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05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试卷更新日期:2022-03-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世纪中期,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为寻求国家出路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包括( )
①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发动革命,推翻满清政府
③学习西方技术,开展洋务运动
④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2. 竹枝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下列竹枝词可以反映的现象是(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四番总理曾更替,内阁从新组短期。”
A、八国联军迫使光绪帝西逃 B、辛亥革命后共和政体的飘摇 C、清政府组织了“皇族内阁” D、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护国运动3. 1918年年底,梁启超等人前往欧洲考察-年,感觉“科学万能”的梦破灭了,于是孔孟之学在梁启超心里复活;他认为许多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学问、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导致梁启超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依然存在 B、启蒙运动在全世界走向衰落 C、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影响扩大 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4. “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B、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得以实现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5.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世界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陈独秀的这种观点产生的背景是( )A、国民思想被专制和愚昧所束缚 B、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愈演愈烈 C、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大总统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6. 1919年2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随感录四十八》说:“维新以后,中国富强了,用这学来的新,打出外来的新,关上大门,再来守旧”,“世界上决没有这样如意的事”,“早上打拱,晚上握手;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日诗云’”。其用意在( )A、批判清朝幻想回归闭关自守 B、主张完全摈弃掉旧思想观念 C、对全盘西化主张持反对态度 D、响应“走俄国人的路”的号召7. 五四以后传入中国的新思潮,除马克思主义外,又有诸如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泛劳动主义等多种思想学说。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的先进分子在传播、接受新思潮的过程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该材料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直接导致了中国共产党诞生 B、当时中国社会流行多种西方的思想学说 C、民主和科学奠定了中共诞生的思想基础 D、先进知识分子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方向8. “汉阳兵工厂工人为自身的利益、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此时实有断绝供给吴贼枪械的必要。自今日起,宣布总罢工,再不要为吴贼造枪械攻打我们革命的战士。我们的口号是:武汉工人大联合!”这反映( )A、工人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 B、人民群众对北伐战争的支援 C、武昌起义得到民众的支持 D、国民革命已取得了基本胜利9. 下表为20世纪早期主要列强在华投资情况(节选)国别
1902年
1914年
1930年
美元(百万)
百分比例
美元(百万)
百分比例
美元(百万)
百分比例
英国
344.1
22. 8
664.6
29. 5
1047
30
日本
53. 6
3.6
290.9
12.9
1411. 6
40. 5
俄国
450. 3
29.8
440. 2
19.5
——
——
表中数据反映出( )
A、英国对华投贸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 B、经济大危机刺激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民国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严重受阻 D、“一战”后,日本不断扩大对华经济侵略10. 图1是1911年时人创作的一幅政府漫画《加人一等》。作者意在( )A、揭露列强不断侵略中国 B、阐明人民大众深受压迫 C、批判清政府与洋人勾结 D、强调社会变革势在必行11. 北洋政府时期,法律规定了妾的身份,妾被视为家属中的一员;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中删去了妾的字样,但没有明确禁止纳妾,直到1935年修订刑法时才明确规定,未得妻的许可不准纳妾。这说明( )A、中国近代女子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B、中国近代民主化不断发展 C、中国传统习俗在扬弃中不断变迁 D、中国法律体系逐渐近代化12.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A、国民政府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机械化 B、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低 C、受“提倡国货”影响,农民抵制进口农机 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农机具的进口13. 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不及一月,数千册销行殆尽”。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认识到清王朝无诚意立宪,从此与清廷离心。武昌起义后的两个月内,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这表明当时( )A、民主革命是大势所趋 B、革命主体力量发生了改变 C、清王朝中央权威式微 D、国民思想文化实现了革新14. 正是在西潮冲击造成中外竞争的新局面下,革命发生了,并极其顺利到几乎轻而易举取得成功。梁漱溟就曾慨叹, “这么一个大的国家,几百年的统治,一转移间即被推翻”了。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成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清末新政未取得显著成效 C、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D、改变中国现实的迫切愿望15. 清光绪到民国中期是湖南坊刻书业兴盛的时期,坊刻医书也较之前大幅增长。在坊刻医书中,方药书籍是数量最多的一种,尤以偏于实用的汇编单方验方、小型方药书居多,大型综合类方药书、方论类著作少。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湖南( )A、推崇经世致用的精神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医学的发展水平较低 D、推广西方印刷技术受阻16. 表1 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部分土地政策( )时间
文件或会议
土地政策
1927年11月
《仲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
一切私有土地归劳动平民所公有
1928年底
《井冈山土地法》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
1929年
《兴国县土地法》
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0年
中国共产党六届三中全会
不禁止农民买卖土地
A、源于民族矛盾的激化 B、旨在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C、打击农民的生产热情 D、纠正土地政策的右倾错误17. 下图是1906-1927年英国、美国、日本、俄国在中国进口贸易额中所占比重的变化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美国、日本、俄国、英国 B、日本、美国、英国、俄国 C、俄国、日本、英国、美国 D、英国、俄国、美国、日本18. 陈独秀在《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中提出,“若是没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可见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胡适也说道“世界人类的文明和幸福,惟工人所创造”。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B、知识分子关于劳动的认识日益趋同 C、五四运动提高工人政治地位 D、工人阶级队伍壮大扩大了社会影响19. 1920年蔡和森与同乡挚友毛泽东通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反映出( )A、进步青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B、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成历史必然 C、知识青年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D、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20. 某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建设,几乎无一不是成功于五四以后,如廓清军阀、中国统一,以及其他大小事业,如交通、禁烟、行政整理、法律改革、学校发展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奠定了推翻军阀的物质基础 B、实现了中国社会的重构 C、提升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D、使救亡和启蒙开始结合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广播电台在上海等地迅速发展。在这些电台的无线电音讯中,一方面,赋予人民发声的权利和能力;另一方面,它们也致力于消除国家和文化传统内部的多样性质素,以创造一个更为紧密的团体。这表明当时中国( )A、广播主导民众文化生活 B、政府垄断近代广播事业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强烈 D、大众传媒丧失休闲功能22. 帝国主义的侵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这说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导致中国( )A、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动 B、沦为西方列强的经济附庸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大发展 D、近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23. 如图为近代某一战争的形势图(局部),这一战争( )A、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专制统治 B、表明中共找到了正确革命道路 C、成为了敌后抗战中的光辉典范 D、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4.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此后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多年间,先后制定了12部宪法性文件,如191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1919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等。这表明当时中国( )A、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北洋军阀积极推动法制建设 D、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25. 从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发动反清起义,到孙中山领导两次护法运动,再到国共合作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凝聚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重要思想基础。这表明三民主义( )A、符合阶段性革命需求 B、指导了中国反侵略斗争 C、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26. 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种认识( )A、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C、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27. 下表为1909年全国实业学堂及学生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 )种类
农业
工业
商业
实业预科及其他
合计
等级
高等
中等
初等
高等
中等
初等
高等
中等
初等
学校
5
31
59
7
10
47
1
10
17
67
254
学生数
530
3226
2272
1136
1141
2558
24
973
751
4038
16649
A、实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 B、清末新政成效十分显著 C、辛亥革命时机业已成熟 D、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28. 1909年10月,朝鲜人安重根于哈尔滨刺杀曾任日本总理大臣的伊藤博文,当时中国舆论界多称其为“刺客”,称伊藤博文为“伊藤公”。1915年左右,舆论界更关注朝鲜亡国过程,谴责亲日的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这一变化说明( )A、国人思想启蒙基本完成 B、近代中国外交陷入僵局 C、民族救亡形势日益迫切 D、群众反日情绪有所缓和29. 南昌起义后,方志敏等人组织起遍布乡村社会的农民革命团,使其成为革命暴动主要力量。1928年,瞿秋白明确提出“农民割据”的设想,中心城市是敌人政权所在地,而须在城市周围造成农民割据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A、已经摆脱苏俄革命模式的影响 B、达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共识 C、持续探索基于国情的革命道路 D、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二、材料分析题
-
30. [历史一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0世纪30年代,中央各部会、省各厅不经过县长,直接对县对口局长下达指令。各局局长只对其上司负责,行文报告绕过县政府,直接呈报给其上级,县长与各局局长之间没有形成指挥和隶属关系,县政不能形成行政有机体。县政府机构简略,组织空疏,经费有限。南京国民政府尝试进行县政改革。一是建立由县长负责的统一集中的行政机制。对上级关系,县政府只以县长名义对外行文。二是赋予县长人事荐任权。三是将原设之公安、财政、建设、教育各局进行裁撤,改设三科。此外,国民政府决定暂停自治选举,由县政府委任乡镇长和村里长。同时全国多数县取消区自治组织,合并乡镇组织。国民政府还颁布《县长考试条例》,规定各省每3年举行1次考试,来考核县长。经过改革,以县长为中心的县政府权力得以集中,行政组织得到充实,组织机理功能得以发挥;行政整理的方针适应并满足了社会现实需要,国民政府县政开始趋于稳定。
——摘编自白贵一《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进行县政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县政改革的举措。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尔琢(1903-1928年),湖南石门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参加过进步学生运动。1924 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学生队分队长,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6年参与国民革命军第3师的改编工作,任东路先遣军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8月,率国民革命军第4军25师74团重机枪连参加南昌起义。1928 年1月参加领导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井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五斗江、草市坳和龙源口等战斗,率28团英勇作战,粉碎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会剿”。同年8月25日,在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英勇牺牲,年仅25岁。
——摘编自《人民日报》2005年3月23日第二版
(1)、根据材料,概括王尔琢的主要革命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尔琢所体现的时代精神。32. 材料: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1928年,田汉与徐悲鸿等人组建南国艺术学院,并担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创建南国社,成为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南国社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30年,田汉领导发起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并在其中担任了重要职务,领导和推动了工人戏剧运动的发展。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七七事变后,田汉组织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田汉投入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创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建国后,田汉先后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为推动戏曲改革和促进传统戏曲艺术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摘编自张向华《田汉年谱》
(1)、根据材料,简述田汉的主要活动(不得照抄原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田汉对我国戏剧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33.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材料一:以秦岭——陇海铁路为空间界线,以1937年为时间界线,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发展呈现十分明显的重心南北易位现象。1927年3月,全国党员人数南方省份占比超过80%,其中湖南、湖北、江苏(含上海)、广东占比排前四,而北方地区的党员仅占全国数量的10.94%。1945年七大召开时,就军队中党员人数而言,北方军队党员达40万左右,而南方军队党员仅7万左右,党员人数较多的省份主要是河北、山东、山西。
——摘编自应星、荣思恒《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
材料二: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指出用乡村包围城市这样的时期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域市。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5年中共中央常驻地主要迁移路径,并概述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展重心“南北易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历史背景。34. 【农村教育的发展】材料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对乡村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加深,全国教育界开始行动起来,“下乡去”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口号。乡村教育的目的,是要扫除文盲,尤其是学龄者文盲和青壮年文盲,重视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的建设工作,包括设立乡村小学和成人学校,以及实行征学制,强迫学龄儿童和青年农民就近入学等措施。在兴办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乡村建设者还提出,乡村教育必须与改良农业、发展经济相结合,实行“富教合一主义”,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摘编自王建明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材料二:90年代后,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单位努力推动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两基”工作。农村是“两基”工作的重点,国务院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投入机制,增加农村教育投入。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各级政府完善并落实中小学助学金制度。2001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试点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大力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集资办学和民间办学。
——摘编自欧阳雪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发展农村教育的影响。3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邓演达(1895-1931),字择生,著名的国民党左派领导人。20世纪20年代初曾两次率兵讨伐陈炯明叛军,深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嘉许。192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随军北伐。这一时期邓演达特别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主张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步为耕地农有,第二步为土地国有,最后实现社会主义。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爆发后曾分别著文谴责蒋介石、汪精卫、并与宋庆龄等展开反蒋活动。后游历欧洲,探寻各国实际情况以寻找对中国革命的启迪。1930年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表示要推翻蒋介石的反动政权,继续完成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邓演达担任总干事。1931年11月29日晚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南京,终年36岁。
——摘编自王夫玉《邓演达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演达的主要事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演达做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36.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以1911 年为例,在3亿多两财政支出预算中,军费达到8500多万两,占28.5%;交通、实业等近6300万两,占21.7%;地方自治三项支出为4000多万两,占13.5%。除新政支出外,清政府还需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根据《辛丑条约》,庚子赔款是以关税作抵押自行筹款,因而清政府主要财源的一半以上需要用于支付庚款。新政废止官捐与禁绝鸦片。为应付上述困境,清政府采取包括财政集权、举借外债、新铸铜元以及发展工商业等。据统计,1903--1911年直接用于新政的外债借款共计4443.74万两;1907年开铸铜元省份达到17个,不断加大铸造规模,从而造成铜元的大幅贬值;此外,由于农业生产停滞不前,政府只能从新兴的工商产业入手获取新税源。以对商业活动征收的厘金为例,1901年时为1600 多万两,到了1908 年就增至2000多万两。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期间财政困境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为应对财政困境所采取的措施。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经济作物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材料一:宋代帝王不断地颁布劝农诏书,劝导农桑、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宋太宗时为增加粮食产量,把福建地区种植的占城稻引种到江淮等地,获得成功。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则大规模推广种植粟、麦、黍、豆等粮食品种。棉花种植在闽广地区逐渐盛行,并向江淮流域推广。茶叶种植在秦岭和两淮以南已经十分普遍,出现了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园户,有的园户年产茶数万斤,茶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据漆侠《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等
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据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不大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3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五四运动响下,教育思想活跃,出现了新的教育思潮,新的教育改革呼之欲出,尤其是对学制的改革势在必行。1922年(壬戌年)教育部专门召开学制会议,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它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 1923年刊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形象艺术、音乐、体育等学科。初级中学课程分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等。高级中学分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以升学为目的,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均分公共必修、分科专修、纯粹选修3部分,各科课程以学分计,以修满150学分为毕业。1922年壬戌学制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的一次变革,不仅提出了“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的弹性教育理念,而且自下而上的改革,民间知识分子教育群体扮演了主角。中国出现了一个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纷至沓来的时代,也造就出杨振宁、邓稼先等一大批科学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
——据杨帆《从学制现代化看我国学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壬戌学制改革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壬戌学制改革的影响。39. 材料一:1763年,一位西班牙新闻记者写道:“透过许多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对信仰的冷漠。”在西班牙一些社会团体的书架上,可以公开找到伏尔泰、卢梭、达朗贝、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休谟等人的著作。1768年,一位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指出:“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甚至宫延中的高级官员都阅读法国的启蒙书籍。——摘编自徐鹤森《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在欧洲各国的影响》
材料二:由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所处的时代面临着政治危机和价值取向危机,双重危机之下,他们迫切追求的价值观和宇宙观带有急功近利的色彩,法国启蒙思想所包含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被他们接受,科学和人权作为运动的两面旗帜,被他们升华为一种信仰,视为挽救中国的“德先生”“赛先生”,希望个人与民族国家一块儿得到拯救。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思想在西班牙传播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主要不同。40.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财政状况很不理想。北洋政府欠各国款项及利息叠加致使南京政府不得不向各国借款来缓解财务紧张状况,因此出现了旧债加新债的财政局面。中国的盐税主权因偿付外债的需要而步步丧失。加之历史上盐税征收很重,盐税及附加税截留不断增加,这些都成为实施盐税改革的社会条件。因此改革盐务机构、烦布新《盐法》、统一盐税税率成为改革的主要方向。虽然新《盐法》看起来具有改革精神,但直到抗战前期,也没有确定具体实施的日期,最终流于一纸空文。——摘编自纪秋颖《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盐税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盐税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实行的盐税改革。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乡土运动作为德意志帝国时期应对“现代化危机”的一场广泛的精神和社会运动,在当时倍受关注。人们希望通过精神和社会层面回归乡土,安抚和消除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阵痛与不适。在他们看来,农民生活和农业经济才是理想形态,农村生活也是最幸福的,而如今农民逃离乡土和农村空洞化,毁灭传统乡村景观和文化。在恩斯特·鲁道夫和“德国历史与古典联合会”的呼吁下,整个帝国范围内迅速形成一场广泛的乡土运动。一方面,着力对具有鲜明历史特征的传统建筑和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抢修性维修和保护;另一方面,强化对乡土自然环境保护;防止工业化对自然环境肆无忌惮的功利性破坏和掠夺。乡土运动的高涨感染到了当时帝国和各邦高层的一些统治者,他们也加入运动中,最终将自然生态和景观保护上升为一种国家层面的政策,政府陆续建立自然保护机构,以具体的立法和财政投入措施支持自然保护。
——摘编自邢来顺《回归乡土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现代化危机》
材料二:民国时期乡村运动主要是指这一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乡村建设派人士与团体,在某些乡村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诸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运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城市资本主义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却出现衰败景象,一批有识之士力图通过乡村运动实现“民族再造”的使命。为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漱溟认为要挽救乡村出路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应“认取自家精神,寻去自家的路走,从创造新文化上来救活旧农村”。晏阳初提出:“从文字方面以提高民智··.···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公民教育攻私;以卫生教育攻弱”。卢作孚力图构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模式”。这场运动到1937年被迫中止。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概括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乡土运动与中国民国时期乡村运动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德两国乡村建设的历史启示。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开始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据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三: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整体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材料二:当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苦心焦虑关注的中心问题。到这个世纪快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迈开大步前进,过上小康的生活,满怀信心地面向未来。
——摘自金冲及《中国百年历程的启示》
材料三:欧洲的两场大战,都由德国人挑起,而德国人似乎应是最为自觉地捍卫欧洲文明的民族。或许不能不说,在欧洲现代文明内部,本身就蕴涵着一颗毒瘤,它使得欧洲时不时陷入疯颠状态。这个毒瘤,就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德国发育得最为完整、成熟,并表现出其极端的形态,也许并不偶然。民族主义是后进国家与现代化相伴相生的现象。德国诗人席勒讲过一个比喻:受伤的民族精神就好像压弯的细枝,它可能会因外在的压力过大而被最终折断,但是如果树枝的韧性极大,那么,一旦外力舒缓,树枝就会以极大的力量反弹。民族自尊进发的时候,时常是专横中带着侵略性的。
——摘自秋风《民族主义惨剧为何发生在欧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述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民族已经站立起来”的表现。(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三、论述题
-
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撰写历史论文需要参考相关历史资料,包括书籍、报刊、论文等。下表为撰写某历史论文所准备的部分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作者
出版社或发表期刊
《辛亥革命史稿》
金冲及、胡绳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从帝制走向共和》
杨天石
重庆出版社,2020年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后的岁月》
陈杰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从辛亥革命看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
张静、王俊桥、解庆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百年之反思》
黄克武
近代史研究,2012第5期
根据所列参考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文标题,并写出论文概要。(要求:概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成的人民。“国家认同”可以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接受和尊重;二是对国家地城范国内共同经济运作形态和经济活动的接受与服从;三是对形成一个国家的公共权力与公共权威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以及民族特性的尊敬与忠诚。在现代民族国家系统中,塑造和维系国家认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民族主义。……没有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在相当程度上在现有民族国家内部取代、并超越了民族认同,在当代国际关系中,任何民族认同的最高归宿,都是建立起符合民族利益、并能最终有效保护民族利益的国家机构以承担和履行国家主权。
——摘编自马建楠《浅谈我国的国家认同》
从“国家认同”的角度立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点鲜明,阐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楚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