听过这样大声的鸟叫。
⑪鸟声在村南边隔着三四幢房子的地方,那儿有一棵大榆树,还有一小片白杨树。我侧过头看见那片黑糊糊的树梢像隆起的一块平地,似乎上面可以走人。
⑫过了一阵,鸟叫又突然从西边响起,离得很近,听声音好像就在斜对面韩三家的房顶上。鸟叫的时候,整个村子回荡着鸟声,不叫时便啥声音都没有了,连空气都没有了。
⑬我在第七声鸟叫之后,悄悄地爬下草垛。我不敢再听下一声,好像每一声鸟叫都刺进我的身体里,浑身的每块肉每根骨头都被鸟叫惊醒。我更担心鸟飞过来落到草垛上。
⑭我顺着草垛轻轻滑落到棚沿上,抱着一根伸出来的椽头吊了下来。在草垛顶上坐起身的那一瞬,我突然看见我们家的房顶,觉得那么远,那么陌生,黑黑地摆在眼底下,那截烟囱,横堆在上面的那些木头,模模糊糊的,像是梦里的一个场景。
⑮这就是我的家吗?是我必须要记住的——哪一天我像鸟一样飞回来,一眼就能认出的我们家朝天仰着的那个面容吗?在这个屋顶下面的大土炕上,此刻睡着我的后父、母亲、大哥、三个弟弟和两个小妹。他们都睡着了,肩挨肩地睡着了。只有我在高处看着黑黑的这幢房子。
⑯我走过圈棚前面的场地,顺着墙根摸到门边上,推了一下门,顶门的木棍往后滑了一下,开了条缝,我伸手进去,取开顶门棍,侧身进屋,又把门顶住。
⑰房子里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清清楚楚。我轻脚绕开水缸、炕边上的炉子,甚至连脱了一地的鞋都没踩着一只,沿着炕沿摸过去,摸到靠墙的桌子,摸到最里头了。我脱掉衣服,在顶西边的炕角上悄悄睡下。
⑱这时鸟又叫了一声。像从我们屋前的树上叫的,声音刺破窗户,整个地撞进屋子里。我赶紧蒙住头。
⑲没有一个人被惊醒。
⑳之后鸟再也没叫,可能飞走了。过了好大一阵,我掀开蒙在头上的被子,房子里突然亮了一些。月亮出来了,月光透过窗户斜照进来。我侧过身,清晰地看见枕在炕沿上的一排人头。有的侧着,有的仰着,全都熟睡着。
我突然孤独害怕起来,觉得我不认识他们。
第二天中午,我说,昨晚上一只鸟叫得声音很大,像我外爷的声音一样大,太吓人了。家里人都望着我。一家人的嘴忙着嚼东西,没人吭声。只有母亲说了句:你又做梦了吧。我说不是梦,我确实听见了,鸟总共叫了八声。最后飞走了。我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端着碗发呆。
不知还有谁在那个晚上听到鸟叫了。
那只是一只鸟的叫声。我想。那只鸟或许睡不着,独自在黑暗的天空中漫飞,后来飞到太平渠上空,叫了几声。
它把孤独和寂寞叫出来了。
我一声没吭。
更多的鸟在更多的地方,在树上,在屋顶,在天空下,它们不住地叫。尽管鸟不住地叫,听到鸟叫的人,还是极少的。鸟叫的时候,有人在睡觉,有人不在了,有人在听人说话……很少有人停下来专心听一只鸟叫。人不懂鸟在叫什么。
“你听见那天晚上有只鸟叫了?是只很大的鸟,一共叫了八声。”以后很长时间,我都想找到一个在那天晚上听到鸟叫的人。
我最终没有找到另一个听见鸟叫的人。以后许多年,我忙于长大,自己已经淡忘了那只鸟的事。它像童年经历的许多事情一样被推远了。可是,在我快四十岁的时候,不知怎的,又突然想起那几声鸟叫来。也许我记错了。也许,只是一个梦,根本没有那个夜晚,没有草垛上独睡的我,没有那几声鸟叫。也许,那是我外爷的声音,他寂寞了,在夜里喊叫几声。我很小的时候,外爷粗大的声音常从高处撞下来,我常常被吓住,仰起头,看见外爷宽大的胸脯和满是胡子的大下巴。
现在,这一切了无凭据。那个牛圈不在了。高出树梢屋顶的那垛草早被牛吃掉,圈棚倒塌,曾经把一个人举到高处的那些东西消失了。再没有人从这个高度,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
(有删改)
(1)、第⑫段画浪线句子描写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2)、第⑮⑳段两次细致描写全家人的熟睡,分析其作用。(3)、全文叙事视角多次转换,请对此加以分析。(4)、结合文章第段,评析本文的思想感情。5.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 ,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③ , 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指伸得很长的桑枝。③御:饮、喝。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鸟鸣花香,有声有色,展现早春田园勃勃萌发的生机。 B、颔联“持斧”“荷锄”等动词形象描绘农夫勤劳紧张繁忙场景。 C、颈联“故“旧”和“新”相对,表达时间流逝年华衰老的悲伤。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规范,韵脚是“白”“脉”“历”“客”。(2)、有人批评此诗尾联“转折生硬缺余味”,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6.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①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少好学,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樗蒱①齿名。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以其练丹秘术授弟子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②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漏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 。
③在山积年,优游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④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邓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
(节选自《晋书·葛洪传》)
【注】①樗蒱:赌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悉得其法焉
②辟为掾(2)、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皆精核是非( )
A.精心核查
B.精神内涵
C.精准核对
D.精英核心②且欲缄之金匮( )
A. 沉默
B.绳索
C. 封闭
D.书信(3)、可填入第②段末尾方框内的一项是( )A、焉 B、之 C、耳 D、矣(4)、第②段画浪线部分有五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五处标识出来。吴兴太守顾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
(5)、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
(6)、葛洪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7.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题。甲
①狙氏子不得父术,而得鸡之性焉。其畜养者,冠距不举,毛羽不彰,兀然若无饮啄意。洎见敌,则他鸡之雄也;伺晨,则他鸡之先也。故谓之天鸡。
②狙氏死,传其术于子焉。且反先人之道:非毛羽彩错,嘴距铦利者,不与其栖。无复向时伺晨之俦,见敌之勇;峨冠高步,饮啄而已。
③吁!道之坏也有是夫!
(唐 罗隐《说天鸡》)
乙
①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③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④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
(1)、对甲乙两文内容分析不恰当一项( )A、甲文狙父养鸡顺应天性得到“天鸡”;狙子反其道得到一只俄冠高步的饮啄之鸡。 B、乙文中学校教育有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考察内容有所不同。 C、乙文中的大学教育,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 D、乙文强调教育中尊敬老师是最难的,只有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2)、从句式角度赏析乙文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甲乙两文在“教育”上都给人以启发,说理各有特色,请加以分析三、写作 70分
-
8. 生活中,人们往往用“有用”作为判别事物并做出选择的重要标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