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4-11-15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段,根据要求完成下题。

    成长是一个千面女郎。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今天的花蕊是芬芳的,明天就融进了泥上的温床。不要为融进泥土的花蕊(   ), 沉寂也是一种成长。生命存在的过程中,并非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 )的乐章。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

    A、悲哀  B、悲痛  C、深沉  D、深厚

    (2)、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 2.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小明将《论语》寻章摘句。截取了一段作为自己演讲的内容。 B、解论赛上。我方解手引经据典,强词夺理。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C、产业扶贫能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有了稳定的脱贫政策,农民脱贫的信心与日俱增 D、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 , 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云霄       娇揉造作       分歧       重蹈复辙 B、秀颀        吹毛求疵       遏制       名副其实 C、蔓延        消声匿迹       盘桓       自出心裁 D、遒劲       分崩离析       漩窝       不屑置辨
  • 4.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者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人对人生和宇宙的整体认识。

    ②画家们在创作时会自觉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这是中国人对哲学思考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艺术的真谛。

    ③人物画表现的是人类社会的生活风貌,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花鸟画则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状态。

    ④中国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

    A、②③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③① D、④③①②
  • 5. 名篇名句默写。
    (1)、夕日欲颓,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 ,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 ,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4)、结庐在人境,。《饮酒》
    (5)、晏殊在《浣溪沙》中,借助“花”和“燕”等意象感叹美景易逝,时光流转的语句是: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 6. 学习与探究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中字不倚偏,国字更庄严,人字互支撑,民字在心田。中国人爱中国字,写成雄文千方篇。中国人如中国字,承载文明天地间,方方正正中国字,稳稳重重有内涵,笔笔画画巧架构,长长短短紧相连,血脉紧相连……”

    (节选自《中国字》歌词)

    材料二:

    国内首档解字溯源节目《奇妙的汉字》自开播以来备受文字爱好者喜爱。该节目以“大力弘扬中国汉字文化”为宗旨,用独特的视角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探寻汉字背后的故事重拾汉字之美。“目前的汉字教育存在某些缺憾,大家往往是听其音、知其意,但字是怎么来的不知道,汉字就像古董一样,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见历史的流变。”该节目总导演童中尉如是说。让观众了解这些汉字背后隐藏的传统内涵,才是《奇妙的汉字》节目制作的初衷。

    材料三: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最直接的原因是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第二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键盘上的“敲”和鼠标上的“点”。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唯一原因。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李伯谦说:“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写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1)、阅读材料一,请根据汉字笔画的特征,将正确的序号填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 

    一横挑起千钧担,一竖擎起一片天,一撇踢开拦路虎,一捺劈开万仞山,一提好比 , 一折如同 , 一弯就像 , 一点恰似

    ①龙摆尾 ②峰回转 ③凤抖冠 ④剑出鞘

    (2)、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联系自身简要谈谈作为一名初中生应该如何传承中国汉字文化。(至少答出两点)
  • 7. 名著阅读
    (1)、对《红星照耀中国》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称《西行漫记》。 B、在去延安前,斯诺就已经结识张学良,张学良助其到延安,帮助斯诺成功到达延安还有王牧师、邓发。 C、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记录的,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向全世界报道了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 D、埃德加·斯诺之所以冒着生命危险去苏区,完全出于他对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拜和对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向往。
    (2)、《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的真实情况;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产生、发展的原因。
  • 8. 临写与鉴赏
    (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字帖,从中挑出八个不同的汉字,用楷书将它们写在“田”字格里。

                                                                                                                           

    (2)、对上面这幅书法作品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兰亭集序》帖,它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在“惠风和畅”“茂林修竹”的环境中,王羲之“游目骋怀”,乘兴书写了这一书法名篇。 C、这幅书法作品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显得大气磅礴、雄壮刚强、庄严肃穆。 D、此帖各字大小错落,字列之间宽紧合宜,整幅作品气脉贯通,率意中尽显天然之美。

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 9.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颈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直”与“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联景物既为下联人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作者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态。 D、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请自选角度,试着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略无处( ) 虽乘御风( )
    晓雾将( ) 未复有能其奇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的景物非常优美,都表现了山高水净的特点。 B、甲乙两文写景时都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景物色彩。 C、甲乙两文都写到猿鸣,表达了景物带给人们的感伤情绪。 D、甲乙两文都抒发了对祖国奇山异水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 两篇文章运用不同手法描绘了耸入云端之景,其中【甲】文从侧面表现的句子 “ ,。”与【乙】文从正面表现的句子“高峰入云”有异曲同工之妙。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说“座”道“席”

    ①上古时代,没有凳子椅子之类坐具,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即铺席于地,跪坐其上,臀部压在脚跟上。这样的“坐”和“跪”很相近,只是腰肢不伸直罢了。席地而坐的人,在起身之前必先跪,古代称为“长跪”或“跽”,都是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庄重和恭敬。如果两脚和臀部同时着席,两膝上耸,便称为“踞”或“踞坐”;如果两脚再向前伸展,以手着膝,形如簸箕,便称为“箕踞”或“箕坐”。“踞”和“箕踞”,都是轻慢随意的态度。到魏晋南北朝之后,高足坐具传入中原,于是席地而坐渐为垂足坐(坐在椅凳上,双脚着地)所取代。

    ②“席”是编织成的铺垫用具,铺在室内供人坐卧其上。人们登堂入室必先脱鞋,然后席地而坐。席长短不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一般席铺两层,铺在下面用竹篾编织的席叫“筵”,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席”。“筵”比“席”略长,二者统称“筵席”。古人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所以引申出“酒筵”“酒席”等词。到了近代,“筵席”泛指酒席。

    ③古人坐席十分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出席宴会发言时应尽量靠后坐一点儿,以避免唾液横飞;就餐时应尽量靠前坐一点儿,以防止汤汁玷污坐席——既表现对主人的尊重和恭敬,也体现自身的教养。

    ④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史记·项羽本纪》关于“鸿门宴”坐次的记载:“项羽、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羽居于主位,东向坐。南向为上位,坐的是项羽的父辈范增,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在鸿门宴的坐席中,张良地位最低,故“西向侍”。所谓“侍”,就是在主人一侧陪候。

    ⑤古人席地而坐,故称坐次、席位为“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筵席词语,例如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各位,叫“入席”;主人和客人的座位,称为“主席”“客席”;空着座位等候,叫“虚席”;陪同参加宴会,叫“陪席”;退出宴会,叫“退席”;站起身来暂时离开坐席,叫“避席”;对人表示尊敬,直起身子致意,但两膝仍着地,叫“膝席”;席间议论过人,使他人相形见绌,叫“夺席”;在交谈中移坐向前,凑到别人跟前,叫“前席”;席间不辞而去,叫“逃席”;朋友绝交,叫“割席”等。成语“席上之珍”比喻至美的义理或人才;“席珍待聘”意为怀才待用;“席不暇暖”形容奔走忙碌;“席地幕天”指以地为席,以天为幕,形容胸襟旷达。

    ⑥现在,虽然人们普遍使用椅凳沙发一类坐具,但仍习用“席”来代表座位。在正式会议场合,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参加者为“出席”,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的为“列席”,没到的叫“缺席”。“主席”本指宴会的主人或主持会议的人,后引申为国家、党派或团体的最高领导职位的名称。“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最高的,如首席执行官等。“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坐姿、坐席、坐席的规矩及坐席的文化等方面说“座”道“席”。 B、一般席铺两层,覆在上面用草本植物编织的席叫“筵”,铺在下面用竹窥编织的席叫“席”,二者统称“筵席”。 C、古人坐席有尊卑高下之分。在鸿门宴中,范增南向坐,可见范增在项羽军中地位之尊。 D、“首席”本指最重要的席位,后引申为职位最高的:“末席”是席位中最靠后的,由此有了谦辞“叨陪末席”。
    (2)、选文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古人坐席十分讲究,有“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的规矩。

    (3)、阅读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 1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父亲的灶台母亲的爱

        ①炊烟是灶台盛开的花。

        ② 灶台像是一家之主,左右着乡下人的日子。“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在老家新媳妇接过门满一年就分家,而分家时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支锅垒灶,过上“有锅才有家”的日子。另立炉灶时村里人总会想到父亲,父亲是村里有名的泥水匠,支灶台是他拿手的活儿。支灶台有一定的学问和规矩,烧起来要省柴,还要美观耐用。父亲充分考虑到柴草燃烧时发出的热量和使用时的方便,每次总能把灶台支出新意。

        ③那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砌好后的灶台用石灰粉平、刷白,一口大锅坐在上面就可以“热锅”了。所谓“热锅”就是在新支起的灶台上做一顿饭,“热锅”既表达了主人的一番谢意,又检测了匠人的手艺。热锅时左邻右舍都会到主人家祝贺,父亲总会醉醺醺的,十分得意的回家。

        ④父亲用土坯垒起的我家的灶台,台面是泥灰抹的。厨房低矮、昏暗、潮湿,炊烟把厨房熏得黑黢黢的,房顶上挂着黑灰条,墙角缀着蜘蛛网。日子一长,灶面就会裂开道道深浅不一的缝隙,用洗碗布擦洗时,常常会沾起泥浆,总也抹不干净。

     ⑤父亲从东家到西家忙着做些泥水活,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天天既要围着灶台转,又要打理田里的一切。父亲很少坐在灶膛前烧火,灶台属于母亲一个人的舞台。母亲从田里回到家时,总是风风火火连夹带拖地拽进一捆棒子秸放在灶台跟前,在她松手的霎间,抖落满地深秋的气息。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偶有一股浓烟从灶口窜出,整个厨房霎时被浓烟笼罩着。母亲深受其害,总是被熏得直流泪,呛得直咳嗽。

        ⑥烧锅是一份苦差事,硬柴棍好烧,可不多,过多的是棒子秸和树叶,却都不耐烧,得寸步不离地在灶门口守着。但看着柴火在灶膛里翩翩起舞,又觉得十分温馨。棒子秸燃后的红炭轻如薄羽,在静静红光里脱下一件件白的衣衫,红的骨头越来越细,越来越薄,白的衣衫越脱越多,围着越来越小的骨头,火骨头脱光衣衫,松软地坐在火炉里,一火炉的白衣衫,层层翻卷,安详圆满,一如村里的长者安详地走过的一生。揭开锅盖,会飘起一屋子的蒸汽,幸福便像饱和了一样,弥漫在周围,香喷喷地。

        ⑦灶台烧起来,屋里暖了,人也暖了,整个岁月便都暖了起来。读初中时离家远,冬天来临时母亲每天做饭都会在灶膛里塞上一块红薯,让将灭未灭的灰烬慢慢地烘熟它。上学时,母亲把红薯掏出来,在两只手上不停地翻动着,一边翻动一边拍打红薯上的草木灰,然后用一块棉布包严实了交给我,让我带着一路上捂手,等到学校的时候,红薯也渐渐凉下来,很快就成了我的腹中之物,天气再冷我的手也从未冻坏过。

     ⑧ 我们兄妹逐渐长大时,土灶台换成砖灶台并砌上烟囱,用水泥抹上光滑平整的灶面,灶身、烟囱全都抹上石灰,一片洁白。日子在母亲的侍弄下如灶膛里的火又红又旺。后来我们像散落的种子在城市的角落里生根发芽。吃饭的人少了,母亲说烧大灶废柴,父亲便扒了大灶支起精致的小灶,还贴上瓷砖,十分洁净、漂亮。灶台就这样烹调着母亲的苦乐年华,洗刷着生活日记里的一页页美与酸。

        ⑨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只要灶膛里有火,日子就不会停止,乡下人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安慰、踏实,家就永远那么温暖怡人。

    (1)、文章围绕灶台写了四件事,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父亲为村里人和自己家垒灶台→→  → 

    (2)、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拿着一个小板凳,点着一小撮棒子叶,小心翼翼地送入灶膛内,一边挑起棒子秸叶,一边向灶膛吹着气。(描写角度赏析)

    (3)、文章最后一段“灶台开出的花是乡下人的图腾”,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第⑦段划线句细致刻画母亲对孩子的爱,请结合生活实际,描写你母亲关爱你的一个细节。(不超过30字)

四、作文(40分)

  • 13.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题目一:“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词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请以“读懂    ▲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也许永远也不知道你多幸福,多幸运。我来告诉你几串数字,你就明白了……

    在这个拥有75亿人口的地球上,平均每天有293542人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全世界至少有175万的患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或许医院是他们人生最后一站。世界上的战争没有一刻是停息的,每天至少有8000万人被战争裹挟,疲于奔命,与死神赛跑。在这个世界上,有超过15亿以上的人口在温饱线之下,他们正为一日三餐发愁,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拼死拼活。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4000万人因为饥饿而死亡。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约有20亿到25亿人口不得不面对贫穷,其中40%以上的人口每年添不了一件新衣服,一年吃不上一顿肉。有2.8亿人在风餐露宿,无家可归。

    全世界有1200万人失明,各种残障人士加起来共有4300万,对他们来说,看得见五彩缤纷的世界,听得见大自然的天籁,抬得起头,弯得下腰,走得动路,上得了楼,说得出话,无疑是神仙一样的幸福。跟他们相比,你真的不知道有多幸福,多幸运。世事无常,人生短暂,努力拼搏,实现梦想。不要因纷繁迷失了双眼,不要因小小的挫折而丧失信心斗志;不要坐在金山上说穷,不要躺在幸福中还不知晓,埋怨生活的不公。在这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无家可归者,颠沛流离者,妻离子散者,痛不欲生者,还有刚出生就夭折的人,以及无法想象,无法统计的人,他们都生活在苦难、灾难和磨难中。

    和他们相比,你还抱怨父母对你期望值过高,老师对你要求太严?和他们相比,你还为做作业而喋喋不休,为买不上自己心仪的运动鞋而怨天怨地?如果你还有知己,还有朋友、同学还可以说话、做游戏,旅行游玩;还有父母,老师、子女兄弟姐妹,可以亲情相伴,可以在窗明几净的环境里,捧书学习……你真的应该知道,你此时如此的幸福,幸运,快乐和富足……

    请以“拥有此刻的幸福,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若选题目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和学校信息。

    ④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