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月考试卷(三)
试卷更新日期:2023-05-26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
材料二:
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古人说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应该也是我们当代诗歌所应当努力的方向。其次,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更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源泉。诗歌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所体现的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在于体察时代、观照现实,发现和传播时代之精神、高尚之人格与生活之美好。为了保证自己身份和书写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才能既保证其成立,又保证其有意义。
我们如何有意识地培养这样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关于新世纪诗歌的写作姿态和文本立场,我认为写诗就是自我的修炼,诗人应当培养关心时代、关切人民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担当。诗人抒写时代、体察时代,才可能在当代时空中拓展语言空间的充盈性,其作品也才会具有更加深切的现实影响力和生命纵深感。我们应该主动地深入现实、深入人民,真正用脚步去丈量大地,而不是一个人坐在书房勾勒想象。其次,关于新世纪诗歌对于时代关系和现实经验的处理,我认为诗人要对此保持某种“随意而警醒”的“凝视”。这段话的前半句来自张枣:“作为诗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混迹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后半句来自朵渔:“一个诗人与他的时代不能过分契合,又不能过分脱节,而是要保持一种‘凝视’关系。”这都告诉我们在处理与时代的关系时,既要深入时代和现代内部,去摸索和体察其内部的细微之处,同时又要能跳出其外,有距离地审视这个时代。只有这样包含着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审视,我们才能既保持审慎而清醒的认知,又能达到诗歌写作必要的美学与思想的高度,写出切入这个时代的诗篇。
(摘编自童作焉《新世纪诗歌写作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材料三:
新诗的精神重建不是口号,而是呼唤我们诗坛曾有的但已经缺失了的精神内涵。诗歌有了精神有了内涵,才有了新的面貌。在当下困顿的诗坛重提现实主义精神,其目的就是为新诗重建找一条道路,使得新诗重建变为现实。
这里所说的现实主义精神不同于现实主义。后者是一种创作方法,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文学要忠实地反映现实,强调的是冷静、客观地模仿现实世界,要“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反映生活”;而前者更强调一种姿态——批判、介入、关怀现实和责任的承担。因此,二者不在一个层面上,后者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前者指向的是创作的精神和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属于叙事文学,而现实主义精神属于一切文学和艺术。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文学都离不开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既不媚雅又不媚俗。现实主义精神不一定必须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可以用暗示、反讽、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现实主义精神是超越一切创作方式的,它的具体写作方式可以是现实主义,也可以是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等。无论何种表现方式的作品,都必须以现实主义精神为精髓,诗歌也莫能例外。目前诗坛的困境与现实主义精神的缺失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中国新诗要二次复兴,走出目前的低谷,必须进行精神重建,而笔者认为现实主义精神就是其精神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不是歌功颂德,要做到社会的关怀性与诗歌独立性相结合。“文革”时期的诗歌写作可以称之为“意识形态”写作,诗歌成了时代的传声筒,写作失去了独立性,也就丧失了现实主义精神。
(摘编自令狐兆鹏《中国新诗重建的方向:现实主义精神》)
(1)、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遭遇严重的生存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B、诗人只要能够对所处的时代有接纳与对抗、切近与疏离的认识,就会写出切入时代的作品。 C、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也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 D、新诗的精神重建不仅是口号,更是呼唤我们诗坛缺失的精神内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一种文学概念而言,诗歌直接进入现实需要沉淀和发酵,本身就不容易,而长期以来,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诗歌与现实的关联也日渐弱化。 B、语言承担的使命是发现、记录和引领,而诗人运用语言进行创作,就应该紧扣时代脉搏,紧扣当代现实,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诗人的身份,也能保证自己书写的有效性。 C、诗人之所以要增强深入现实、关心时代和人民的主动性,其中重要一点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有的特征,也是一部作品的实践场域和素材的源泉所在。 D、中国当代诗歌要想走出不景气的局面,创作就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也就是要体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3)、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的诗人要清楚现实的表面变化和内在演进,并及时介入,就是要深入基层,了解民生疾苦;没有真正的介入,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B、作为当代诗人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和当代现实,就能将复杂深邃的生命体验和深刻永恒的现实关怀表现出来,就能创作出伟大的诗歌。 C、现实主义精神比现实主义更强调积极介入的姿态,而现实主义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照,因此当代诗歌创作需要的是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现实主义。 D、我们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引导诗人走向当代诗歌的精神重建,但这并不否定诗人主体和诗歌创作的独立性。(4)、古人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结合姜夔的《扬州慢》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体察时代、观照现实的。(5)、请结合材料,为当代诗歌走出困境提几点建议。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寻声楚吟缓缓归
汤世杰
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
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最好的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两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
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
④多年前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轮到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身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放与漂泊之中……
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奉上三炷香。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
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飚。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
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砺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挚拙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
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什么,讲诉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热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
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
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 B、文中句子“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将抵达”,“处心积虑”写出了用尽心思探寻。 C、第③段结尾说“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正是有了漂泊和远离,才有了“返回”,颇具哲理。 D、文中“近乡情更怯”写出了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作铺垫。 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作铺垫。 C、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 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①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丢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于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
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 , 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来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管籥② , 摄衽③抱几,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④ , 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
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注】①傲傥(tì tǎng):同“倜傥”,潇洒豪迈,卓异不群;②管籥(yuè):钥匙;③摄衽:整饬衣襟,表示庄敬;④赙襚(fù suì):送给丧家钱财衣物。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 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之的“归”的活用用法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 B、上首功的“上”是“崇尚”的意思,与《陈涉世家》“上使外将兵”的“上”字的词性和意义都不相同。 C、“太牢”指我国古代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少牢”则指用羊和猪当祭品。 D、假途的“假”是借的意思,与《劝学》“假舟楫者”的“假”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才能卓越,擅长谋划奇妙宏伟的谋略,但他却不愿意出仕为官,为人高洁。 B、鲁仲连游历到赵国时,恰逢秦军围赵,他虽是齐国人,但却挺身而出,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 C、鲁仲连洞悉到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他举邹、鲁两国拒绝以天子之礼接待齐滑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 D、鲁仲连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最终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齐潜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
②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5)、请简要概括文中鲁仲连的优秀品质。4.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水龙吟·西湖怀古
陈德武
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临堤台榭,画船楼阁,游人歌吹。十里荷花,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使百年南渡,一时豪杰,都忘却、平生志。
可惜天旋时异,藉何人、雪当年耻。登临形胜,感伤今古,发挥英气。力士推山,天吴移水,作农桑地。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
【注】①天吴:古代中国神话故事中的水神。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词上片描写杭州风光与繁华,下片描写西湖,展现杭州的生活景象。 B、柳词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白描式地勾勒出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 C、陈词上片先写西湖的“佳丽”,结以“都忘却,平生志”,以美景映哀情。 D、陈词下片通过重重幻想,层层转折,将充满郁愤的爱国哀思表达得委婉深刻。(2)、“十里荷花”和“三秋桂子”在这两首词中的作用一样吗?请结合两首词的词意简要分析。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3)、杜甫《蜀相》中,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 ,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 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 ,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艺术高峰的产生和名山秀峰的形成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在考场落第后走向勾栏瓦肆的,但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产生了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他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如果当初这一粒树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痛下决心;既然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可以改写成:“它极力汲取营养,不断生长,终于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文中画横线句是由柳永的人生际遇总结而来的辩证道理,请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明、连贯,50字左右。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直地一直地往前走,疯狂的世界,迎着痛把眼中所有梦,都交给时间。想飞就用心地去飞,谁不经历狼狈。我想我会忽略失望的灰,拥抱遗憾的美。
(《我的梦》)
面迎海上风,在世界之外,在时间之中。无问西东,就奋身做个英雄,不枉那青春勇。愿心之自由,共天地俊秀,有情有梦。
(《无问西东》)
每次奋斗,拼来了荣耀;我们乘风破浪,举目高眺。心中力量,不怕万里路遥,再高远的梦也追得到。我们都是追梦人!千山万水,奔向天地跑道;你追我赶,风起云涌春潮;海阔天空, 敞开温暖怀抱。
(《我们都是追梦人》)
歌为心声,歌如人生;歌曲吟唱时代心声,歌词跳动历史脉搏。以上三段歌词都写到了“梦”,触发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向你的同学们表达你的认识和观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