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漳平市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12-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二百多万斤鸦片。“他”是(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
2. 观察下表,导致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的条约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望厦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天津条约》 -
3.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理想与艺术的典范”。它被西方列强毁灭,“列强”是( )A、英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日联军 D、八国联军
-
4.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美国
-
5. 太平天国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体现在( )A、“拜上帝会”的创立 B、《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 C、《资政新篇》的提出 D、太平天国政权组织的建立
-
6. 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颁布《天朝天亩制度》 C、天京事变 D、天京陷落
-
7. 2019年4月23日,为纪念新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我国在青岛海域举行了海上阅兵备受世界关注。我国海军近代化开始于(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
8. 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有史学家认为洋务运动开动了近代化的列车,这种说法的依据在( )A、洋务运动提出了“自强、求富”的口号 B、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C、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思想解放的闸门 D、洋务运动创办了一大批近代工业企业
-
9. 如图为某一战争形势图,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0.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挽联。邓世昌牺牲于( )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 C、旅顺战役 D、威海卫战役
-
11. 引发下表所示: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变化的原因是( )
时间
1894年
1900年
列强在中国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外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双方协议 B、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清政府鼓励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D、増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
12. 在1895年春,北京发生了“公车上书”,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
13. 以下内容是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发布的变法法令,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A、裁撤冗官冗员 B、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14. 下列思想属于戊戌变法的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三民主义 D、民主自由
-
15.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位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第一人是( )A、康有为 B、陈独秀 C、谭嗣同 D、梁启超
-
16. 颜炳罡在《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到:戊戌变法倡导博爱、平等、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材料主要强调了戊戌变法( )A、是近代化探索的起步 B、仍然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 C、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17.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A、清政府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资产阶级 D、汉族地主武装
-
18.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A、都建立了革命政权 B、都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19. 李大钊在《圆明园故址》中写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中所说的“两劫”指的是( )A、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0. 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保国会 B、中国同盟会 C、国民党 D、兴中会
-
21. 有一地方因辛亥革命而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这个地方是( )A、武汉 B、福州 C、北京 D、上海
-
22.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革命军》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敬告青年》 D、《中华民国约法》
-
23. 如下图所示毕业证书颁发于( )A、公元1912年 B、公元1918年 C、公元1919年 D、公元1920年
-
24. 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 )A、思想——制度——器物 B、制度——器物——思想 C、器物——制度——思想 D、思想——器物——制度
-
25. 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告独立,发动护国战争,护国军北上讨袁的原因是( )A、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袁世凯复辟帝制
-
26. 由下表内容,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A、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北京政府 B、军阀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C、军阀割据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D、军阀割据混战加速了袁世凯政府倒台 -
27. 1936年毛泽东回忆到:“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青年杂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它提倡(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 D、实业救国
-
28.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以上表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
29. “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下列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是( )A、“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B、“废除二十一条” C、“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D、“实业救国”
-
30. 当代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这里的“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应指五四运动是( )A、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论述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运动中,北京十几所学校的青年学生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各地学生,教职员、工人、商人等各界群众纷纷声援,运动遍及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经过五四运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组织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翻译出版了几十种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了《劳动音》等工人刊物。
——摘编自彭明《五四运动史》
(1)、根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城市。(2)、根据材料,小历同学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的文化运动。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生平活动大事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894年11月
在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朝统治。
1905年8月
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
1905年起
先后组织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1911年
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2年2月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制订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以后
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革命斗争。
1925年3月12日
在北京逝世。
(1)、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三、综合题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指的是哪个战争?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是源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两幅地图,两次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或商埠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有什么变化?并概括材料二中“条约”的影响。(两点即可)(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两幅图蕴含的意义。(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1840年到20世纪初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要学习运用及制造西洋的军械来对付西洋人,“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就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
——摘编自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它以政治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腐朽的专制王朝,以达到目标。它使古老的中国由“家天下”的王朝国家,转化为具有共和性质的现代主权国家。
——摘编自李禹阶《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写出自强运动的名称,并概括“自强运动”和“变法运动”两个方案的不同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方式,并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