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19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综合

  • 1.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为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劳作,尤喜仿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 , 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1)、本语段出自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手。
    (2)、“但仍不辍劳作,尤喜仿棉”中“辍”字的读音是 , 其中的错别字是 , 应改为
    (3)、划线句的谓语是

二、句子默写

  • 2. 句子默写
    (1)、最爱湖东行不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3)、崔颢在《黄鹤楼 》中用“” 两句抒发了缠绵的乡愁,可谓是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思不断。
    (4)、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5)、陶渊明在《饮酒》中用行动表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超然乐观的句子是:“。”

三、语言表达

  • 3. 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对联,就是要用简介的语言表现宏大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请你根据给定的上联,展开想象对出下联。

    上联:品千古美文;

    下联:

  • 4. 请描述下面漫画的内容,并阐释其寓意。

四、课内阅读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

    (2)、①作者想夜游时的心情如何?②文中哪个词语能够体现这种心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月夜美丽景色,请简单分析一下它的高妙之处。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自称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五、课外阅读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上元夜游

    苏轼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①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②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释:①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②过:苏轼的幼子,字叔党。绍圣四年(1097)随侍苏轼于海南。

    (1)、“予欣然从之”中“从”的意思是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步 城 西 入 僧 舍 历 小 巷 。

    (3)、“步”、“入”、“历”三个动词连用有什么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 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⑪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⑫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⑬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的哪一个细节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
    (3)、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对害虫轻视→→鞠躬

    (4)、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5)、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时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 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 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 28°的长沙 3 月 10 日入春,北纬 30°的武汉 3 月 20 日春到,而北纬 32°的南京则要到 3 月 25 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 古代诗人早已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

        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 安大约在 3 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 4月 20 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 “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 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又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 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
    (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
    (3)、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叹》?
    (4)、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 3 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入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七、名著阅读

  • 9.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甲)几百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要努力凌驾于人民之上,跻身于高高在上统治人民大众的一小批官僚阶级之列——所凭借的手段就是把象形文字和仅有的一些知识据为己有,以此来控制乡村的愚昧的武器,而不是用来启蒙。但是新的孕育却产生了一种现象——这个婴儿不但要同“愚昧的大众”共享知识,而且要把大众理想化。

        (乙)最后,这个庞大的大家庭消失了。这些小蛛纷纷被飘浮的丝带到各个地方。原来背着一群孩子的荣耀的母蛛变成了孤老。一下子失去那么多孩子,它看来似乎并不悲痛。它更加精神焕发地到处觅食,因为这时候它背上再也没有厚厚的负担了,轻松了不少,反而显得年轻了。不久以后它就要做祖母,以后还要做曾祖母,因为一只狼蛛可以活上好几年呢。

    (1)、(甲)段文字出自纪实性名著《》,作者是 ;(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人名)。
    (2)、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任选一个,并结合语段谈谈你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八、综合性学习

  • 10. 综合性学习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学校将举办以“伟大的祖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以此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活动。

    (1)、(活动内容我设计)请你为本主题设计一项活动的具体过程。

    -→ →

    (2)、(点赞祖国我来写)70 年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看在眼里;70 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人民铭记于心……请用自己的肺腑之言为伟大祖国点赞。(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100 字左右)

九、作文

  • 11. 文题一:走进桃花源

    (温馨提示:题目中的“桃花源”可借指美丽的景色,也可以象征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等。)

    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 700 字。

  • 12. 文题二:著名的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请你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处,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

    ①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④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⑤不少于 7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