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 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沅澧共同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上)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
- 【高考历史一轮】(纲要下)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 湖南省怀化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浙江省温州市浙南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20世纪30年代以前,埃及文明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但是后来埃及学家普遍认为,20世纪20年代首次发掘的苏美尔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模糊不清 B、史学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发展 C、历史事实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D、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接近历史真实
-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罗马人由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王政时代”,罗马城邦的管理组织民众大会、元老院和“王”管理罗马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罗马古老的氏族习惯和社会通行的各种惯例。在“王政时代”的后期,随着阶级矛盾的尖锐,罗马第六代王塞尔维乌斯实行改革,废除了原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三个氏族部落,按地域原则把罗马城划分为四个区域,并按财产的多少将罗马人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这场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和法的正式产生。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社会在不断强大以后,开始对外扩张,罗马市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商贸及其他交往不断加强。而随着交往的频繁,矛盾在所难免,在解决问题时所适用法律的矛盾同样十分尖锐,因古老的罗马公民法不能保护外国人的权利和利益,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况,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置了最高外事裁判官,最高外事裁判官在处理案件过程中,根据所谓“公平”“正义”的原则,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新出现的种种社会关系,从而创立了一套与公民法不同,专门调整罗马人与外国人之间关系的万民法。
——谢冬慧《罗马法的借鉴价值》
请回答:
(1)在罗马法正式诞生之前,罗马政府治理社会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罗马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2)据材料二说明罗马扩张中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万民法的制定反映了罗马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二战后成立的世界银行,主要业务是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区域性金融机构亚投行,主要业务是为亚洲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与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形成互补。这表明两大金融组织( )A、提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B、区分了基础设施的融资市场 C、推动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D、提交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方案
-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二 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办情况表(截至2009.10月)
地区
亚洲
欧洲
美洲
非洲
大洋洲
数量(单位:所)
70
94
87
21
10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
(2)材料二中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办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
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腹地从西北新疆来的民众带来了烤肉、涮肉等烹饪技术;从东南江浙来的民众带来了腊味等美味;从南方闽粤来的民众带来了烤鹅、鱼生等佳肴;从西南滇蜀来的民众带来红油、鱼香等调味方法。这反映出该时期( )A、国家管理体系向边疆延伸 B、人口迁徙推动了文化融合 C、社会追求美食的风气盛行 D、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
6、汉朝有许多因擅长文章辞赋而被录用在朝廷任职的士人,如武帝朝的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宣帝朝的王褒,成帝朝的扬雄等。这表明两汉( )A、察举制重视文学素养 B、文学发展渐趋成熟 C、开辟了新的选官方式 D、文官选拔途径多元
-
7、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这一理念被后人概括为“内圣外王”;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应具有道德、智慧和知识,主张由“哲学王”来管理城邦。由此可知,两位思想家都A、倾向于建立君主专制统治 B、对君主的品德严重不满 C、力图恢复奴隶主贵族专政 D、具有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
8、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到战国时期政府才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这一变化主要服务于( )A、军事战争的需要 B、社会秩序的维护 C、官员选拔的便利 D、专制皇权的加强
-
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正确的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 ②宰相制度的废除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
10、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一年两次征税。它的实施A、使唐朝税制更加紊乱 B、弱化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C、加速阶级矛盾的激化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
11、据《旧唐书·方伎列传》的记载,孙思邈提出了对医学人才素质的见解,即“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纠纠武夫,公侯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圆也”。孙思邈重在强调医学人才须A、重视智能,强调观察 B、技术高超,德才兼备 C、博采众长,精于钻研 D、改造社会,顺应规律
-
12、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学术界出现了一股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风气,以前不受关注的墨子学说受到空前关注,古代大批能工巧匠、科技人物频频见于报端。这一风气( )A、抵制了西方文明的冲击 B、迎合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C、不利于近代文化的革新 D、彰显了传统文化的优势
-
13、龙山文化墓葬中许多随葬器物制作精美,形成了以蛋壳陶高柄杯为主,包括鼎、甗(yan)、鬻(gui)、罐、盆、罍(lei)等形成的组合,“这些器物既可在祭祀、庆典等场合使用,也可以作为随葬品入葬,但在日常生活中是不便使用的”。这反映出当时( )A、早期礼制文化产生 B、奴隶制国家形成 C、社会进入文明时代 D、社会分工的细化
-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工业化以前,家庭体系以扩展型家庭为主。扩展型家庭体积庞大,成员聚集在一起便于集中人力、物力。在工业革命以后,机器的使用不再需要男人强健的肌力,而更多的是靠妇女和儿童灵活的手指。随着经济逐渐发展,传统大家庭的优势逐渐消失,个人需要越发受到重视。在此基础上,核心家庭数量进一步增加。工业的兴起要求工人随着劳动市场的需求流动,工人因工作的原因经常迁移,没有固定居所,家庭生活的节奏逐渐向工厂的劳动时间靠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也逐渐改变,开始倾向于在婚后从大家庭搬出来,自立门户。
——摘编自唐思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家庭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家族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与英国家庭的关系。
-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560年左右,一艘西班牙货船将美洲的马铃薯运回国。而马铃薯在西班牙多数时候是由于品相难看被人当成是“球菌”,除了将马铃薯提供给远航少食的水手和作为牲畜的饲料外,人们拒绝食用马铃薯。在当时的欧洲文化体系中,土豆属于茄属植物一类,会导致麻风病,因此高傲的欧洲人拒绝食用这种属于未开化、被征服种族的食物。而在英国,由于女王的厨师不幸误将马铃薯的块茎扔掉而烹饪了含有毒素的叶子,导致宴会人员身体不适,女王下令禁止食用马铃薯。马铃薯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普及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德国人,因为18世纪中叶德国发生瘟疫,马铃薯价值凸显。自此,马铃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传播到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及英国,成为欧洲国家全体民众的主食。它改善了整个欧洲国民的身体素质,使他们在180年间,人口增加了17倍之多,但单一的马铃薯种植也为后来1845~1848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埋下隐患。
——摘编自孙可歆《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其历史社会影响》
材料二 明清之际,随着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环境适应力强的美洲高产作物被引进中国,使过去那些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成为宜农土地。同一时期受到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国家政策也开始鼓励人们尽力垦殖,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失去土地的农民,即“棚民”的活动范围及强度迅速扩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高阜处所,种植茶树、山薯、杂粮等物。或傍崖为屋,或砌石成蹊,谷口崖腰,人烟相接。”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的景象。
——摘编自魏梦菊《明清美洲高产作物引进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美洲作物外传的原因及在欧洲传播受阻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6~17世纪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语,意为“再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新世俗概念。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
-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欧城市数量在1100年至1300年间增加了10倍。城市非常需要劳动力,其以各种方式和封建领主争夺农民,甚至给农奴赎金来吸引他们流入城市,而农奴或佃农因谚语所说“城市空气使人自由”,也乐于改变生活方式。至1300年,西欧的旧庄园制已变为有名无实、苟延残喘的空虚骨架。……城市涌现了新兴市民阶级,在西欧中世纪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结为一体的条件下,这些市民阶级以赎买或武力方式从封建领主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自治权的城市共和国或自治市,成立由工商寡头、新贵族控制的独立政府,制定自己的宪章和行政管理制度。
——摘编自姚介厚、李鹏程、杨深《西欧文明》
材料二 唐代至明清,江南地区有很多新城市兴起,在数量上和商业繁荣的程度上渐渐都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的苏州、南京、杭州、松江等城市的繁荣,不仅因为它们是该地区的政治中心,也因为这些城市的手工业(如纺织业等)及其附近地区的农业非常发达。临近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山东临清、济宁,江苏的淮安、扬州,湖北的汉口,江西的九江等地方成为附近货物的集散地……明朝和清朝在淮安、济宁、扬州等地驻扎有总督或巡抚这样的大官,对外贸易港口也派驻有专职的管理机构,如唐宋的市舶司等。
——摘编自郑昌淦《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明清城市的区别。并说明明清城市发展特征形成的原因。
-
18、下图为德国油画家阿道夫•冯•门采尔的作品《钢铁厂》(1872〜1875)。他以客观、真切、生动、朴实、大场面的表现手法,通过描绘地狱般恶劣的工厂环境,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工业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真实内幕。这一油画可用来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19、在英国克朗普敦,中等水平的纺织工,每天工作十个半小时,每星期收入从1814年的13先令9便士下降到1833年的4先令6便士,而用于衣食方面的开支也从10先令1又1/2便士相应地下降到2先令9便士。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大幅削减 B、资本原始积累进程的血腥 C、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社会问题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
20、18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些州可自主决定征收的关税额,也可对外州的产品课税;一些没有外贸港口的州通过邻州港口进出口商品必须支付租税。由此可推知,当时美国( )A、南北方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B、国内统一市场发展水平有限 C、联邦制权力结构存在缺陷 D、各州缺乏基本的经济自治权