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考查卷(历史解释-中国现代史)
试卷更新日期:2025-01-16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的凭证。1955年开始发行,1993年全国取消使用。粮票取消使用体现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 C、国际环境的变化 D、科教兴国战略的展开2.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如图是陶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 D、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3. 中国近代史的起止时间是( )A、1840—1919年 B、1840—1937年 C、1840—1949年 D、1840—1956年4. 1965年,卫生部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为百姓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人民健康水平从而得到普遍提升。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西部开发的前瞻性5.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指(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 构建思维导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小华同学在学习某课时设计了如下思维导图,图中问号处是( )A、“一五”计划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 D、土地改革7.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最能体现( )A、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8.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问”一词出自《楚 辞 ·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 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9. 2024年3月5日,济南市天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交流暨“3•5学雷锋纪念日”志愿服务活动在名泉广场举办。最适合出现在该主题活动中的宣传语是( )A、大庆石油“铁人”精神 B、人民公仆“党的好干部” C、鞠躬尽瘁“两弹元勋” D、助人为乐“解放军好战士”10. 中国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
郑和下西洋
促进了西欧租地农场的出现
②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④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 “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里,但时刻不要忘记为祖国为人民做过贡献的老军人……他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 )A、实事求是 敢闯新路 B、英勇顽强 舍生忘死 C、自立更生 艰苦奋斗 D、敢为人先 埋头苦干12.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材料反映出中国研制原子弹是 ( )A、基于抗美援朝军事需要作出的决策 B、基于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 C、基于经济发展需要作出的决策
D、基于苏联的建议作出的决策13. 1954年至1956年底,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政策被誉为“创举”。原因是( )A、实现经济恢复 B、实行互助合作 C、运用和平手段 D、消灭剥削阶级14.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此,“四个全面”成为中国的政治热词,受到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这里的“四个全面”( )A、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B、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C、是立体化的大国外交布局 D、在中共十九大后逐步形成15. 在如图(来源:202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页)所示的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里的“站立起来了”是指( )A、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政权 B、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C、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6. 据南通籍老战士陈雪章回忆,因土改翻身,他的父亲积极响应党和政府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接着,他到达接近战争前沿的辽宁安东参加训练。他将参与的“战争”是( )A、百团大战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抗美援朝17. 在地冻天寒的白山黑水间,面对着日寇的疯狂“围剿”,杨靖宇孤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体面生活,克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A、爱国主义精神 B、自力更生精神 C、团结协作精神 D、艰苦创业精神18. 现在人们出行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还有方便快捷的地铁,私家汽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长途旅行时,还可以选择火车、飞机、轮船等多种交通工具。这反映出( )A、出行方式多样化 B、城市规划日益完善 C、互联网迅速普及 D、高新技术世界领先19.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英九先生一行时说:“我和马英九先生这是第二次见面了……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回顾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和马英九先生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及意义分别是( )A、1987年;打破了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 B、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 C、2005年;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实现 D、2015年;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20.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材料中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 B、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 D、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二、材料分析题
-
21.
“人与自然和谐要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农耕文化在认识了土壤肥力与农作物收成之间的关系基础上,注重保持土壤肥力,种养结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质状况,选择种植不同特性的作物……二十四节气是先民们在长期的农业实践活动中的生产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不同的节气农时有不同的生产要求,具有很强的时间观念,这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
——摘编自黄巧玲《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态价值》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正确”;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错误”;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未涉及”。A:土壤肥力是农作物收成的唯一影响因素。( )
B:农作物种植要依据不同的节气农时。( )
C: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观,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材料二:工业城市周边的河流既为机器运转提供动力,又成为城市内工厂排放污水的极佳场所……煤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动力原料后,使得工厂林立的工业城市中“充满了以硫氧化物、碳氧化物为主体的烟尘、湿雾和有害气体”……经过城市思想先驱的探索与实践,英国开始转变地方自治传统和自由主义倾向,以立法和行政手段对城市物质环境实施干预,并逐步发展为中央统一制定的公共法案。“工业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兴起的市政机构改革热潮,建立起职能完善的地方政府,并在中央法案的授权下比较积极地开展城市治理实践。”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3)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工业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概括英国为解决工业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5%、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原油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7.7%、天然气消费量占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能源消费总量的4.7%、核能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0.8%、水力发电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2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
——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官网
(4)根据材料三,简述我国是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的?取得了怎样的成效?(5)综上,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你拟定一则宣传语。22. 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领域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教育领域
措施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
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
——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启示及未来路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保障民生的主要做法及其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