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复习卷(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4-03-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元朝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僧徒和“吐蕃之境”。“吐蕃之境”就是( )
    A、云贵地区 B、台湾地区 C、新疆地区 D、西藏地区
  • 2. 央视《百家讲坛》某专家介绍历史上一人物: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等,据此,你判断该人物是(   )
    A、隋文帝杨坚 B、唐太祖李渊 C、宋太祖赵匡胤 D、元世祖忽必烈
  • 3. 元朝管理地方事务的形式是多样的,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央机构且可直接管辖某地方事务的是 ( )
    A、枢密院 B、宣政院 C、御史台 D、行省
  • 4. 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形成的局面是( )
    A、划江而治 B、直接对峙 C、南宋向蒙古称臣 D、双方在边界建立互市发展贸易
  • 5. 右图为目前中国象棋中的“炮”,其最早写为“砲”字, 而到宋代则出现“砲” “炮”两字并用的现象。 出现此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宋代(   )

    A、已发明了中国象棋 B、研究并制成了火药 C、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西方近代火炮传入
  • 6. “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宋朝( )
    A、统一了文字 B、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创立了科举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7. 一位学者说: “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史学家汤因比说: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人们如此心仪宋朝的原因有…( )

    ①社会经济繁荣 ②国家统一又强大

    ③文化生活丰富 ④都市生活繁华热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8. 归纳比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 )
    A、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负担 D、促进了各自边境地区的发展
  • 9.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折射出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制度的调整 B、国家政策的调整 C、战争时局的变化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10. 宋元时期,将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发明传到欧洲的是( )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日本人 D、朝鲜人
  • 11. 右图中《____》处填入的文学形式应是(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 12. 汉武帝设置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出最高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过程中都重视( )
    A、分割地方的权力 B、对地方官的监督 C、发挥文官的作用 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牵制
  • 13. 《梦溪笔谈》中写道:“用胶泥制坯,一坯刻一字,成为字印将字印排列镶嵌于铁板之上然后以一平板覆压字面,使其平整,即可印刷。”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拓印刻石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转轮排字盘
  • 14. 苏轼评论王安石变法:“自新法以来,官吏皆请雇钱,役人既便,官亦不至(耽误)事。苏轼所称的“新法”是指(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农田水利法
  • 15. 下图为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的变化图。这一变化说明( )

    A、社会气象万千 B、北方经济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关系和谐
  • 16. 若要为右侧著作中介绍的人物写一句简介,下列选项可取的是( )

    A、统契丹,建政权,澶渊之盟结和平 B、统女真,抗大辽,建立金朝灭北宋 C、统蒙古,立政权,未灭西夏身先死 D、建大元,灭南宋,统一全国设行省
  • 17.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
    A、加强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分散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 18. 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以上材料着重介绍了明清时期的( )
    A、城镇集市 B、商帮活动 C、草市模式 D、手工业发展
  • 19.  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处应填入( )
    A、蒙古灭金 B、南宋灭亡 C、朱元璋称帝 D、郑成功收复台湾
  • 20.  明朝“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叙述了明朝强化君主专制( )
    A、出现的原因 B、采取的举措 C、反映的性质 D、产生的影响
  • 21. 浙江省台州府城墙上有明代中期修筑的13座双层空心敌台。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抵御( )
    A、葡萄牙殖民者 B、倭寇 C、荷兰殖民者 D、沙俄侵略者
  • 22. “号令明分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教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与这首明朝军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霍去病北击匈奴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左宗棠收复新疆
  • 23. 据统计,明朝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宝船的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B、促进了造船技术的提升 C、给明朝政府造成财政负担 D、以宣扬国威为主要目的

二、材料分析题

  • 24.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

    材料二:从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所进行的战争结果来看,无疑都是相似的, 虽然在与西夏政权的议和中,挽回了一点面子,但究其实质与辽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一结果是与宋朝的统治政策分不开的。

    材料三:北宋与辽、 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边界贸易一直在进行。 当时在宋与辽、 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 称为 “榷场”。 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 互通有无。 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榷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 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

    (1)、材料一中回銮碑是哪一盟约的历史见证?请概括这一盟约的内容。
    (2)、在宋与西夏的和议内容中,哪一项使北宋“挽回了一点面子”?材料二中提到的“宋朝的统治政策”指的是哪 一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北宋与辽、西夏订立的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25. 为治乱兴衰,中国古代的许多王朝在国家治理方面都曾做过相应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

    ——付永聚等《中国政治制度论纲》

    材料二: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下设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汉武帝朝的一项创举是建立刺史制度。”刺史”,顾名思义,其执掌的是刺探、察看有没有被掩盖的不法行为。刺史带有皇帝特使的性质,主要对皇帝负责。《汉官仪》记载了刺史工作的指导原则一十六条问事,由刺史来纠举的不法之事。刺史实际上发挥了监督和打压地方王侯势力的作用。

    ——杨照《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卷四》

    材料四: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最终的决定权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治理方式发生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制度的目的。分析这一措施出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四,分别指出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行政区划犬牙交错”的做法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 26. 明朝的制度变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一起来说说明朝那些事儿。

    【设机构】

    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 年间,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 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 ”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 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1)、图中哪个“皇帝”在哪一年称帝建立明朝?从图中可以看出他对明朝中央官制做了哪些重大改革?
    (2)、结合右图, 分析“宋濂吓出一身冷汗”的原因。
    (3)、概括上述“废旧制” “设机构”措施的共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