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高考历史二轮复习:02 从隋唐统一到元朝统一
试卷更新日期:2022-03-31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抻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2.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
(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3.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4. 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弑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5.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6. 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7. 学习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判断下列有关清代科技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使用支撑式指北罗盘用于方向测定 B、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C、避暑山庄、圆明园的营造展现出高超的建筑技术 D、使用铜活字印制的最大的一部书是《古今图书集成》8. 我国古代一部著作有《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书末附有《活字印书法》,系统记录木活字印刷的新成就。后人盛赞此书:“文章尔雅,绘画亦皆工致。”此书作者是( )A、王祯 B、沈括 C、毕昇 D、葛洪9. 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10. 一位理学家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主张“切己自反,改过迁善”,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该理学家( )A、被朱熹批评其理学过于“支离” B、推动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 C、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11. 据一位12世纪的阿拉伯商人记述:信用券(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中国商人把钱借给别人时会令其写下借条,借债人须在纸条上用食指和中指画押。他还说中国商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不卖假货,不会乘人之危而牟利。这一记述反映了两宋之际的中国( )A、货币信用体系十分发达 B、形成了较好的营商环境 C、社会诚信程度领先世界 D、以西亚为主要外贸对象12. 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祖冲之计算圆周率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沈括编著《梦溪笔谈》
④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13. 唐初,“在册人户200万,贞观年间全国在册人户不满300万”。754年,“在册人户906万,人口5280万”。在册人户的迅速增加从一个方面印证了唐代( )A、农业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B、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民户赋税徭役负担轻 D、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衡14. 学者陈寅恪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下列史实符合这一评述的是( )A、打破南北对峙实现了国家大一统 B、从倡导儒学复兴到理学的形成 C、词和曲逐步取代格律诗既有地位 D、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南移15. 南宋时,“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等成为颂扬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恩重如山、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典范。这一现象本质上说明( )A、南宋社会风气良好 B、儒学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 C、南宋政府以孝道立国 D、理学道德教化功能得以凸显16. 《唐律》规定:“诸犯私罪,以官当徒者,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二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这反映出唐代官吏在犯罪时可以用自己的官品抵当徒刑。这种规定的目的在于( )A、明确法律不能成为官员的保护伞 B、体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森严 C、以法律形式维护封建官僚的特权 D、宣示法律面前官民平等的思想17. 元朝制定市舶法则,对进出海贸易船只发给公验、公凭,货物抽分、船只纳舶税。《元史•食货志》载:朝廷对于巨贾大商,常借故夺其财利。又有“官自发船贸易”,官府还先后颁布四次海禁令。这些做法基于( )A、外贸管理的规范化 B、贸易之利与治安之虑 C、保护农业经济发展 D、缓解政府的财政困难18. 由于唐宋处在实物经济结束期和货币经济开始期的交替之际,其间货币的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先后经历了绢布、绵到铜钱再到纸币最终银币的变化。这一时期,货币形式变化主要是因为(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金属货币的增加 C、民间交易的需要 D、国家税制的改革19. 北宋时期,宋徽宗大力扶持书画艺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传世画作。画院年轻画师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节选)便是其中的山水画代表,此画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这幅作品集中体现了( )A、关注自然的审美取向 B、贴近市俗的风景描绘 C、江南优美的田园风光 D、宫廷画的意境和趣味20. 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这些举措旨在( )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 D、挽救日渐调敝的社会经济21.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这一调整旨在(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监察文武百官 D、维护国家统一22. 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3. 隋炀帝营建洛阳城,宫城对应着天上的紫薇垣,“贯都”的“洛水”象征着银河,强调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唐长安宫城的设计象征着北极星,皇城中的百官衙署则象征“众星”而“共之”。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都城布局凸显皇权色彩 B、天人合一理念决定建筑设计 C、天文学取得突破性发展 D、城市的政治功能进一步增强24. 宋代植茶既可折税也能出售获利,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民卖茶资衣食,与农夫业田无异。” 鄂州崇阳县“民不务耕植, 唯以植茶为业”。从中可知宋代( )A、农民所受人身束缚相对松弛 B、土地兼并不受国家抑制 C、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农业生产租佃关系盛行25. 宋代商业政策实现了由重视专卖榷利向注重征收商税的转变,即“以税代利”,其透露了一种信息,即国家承认和保护私有商业,商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以自由兴贩。此外,皇帝还经常下达禁止乱征杂税和乱摊杂役的诏书。宋代此举( )A、推动了抑商政策的废止 B、有利于雇佣关系的发展 C、旨在加速工商阶层分化 D、改善了商业经营的环境26. 下表反映了1133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中国出口
南洋、印度洋地区出口
主要种类
瓷器、丝绸、土布、茶叶等
沉香、安息香、肉豆蔻、麝香、珍宝等
在双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6.3%
93.7%
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中国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 B、南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 C、民间贸易的发展冲击了朝贡体系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27. 唐初,在地方州之上分设十道监察区,命监察御史等分巡各道州县。唐代中期,采访使、观察使等相继成为各道的专职监察官,他们也有了固定的驻所和属僚,一些监察长官还获得了“黜陟”等人事任免权限。这反映出唐代中期( )A、监察机构名存实亡 B、监察制度持续强化 C、中央集权一度增强 D、监察官沦为地方官28. 元朝统治者在路、府、州、县除了按常规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等官职,还在各级政府外另设一官职一达鲁 花赤,代表中央督察地方行政,并规定达鲁花赤只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 )A、表现了对汉族官僚的防备心态 B、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 C、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D、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29. 唐初《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长安城)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夜行者,皆为犯禁。《唐会要》记载:公元840年,唐文宗下令京城夜市应该禁断。《新唐书》记载:公元881年,谏议大夫萧廩奏请皇帝应该厉行宵禁。据此可知,唐代( )A、注重提升都城的经济功能 B、重视对城市实施规范化管理 C、依照法律规划和建设城市 D、进一步打破城市的坊市界限30. 宋代的政治弱势地位,使其缺乏了朝贡贸易中对政治目的的追求,而复归了贸易中的经济属性。这使得政府和民间商人集团在这种经济联系中获得了好处。宋代的这一“追求”( )A、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B、推动了全国性商业中心的产生 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D、促进了“天朝上国”观念形成31. 宋朝针对购自少数民族的马匹不合标准的问题,大臣上奏:“朝廷与蛮夷互市,非所以取利也。金山前后五部落仰此为衣食,一旦失利侵侮,不知费直几马也。臣念蜀久安,不敢奉诏。”朝廷“寻如旧制”。据此推知,北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基于(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维护朝廷宗主地位 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维护边境地区稳定32. 唐初,“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唐代中后期,士人经商已成为一股潮流,地方上的军政大吏,如节度使、观察使等也多经商。此时唐诗中描写江淮水运方便之处的村民“尽去作商贾”“求利莫求名”的记载比比皆是。这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B、商人地位有所提高 C、经济发展催生腐败 D、士人丧失功名意识33.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举办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经过激烈辩论,陆九渊略占上风,最终双方不欢而散。据此可知( )A、理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B、儒学不断自我革新 C、心学得到社会的认可 D、南宋鼓励学术争鸣34.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自元代始,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现象说明( )A、元朝地域辽阔,实现了国家统一 B、出于加强军事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受蒙古族管理传统的影响二、材料分析题
-
35.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材料一: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为保证嫡长子的纯洁性,周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周礼》记载:“王者立后、三夫人、九缤、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西周礼制还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女子则十五岁为“及笄”,男女未成年不得成婚。《礼记·曲礼》记载:“男女无媒不交。”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须符合“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完成六礼后,婚姻关系才算成立。
材料二:汉代统治者重视儒家思想的教化和礼的调整作用,注重引礼入法。汉代不仅遵循一夫一妻制度,还强调和倡导女子从一而终。其中,汉代的“三纲五常”是伦理道德准则,也是立法的最高原则,其中“夫为妻纲”为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地位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妻子必须遵循丈夫的想法和决定,以丈夫为尊。在结婚要件中,汉代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和“六礼”;汉朝从人性出发,认为男女年龄太小做父母是不理性的,鼓励晚婚。
材料三:唐代,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化,社会理念开放,以及受到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影响,唐代的礼俗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变化。例如:离婚比较自由;妇女地位较高。在婚姻成立上,《唐律疏议·户婚》记载“为婚之法,必有行媒”,说明“媒约”的介绍是唐代婚姻成立必不可少的条件。另外唐律首次提出了同姓不婚、亲属不婚、良贱禁婚以及宗教民族等一系列结婚的禁止性条件。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婚姻制度和西周婚姻制度的异同,结合所学分析汉代婚姻制度注重“引礼入法”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概括唐朝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36. 北京城址变迁材料一:
材料二: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开始民族得到了南北大调动、大迁徙、大融合,改变了民族人口分布的格局。民族意识、中国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契丹人、汉人、党项人、女真人,同是国人,今皆一家。
(1)、依据上图对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和城市布局进行简要说明。(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辽金时期政治重心开始北移的影响。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孔子的面貌随时代、阶级不同而变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e,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史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孔子”与“朱熹的孔子”的共同特征。(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至宋诗人的现代地域分布情况
省份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北宋
南宋
北方
河南
52
68
76
46
21
306
55
陕西
46
61
76
49
14
50
5
河北
47
32
52
26
28
83
6
山西
31
29
44
30
6
64
8
山东
16
12
11
19
8
156
25
甘肃
7
8
11
13
3
16
3
北京
0
0
0
0
3
0
0
辽宁
1
1
1
0
0
0
0
天津
0
0
0
0
0
4
0
新疆
0
3
0
0
0
0
0
宁夏
0
0
1
0
0
2
0
小计
200
214
272
183
80
684
102
南方
江苏
24
37
42
32
32
329
206
浙江
19
15
41
54
34
514
923
福建
0
4
12
40
35
529
538
江西
2
3
13
30
28
330
473
四川
4
6
17
16
23
261
183
安徽
6
8
8
18
16
139
122
湖北
9
12
8
13
1
57
22
湖南
1
1
4
12
17
67
62
广东
3
4
3
9
11
54
51
广西
0
o
0
4
4
17
5
上海
0
0
0
0
0
7
11
云南
0
0
0
1
1
0
0
贵州
0
0
0
0
0
0
1
海南
0
o
0
0
0
1
1
重庆
0
0
0
0
0
3
2
小计
68
9o
148
229
202
2308
2600
——据王兆鹏(唐宋诗歌版图的空间分布与位移)整理
综合表4中的信息,概括唐至宋诗人的空间分布变化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39.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曹彬(931-999),字国华,真定灵寿(今河北石家庄)人。北宋建立后,乾德二年(964),参与攻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开宝七年(974),率水陆军十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被后世誉为''宋良将第一古代功高震主之臣大多不得善终,但是曹彬不仅生前显赫,死后荣耀,而且余泽悠长。其征战中多有保民之举,攻城时无丝丝金帛之贪,居官有朗朗忠君之心。位高权重的曹彬低调到在路上遇到士大夫的车子,一定让自己的车马先避让,平时从不直呼手下官吏的名字,以表示对他们的尊重。曹彬对子孙要求严格,培育有方,曹家被誉为“一门七俊杰,两门二贤后"。曹彬的七个儿子一并驰名天下;其孙女嫁给了宋仁宗,是一代贤后慈圣光献曹皇后;曹彬的外曾孙女嫁给了宋英宗,即历史上著名的宣仁圣烈高皇后。
—摘编自孙俊红《宋代股肱之臣曹彬自全之道的借鉴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曹彬“余泽子孙”的精神。(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曹彬行为所反映的时代特征。4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蒙古人最初没有俸禄的观念,蒙古本部的官吏也没有俸禄,怯薛及千户、百户长官靠不断从战争中掠夺大量财物和人口,从而为生活提供保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着手建立俸禄制度。“以国朝之成法”为基础,“援唐宋之故典,参辽金之遗制”,“缘饰以文,附会汉法”。《元史·食货志》载:“禄秩之制,凡朝廷官,中统元年定之。六部官,二年定之。随路州县官,是年十月定之。”官员的俸钱主要使用中统钞支付。但中统钞贬值,物价上涨,政府小吏俸禄微薄,生活艰难。至元二十年,中书省奉旨增加吏员俸禄,上涨百分之五十。元成宗时期,为应对物价持续上涨,开始给官吏增加俸米。此后,中央和地方官员都增添了俸米一项,官吏俸米上升到俸禄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左右。纸钞的不断贬值使众多官吏生活艰难,元朝政府又出现多次停俸,中下级官吏俸禄遭“擅自克减”,这助长了官吏们利用各种手段从事贪污、敲诈等非法活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俸禄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俸禄制度的影响。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街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经济作物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材料一:宋代帝王不断地颁布劝农诏书,劝导农桑、设置常平仓和义仓。宋太宗时为增加粮食产量,把福建地区种植的占城稻引种到江淮等地,获得成功。在长江以南的丘陵地区,则大规模推广种植粟、麦、黍、豆等粮食品种。棉花种植在闽广地区逐渐盛行,并向江淮流域推广。茶叶种植在秦岭和两淮以南已经十分普遍,出现了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的园户,有的园户年产茶数万斤,茶税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据漆侠《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等
材料二:1933年5月,国民政府成立了“农村复兴委员会”,开始进行农业建设运动。在农村复兴委员会大力倡导下,国民政府裁废苛捐杂税5200多种,但由于财政吃紧,执行不力。面对灾荒,政府用“灾民之壮者”修路、垦殖、生产,并十分重视灾后并发症的防治,以期弥补传统救灾方式的短效和低效。1934年行政院设计《农村合作社章程》,推动农民之间的合作。这场运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收效甚微。
——据王军《南京国民政府农业建设研究(1933—1937)》
材料三:80年代中国农村的改革,是在农民的探索与地方开明领导人的支持与相互推动中开始的,粮食等农产品的爆炸式增长,坚定了决策者的信心,最终形成全国性政策。1984年,邓小平考察江苏,从中看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希望。他在会见外宾时曾说:“农村改革见效鼓舞了我们,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据萧冬连《从计划到市场:突破如何成为可能》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农业建设运动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不大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意义。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年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唐代吸收前代的经验,在归顺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都护府与羁縻州,以本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并得以世袭。吐蕃也摹仿唐朝制度,设置各级官员,委任官吏,还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嫁给吐蕃赞普。唐穆宗时与吐蕃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材料二:清廷在对边疆地区管理时,凡军国大权,以及制定法律、机构配置、军队部署、民族上层分子的封赏爵禄,都需要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可。至于征收赋税、摊派徭役等地方性管理事务,都由各所在民族头领或官员自行处理或支配。清政府根据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统和信仰习惯的差别,采取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东北诸民族与满族关系密切,清政府多采取八旗制形式;蒙古族则用盟旗制,维吾尔族仍沿袭伯克制,西藏则以噶厦治政,西南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土司制等。不仅如此,清朝统治者还对各民族的头领人物都竭力加以优待,同时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加以防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稳定边疆的方式,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4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1000—公元1800年部分时期世界上最大的三座城市
时间
第一
第二
第三
时间
第一
第二
第三
公元前1000年
西安
洛阳
公元800年
长安
洛阳
公元前800年
西安
洛阳
公元1000年
开封
公元前650年
临淄
洛阳
公元1200年
杭州
公元前430年
公元1350年
杭州
北京
公元前200年
长安
公元1500年
北京
公元100年
洛阳
公元1600年
北京
公元361年
公元1700年
北京
公元500年
洛阳
公元1800年
北京
广州
公元622年
长安
——整理自坎德勒·特舍斯《四千年城市发展史》
上表能够反映古代中国大城市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阐释其原因。
4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据羊中兴等著《黄道婆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黄道婆改革棉纺织技术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黄道婆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