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24-01-3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据考古发掘,位于陕西西安的姜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相差无几;位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墓葬有大小墓之分,呈现出鲜明的等级分化。两处遗址的差别体现了不同时期(       )
    A、青铜文明的发展程度 B、国家政治制度的状况 C、礼乐文化的区域分布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 2. 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 3. 下图为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与该印文相关的主题是(       )

    A、中外交流 B、经济发展 C、民族融合 D、文化繁荣
  • 4. 有学者评价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作品《自叙帖》 “字字相连,大小不一,但却线条流畅,流云飞舞,酣畅淋漓,像一个舞者在畅快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该作品的书体是(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小篆
  • 5. 绍兴十年(1140年),高宗对大臣们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由此可知,宋代(       )
    A、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B、商税是主要税收 C、国家综合国力强大 D、地域性商帮兴起
  • 6. 历史研究需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下列各项史料与结论对应正确是(       )

    史料

    结论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秦朝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B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唐代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C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代门第观念强化

    D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明朝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A、A B、B C、C D、D
  • 7. 清朝时期,政府在北部和西北地区采取“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的积极政策,鼓励开辟多种形式的屯田,如兵屯、旗屯、遣屯、民屯、回屯等。这些措施(       )
    A、阻止了殖民入侵 B、有利于边疆开发 C、解决了资源危机 D、加强了君主专制
  • 8. 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 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 9. 李鸿章在一次上奏时说:“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利,故能横行于中国;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据此可知,李鸿章主张(       )
    A、改革封建教育制度 B、开办资本主义企业 C、创立近代军事工业 D、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 10. 20世纪初,各种形式的“民变”风起云涌,多达1300多起,如抗捐抗税、反洋教、反饥饿、反户口调查、抗租和抢米风潮等,“几乎无地无之,无时无之”,并且愈演愈烈。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C、革命党人倡导三民主义 D、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1. 近代一篇文章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 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篇文章表明(       )
    A、思想文化封闭保守 B、国际交往独立自主 C、政治制度停滞不前 D、社会生活除旧布新
  • 12. 1919—1920年间,我国新增刊物达四百多种,在这些刊物中大多都宣传、介绍社会主义思想。正如时人所说:“比如社会主义,近来似觉成了一种口头禅,报章杂志,鼓吹不遗余力”。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       )
    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B、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C、注重国民素养的提升 D、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 13. 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员把为国家“接收”变成了为个人“劫收”;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调停期间,听到最多的词就是“人民”。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精良的武器装备 C、国际组织的援助 D、得当的战略战术
  • 15. 图2为1953年的一幅政治宣传画。该作品反映了(       )

    图2

    A、经济体制改革有序展开 B、中苏友好助推经济建设 C、新中国工业化初步完成 D、工业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 16. 1980年,上海和平饭店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支商业演出乐队“上海老年爵士乐队”。1984年,香港歌手罗文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演唱会, 门票一票难求。上述现象源于(       )
    A、文艺工作者的努力 B、城市面貌的变化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改革开放的推进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 17. 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史料类型的划分有多种标准,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按其来源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宜侯矢簋宜侯矢(cè)簋(guǐ),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出土,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赏赐他鬯(chàng)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

    材料二

    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指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秦代简牍。其中有简牍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类型。
    (2)、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简述其作用。
  •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地区书院分布统计简表

    今地区

    唐代

    五代

    宋代

    河北



    3

    河南

    2

    2

    11

    陕西

    7


    1

    江苏



    29

    浙江

    5


    159

    福建

    6

    1

    85

    江西

    7

    8

    224

    湖南

    8


    70

    广东

    2

    1

    39

    四川

    6


    31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发展和兴盛不是偶然的,其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朱熹在《衡州石鼓书院记》一文中指出,由于唐末五代官学衰落,无暇顾及学校的修建,学生往往苦于没有地方求学,因而一批学者选择了创建书院这种教育组织形式,来满足当时学生读书求学的愿望。宋朝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都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宋王朝建立以后,统治者采取“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朝中要职甚至军务均由文官来掌控。为稳定宋朝统治,争取士人,宋朝统治者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不断有赐书、赐额、赠田、赠屋的举动。

    ——摘编自张晓荣等《宋代书院发展的背景及其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书院发展的特征。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 20.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97年

    24岁的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

    1903年

    18岁的青年革命家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

    1919年

    30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7年

    34岁的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50年

    26岁的留美科学家邓稼先在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谢绝师友挽留,毅然回国。

    1954年

    27岁的鞍钢劳动模范王崇伦倡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1978年

    29岁的严宏昌带领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立下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契约。

    ——摘编整理自张岂之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